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优良传统与道教徒的修养:道、德
时间:2016-06-02    来源:八仙宫弘道部整理     作者:闵智亭

\
 
道教是中华民族文化成的宗教。

道教信仰、教理教义、人生观、人生价值、社会道德、人伦道德,无一不是中华民族自上古流衍积淀下来的,经与道教信仰要求择善而从之的民族优良传统思想。道教就是把这些民族优良传统加上信仰观念,作为宗教道德、修持准则,贯彻于修道行为的全过程,本著这一信念行持不懈,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不动摇自己的善行、正行,这是道教徒在定力上的修养。下面从几方面来加以阐述。

道教信仰的「道」和「德」是《老子》中阐述的道德,是道教的根本信仰,道教的教理教义全部以《老子》道德为准则进行修持。因為道无形体,维德能彰显,故道為之体,德為之用。所谓「德」即是得,德积而道备。道教修道而得道的过程,即积德而达到与道合真的过程,也就是由凡人成仙人的过程。道教基於这种信仰,所以自古的高道,无不重视道德修养。以至葛洪曾明确提出「德之不立,虽服金丹大药,亦不得长生」。而历代祖师也无一不是有功於国,有德於民的大德累累者。
 
道教徒既是以道德修养来完善自我,进行体道合一的修持以达到得道成真的目的,就须首先明白,人事道德是什麼,也就是说所谓「道德」的定义是什么。
 
「道」一般是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引申為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為準则,规矩或规范。「德」即得,人们认识「道」,遵循「道」,内得於己,外施於人,便称為德。人们在思想信仰认準并树立自觉走这条「道」,遵循这种方向和规则是善,是正义;而违背这种方向和规则是恶,是非正义,这种内得於自己,外施於、影响於、教育别人的情操、品质和境界就是德、《庄子德充符》中说:「德充於内,物应於外,内外玄合,信若符命,」就说的是内心世界道德充足,外物自然与之相应的道理。
 
人民群众在日常劳动、生活中形成的各种行為习惯,礼仪风俗,并据以确定的善恶标準,形成的舆论力量,就是道德力量。从道德产生先于法律的角度看,道德规范是人的第一行为规范。我们任何人都要受到这种行为规范的约束。道教的宗教道德观,既有社会文明的一面,也有信仰观念的一面。在客观上有历史的继承性和连续性,只要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造性的给以丰富,就会极大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要求。

相关热词搜索:道教 道教徒 修养

上一篇:【道家与先秦诸子的学术关系】附说:道家、儒家、阴阳家家、法家
下一篇:道教的优良传统与道教徒的修养:道教人生观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