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优良传统与道教徒的修养:道教人生观
时间:2016-06-02    来源:八仙宫弘道部整理     作者:闵智亭

\
 
讲道教人生观,首先要弄清道教讲的人生观是什麼?人生观是人的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必须联系道教的世界观来解答人生观的本质问题。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根本看法,也就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最一般问题的根本观点。人生观是关于人生最一般问题的根本观点。

道教的世界观是「道法自然」,道「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爱养万物而不為主」。「长之畜之,成之熟之,养之復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万物皆秉道生。道教的人生观,要像「道」那样,「功成不名有,爱养万物而不為主」,「观天之道,执天之行」,顺应自然,因势利导,不为己甚。

一个人的一生全部过程,包括生活道路、生活目的和人生价值,就是一个人的人生观的最一般的问题。人生观作为人们关於人生价值、人生目的、人生道路的根本观点,是人的主观意识现象,是对客观实际生活过程的能动反映。人们不同的社会地位,生活状况,都会给其人生观的内容造成不同的影响。比如:有人认为人生在於享乐的享乐主义人生观;有人认为人生在世是受罪的悲观主义人生观;有人以权力大小、社会地位高低为追求的权位主义人生观;有人认为金钱万能,把不择手段的弄钱或积累财富作为人生内容的拜金主义人生观;有以信仰、追求人生方式,都以现实功利实用性為转移的庸俗、巿侩、投机性的实用主义人生观。以上所举人生观的核心是利己主义或个人主义人生观,不能科学地解决人生价值、人生目的、人生道路等根本人生问题。所以说都不是科学的人生观。只有马克思主义人生观是以否定私有制,私有制必然為公有制所代替为前提、以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為指导的、以对社会的奉献精神为思想核心的、代表人民大眾利益的,才是真正的、崭新的科学的人生观。

道教的人生观和人生价值是以其信仰来建立的,是以学道、体道、修道最终达到体道合真,得道成仙的目的。道教徒为达到这一信仰目的,在修行的过程中讲究「重积德」。在修持法则上做「真功」与「真行」并进。

什麼是真功?王重阳引晋真人语云:「若要真功者,须是澄心定意打叠精神,勿动勿作,真清真静,抱元守一,存神固气,
乃真功也。若要真行者,须是修仁蕴德,济贫救苦,见人患难,常行拯救之心,或化诱善人入道修行,所行之事,先人后己,与万物无私,乃真行也。」其它如:苦己利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损人利己,不争名夺利,讲究「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认为「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罪莫大於可欲,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甚至以为「吾所以有大患者,为我有身,及我无身,吾有何患」来做一个彻底无个人得失的修道者。

道教的这种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是马克思科学人生、价值观,但有著某些共同的精神。这也说明道教信仰的某些积极意义,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但相适应,而且能为社会安定服务。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上层建筑。这种意识形态是為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而又反作用於社会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道德是以善恶观念来把握现实世界。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无疑是精神的东西,但它又不同於仅限於精神过程,而是通过人们的道德实践或具体道德行为表现出来,是物质实践和精神意识的统一,是作为这样一种实践精神去对世界进行善或恶的掌握,也就是说,道德对世界的实践精神的掌握,是认识善和恶。

道德的功能,是以人们自己的善和恶,正义和非正义,公正和偏私,诚实和虚伪等道德观念,去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為,从而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间的关系。所以道德就有或多或少的自我牺牲来作前提。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产生的客观前提,人的自我意识的一定程度的发展是產生道德的主观前提。

道德的基本要求,是要人们自觉地维护社会整体利益,为此,就必须对个人利益作出必要的节制乃至牺牲,也就是说,当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发生矛盾时,只有自觉地节制或牺牲个人利益以维护和发展社会整体利益,才是合乎道德的。能否做到这一点,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有道德或道德境界高低的标志。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倡社会公德,互相尊重,礼貌待人,敬老爱幼,关心残疾人,诚实守信,言行一致,遵守社会公共秩序,遵守职业道德,不取无义之财,爱护公共财產,自觉履行对社会和国家的义务,维护社会安定,爱国爱教爱社会主义,拥护中国共產党的领导,搞好宗教活动场所的管理,这对一个道教徒来说,是应做到的起码道德要求。

道教徒若能时刻不忘自己的信仰,时刻以戒律和祖师语录来检点自己的行為,并力行不怠,他一定会是一个超俗的,有高尚道德修养的受人敬仰的未来仙人。

相关热词搜索:道教 道教徒 修养

上一篇:道教的优良传统与道教徒的修养:道、德
下一篇:道教优良传统与道教徒的修养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