【道教通俗谈】道教的宗教哲理是道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时间:2016-01-07    来源:八仙宫弘道部整理     作者:闵智亭

  先秦道家学派思想集中表现在黄、老、庄等著作中。黄帝留下的著作,据《汉书·艺文志》记有《黄帝四经》。《黄帝四经》早已失传。解放后从湖南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中有四篇和《老子》乙本合抄在同一卷上的佚书,有些学者认为就是已失传的《黄帝四经》。我们姑不论它是不是《黄帝四经》,只就其内容看,是道家学派著作,当是没问题的。尤其第四篇《道原》与《老子》相较,精神完全一致。如果这四篇佚书真的是《黄帝四经》,那就对汉初“黄老道家之学”这一提法是不可质疑的。

  关于黄帝的事迹,从《史记》和一些古籍记载,黄帝是各超凡人物,做出过很多神异事情,他一方面到处访仙求道,一方面治理国家,最后“骑龙升天”成了神仙。老子是个“西渡流沙莫知所终”的存疑人物,所著的《五千言道德经》又被认为“辞称微妙难识”,很多词旨可为修仙炼养者籍作理论依据。《庄子》这部书是老学的继承和发微著述,书中有很多故事,如:黄帝去崆峒向广成子问道,藐姑射之山的仙人,壶子几次变易面容戏弄郑巫季咸,“缘督以为经”的长生炼养法,列御寇的“御风而行”等等,都可成为通过自身炼养能够达到长生久视,易形成仙的神仙信仰佐证。齐国邹衍,人称“谈天衍”,他把《洪范》五行,推演成“五德终始之运”,创立阴阳五行学派。邹衍的学说,为燕、齐方士(方仙道)们找到了修仙的理论依据。方仙信仰除北方外,南方的楚国也有着众多的神仙说,认为人通过一定的方术修炼可以长生、成仙。如楚人先祖陆终所生六子中的第三子彭祖,至殷末已活到七百六十七岁而不衰老;楚国三闾大夫屈原,在他的《楚辞》中除列举众多的神仙之外,还在《远游篇》详述了修仙途径,阐发修仙法则。无怪有学者说:“屈原著作中的精神,也可说是为道教的形成提供了思想资料”。并说“黄老之学,到了汉末,终于成了道教”。

   出土的《行气玉佩铭》、《却谷食气篇》、《导引图》等是在道教立教之前,道家修炼长生的“丹”法。《太平青领书》即《太平经》,出现在“五斗米道”之前,这部经列为道教早期经典,据《后汉书·襄楷传》云:“前者宫崇所献神书,专以奉天地,顺五行为本,亦有兴国广嗣之术,其文易晓,参同经典,而顺帝不行。……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注云:老子西入夷狄,始为浮屠之化)……其言以阴阳五行为家而多巫觋杂语”。从整个《太平经》的精神来看,是上承老子的遗教,经中所尊崇的“后圣李君”应是老子的化身。

   再从《汉书·艺文志》所著经籍来看,汉初有道家三十七家,九百九十三篇,大旨都在于“去健羡,处冲虚”。另有神仙十家二百五卷,房中八家,百八十六卷。西汉时道家、神仙家有所区分,到了东汉就逐渐溶汇到了一起,以此包括于道教之中了。

  道教是由黄老道家衍绎而来的黄老道、太平道、天师道,及两晋南北朝出现的北天师道、上清道、灵宝道、帛家道、楼观道等道派发展整合统一起来的,各道派创造出的道经、道典,奠定了隋、唐以后道教的宗教理论基础和斋醮科仪。这些著述涉及面很广,几乎函盖了诸子百家及各方面传统文化,但总是精神和中心思想由一总线贯穿着,这条总线即道家思想和神仙信仰。道教神仙信仰所进行的“外丹”烧炼,“内丹”炼养,医药研究,为我们民族文化乃至世界人民作出了光辉的贡献,火药的发现就是其中之一,健康长寿的方术,亦为世界人们所公认。

  由于道教文化是上承黄老下纳百家,所以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这些特色主要表现在民族风俗习惯和民族气节方面。热爱中华祖国和维护民族利益,是道教的优良传统。道教是“黄老遗风”、“老庄家风”,这话一点也不牵强,更不附会。如果我们翻一下国家正史中的《艺文志》和《经籍志》及其它有关志乘与历代《道藏》,就会明显地看出道教与道家的血缘关系了。金、元时代出现的道教全真派思想,就更能说明以上问题了。

  鲁迅先生说得好:“中国根抵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迎刃而解”。鲁迅是伟大的爱国者,从他的著作中可以看出他对传统文化的心理特征。鲁迅的治学精神是严肃的,他从不随便作出肯定和否定。胡适这个人也说过一句比较有见地的话,如他在1937年2月20日的日记中就写道:“全真道教的兴起,含有保存人民文化的意义,元好问、姚遂诸人都能明了此意义。故金、元道教史应作为金、元史的一个大题目”。

  这里附带谈一下历史上的“佛道斗争”,历史上的几次佛道斗争都是在少数民族统治时期道教失败了。这种无谓的宗教斗争,不在佛道教宗教关系,而其根在于民族矛盾下的抑制民族意识的斗争,正像日本统治台湾时期在台湾施行的“送道教神上天”那样,是为漠灭台湾炎黄子孙的民族意识服务的。

  追根溯源,道教是道家的继承,是对道家的宗教化。

相关热词搜索:道教

上一篇:【道教通俗谈】闵智亭:“对老子的“神化”
下一篇:【道教通俗谈】道教的根本教理及其核心信仰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