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门道语 > 正文

《玄门道语》第十期:魁星造型源流考
时间:2016-11-25    来源:西安八仙宫弘道部整理     作者:万彩红

    隋唐以后, 科举制是国家选拔人才、补给官员的主要途径,亦是寒门学子改变身份命运的有效出路。“学而优则仕”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成为当时社会普通的价值认同。在这种社会思潮和文化背景下, 产生了文昌信仰、魁星崇拜等社会习俗。特别是魁星信仰,因其来源的众说纷纭而显得扑塑迷离, 光怪陆离。魁星造型亦因此而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 、魁星造型的历史来源
    历史上对魁星造型来源的说法, 大致分为二个系统: 训诂考证学上的星宿崇拜系统和民间传说系统。1、训诂考证系统。此说以顾炎武《日知录》为主,认为“ 今人所奉魁星不知始自何年。以奎为文章之府, 故立庙祀之,乃不能像奎, 而改奎为魁, 又不能像魁,而取之字形, 为鬼举足而起其斗。不知奎为北方玄武七宿之一,魁为北斗之第一星,所主不同,而二字之音亦异” 。( 注:北斗七星第一至第四为魁,奎为西方白虎七宿第一宿,顾氏此处有误。)即认为:魁星信仰来源于对“ 主文章”的奎星的星宿崇拜。案《 史记• 天官书》 记载:“斗魁戴筐六星, 曰文昌宫”及“奎曰封豕,为沟渎”来看,司马迁时代,魁星确与奎星无涉。至东汉《孝经纬援神契》始见“ 奎主文章” 之说,魏博士宋均为之注曰: “ 奎星屈曲相钩, 似文字之画, 遂将奎星改为‘魁星’” 。说明在东汉魏晋之际,“奎” 与“魁” 替换, 道教形成后又在其造神运动下,依“ 魁” 字想象成“鬼举足而起其斗” 的魁星主干形象, 所以道教中有魁神是奎星俗称的说法。
    2、民间传说系统。民间传说往往具有神话色彩, 既浪漫又有趣。魁星来源的民间传说系统亦极具神话戏剧色彩。说魁星生前长相奇丑, 脸上长满斑点,又跛着脚,但他却才华横溢,科考高中、殿试时皇帝问他为何满脸斑点, 他问答:“ 麻面满天星”, 又问他为何跛了脚, 他答道: “ 独脚跳龙门” , 皇帝很满意, 就录用了他。民间另有一种说法认为魁星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 因为他相貌极丑, 连续三次考状元都未中, 于是一怒之下将装书的木斗踢掉, 投江而死。百姓仰慕其才华, 将他塑造为神, 用“魁星踢斗” 之意,求文运高照。
    这两种说法都隐约道出了魁星造型的传说根由, 极富生活气息, 使魁星信仰带上了浓厚的历史文化背景, 反映出科举时代的社会生活状况。
二、魁星造型的历史变化
   《嘉定钱大昕全集》魁星条言:“学校祀魁星,于古未之闻也。按新定续志学校门云:魁星为一学校伟观, 前知州吴槃既勤朴斫,今侯钱可则始丹其上,以奉魁星。郡人方逢辰书其匾’ 是南宋已有之矣” 说明有史可考的魁星信仰在南宋时代。而此前应有一个逐渐兴起和形成仪式的过程。现所见最早的魁星文物为元代的一铜铸魁星踢斗像。明、清两代科举制发展至顶峰,魁星信仰空前兴盛,所以大量有关魁星题材的文物如壁雕、陶绘、木雕等是这两代留下来的。仔细分析元、明、清三代魁星造型, 会发现其“ 举足而起斗” 主体形象下的细微变化, 从而领悟其造型形成中的历史承继性和随时代演进而不断完善的过程。现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几个魁星像加以探讨。
    1、元魁星踢斗铜像
    魁星头发上翘,突目獠牙,右手高举执斗, 左手前伸握有银锭; 袒胸露乳, 腰扎虎皮, 一足跷起, 一足独立于鳌头之上。
    2、明代初、中、晚期魁星像
  (1) 明代初期铁制“傩魁星”。魁星身着袍, 右手持一管毛笔, 左手持一方墨砚。左足前伸, 右足后跷。整个形象更像是人而非鬼。
  (2)明代中期石雕文魁星。魁星龇牙咧嘴, 右手拿一支笔,左手握一个“ 权” ,翘起的脚后有一方形大斗。斗表示量才, 笔点状元,掌握权力。
   (3)明后期牙雕魁星。魁星似鬼魅,双手一手握笔一手持墨, 瞋目仰望上空, 左足扬起作踢斗状, 右足踏于鳌头上, 表达独占鳌头之意。
    3、清代早、中期魁星像
   (1)清早期魁星踢斗瓷笔筒。魁星着豹皮裙, 右手持笔, 左手握砚, 右足立于大鳌之上, 左足翘起踢斗。
   (2) 清代中期枣木圆雕魁星像。魁星面目狰狞,左手托砚,右手举笔,右脚向前奔挪踏鳌头,左脚向后跷起,脚掌掂起一具量斗,上托虚线缀连的七颗星,代表北斗七星。
    宋元之际为魁星信仰渐渐兴起阶段, 在魁星形象创造上当处于摸索阶段。“ 元魁星踢斗铜像” 反映了这一历史过程, 该像以红铜铸成,技术精湛,说明制作者有一定的阶级基础和文化经济实力的。其对于“ 举足起斗” 的处理方式为:一手持斗( 一手握银锭) ,一足后跷(一足立于鳌头之上) 。与后世一手持笔(一手持墨砚或权) ,一足后跷踢斗的形象差异较大。在反映“ 踢斗” 主题上不如后世造型贴切精当,反映了魁星形象草创阶段的粗狂和简漫。
    明清时期魁星造型趋于成熟, 形成了一手持笔, 一足后跷踢斗的基本造型格局, 如图2 ( 1 ) ( 2 ) , 3 ( 1 ) ( 2 ) 。对于另一支手的处理, 从文献记载和相关资料来看,有拿权的如图2(2) , 有拿书卷的,但更多的是持执墨砚, 如图2(1) (3) ,3(1)(2)。至于“ 独占鳌头”主题细节,除极个别的因条件环境所限而忽略外;( 如图2(1) 傩魁星, 为民间习俗活动而制, 构图简单, 魁星更像人而非鬼, 与魁星民间传说来源系统相吻合) 大多皆具备, 如图1,2(3) ,3(1)(2)中元、明、清三个不同时期的魁星造型中都有这一主题。洪亮吉《北江诗话》言: “ 殿试经皇帝宣布名次后, 赞礼官面引状元立中陛石上, 石正中镌刻有升龙及巨鳌, 盖禁跸进入所由, 即古所谓螭头矣。俗称所本,以此称‘独占鳌头’ 。”将魁星塑造成“ 独占鳌头” 的形象, 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人们争魁夺冠的美好愿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清代的魁星造型中大量地出现了北斗七星形像,如图3(2),这有可能是在明清之际考据学影响下魁星星宿崇拜被还原重现后在艺术创造上的体现。这样的魁星造型将其主文运的意义表现得淋漓尽致,使魁星形像由最初的简单粗犷发展至完善极致。这也反映出明清以来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多样和科举制影响的进一步深入,传统艺术水平和艺术思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使得包括魁星在内的艺术品形象完善,技艺精湛,造型圆满。随着清末科举制的废除,魁星信仰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魁星遗物也被当作文物进入收藏界,为社会大多数人所不识。
 
 

相关热词搜索:魁星 源流 门道

上一篇:《玄门道语》第十期:明代道教丹亭派养真法探秘
下一篇:《玄门道语》第十期:陕西道教人物三则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