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门道语 > 正文

《玄门道语》第二十七期:浅析《太上玄门早晚功课经》形成脉络及其蕴含思想
时间:2018-04-09    来源:八仙宫弘道部整理     作者:左圆契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其根源为中国古人的祖先祭祀、神仙崇拜等。道教在中国各方面发展中均有积极影响,四大发明也多与道教有关。鲁迅先生也说“中华文化的根柢都在道教”,尤其文人雅士多喜爱道教,魏晋南北朝时也有人称道教为“贵族道教”。
      道教的文化对于古琴音乐、中医养生、绘画建筑、武术,乃至民间艺术都有极大的影响。而全真道的出现更是让道教进一步发展,从术法修仙更多地转向心性修养。全真派的科仪经韵含有极高艺术价值,目前国内外皆有专家对其研究,科仪斋醮皆是以早晚功课为基础,入道修真之人均从修习早晚功课开始,正如《太上全真功课经序》所言:“讽经诵咒乃修仙之径路。”
      一、道教产生渊源及其发展
      1、早期道教的产生与其发展
      原始社会阶段人们认识水平有限,对很多现象不能做出合理解释,便为了祈福免祸,开始崇拜自然。在此基础上,人们形成了自然神观念和鬼神信仰。中国上古时期及夏商周等王朝,在统治手段方面将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其后的历代帝王也通过宗教神学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宣扬自身统治的合法性,并且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神仙之说和方士方术。
      在此等社会背景下,为宗教的产生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在中国进入秦朝起,社会矛盾日渐激化、阶级矛盾突出,人们希望有超自然的力量来拯救他们。加之汉代儒学宗教化,汉初的黄老之学由治国转变为修身等,这些因素为道教产生提供了有利条件,东汉末年时道教在民间正式兴起。然而黄巾起义动摇整个东汉王朝,使得后续的统治者们对道教十分提防,这种情况并不利于道教发展。
      在两晋时期,道教向上层社会发展。世家大族、士族门阀之人信仰道教,后主动或不自觉地改良道教,丰富了道教思想内容、优化道教体系、提升了道教品味,使得道教从民间教团改良为官方宗教。在唐代道教成为国教,发展空前繁荣,此时期道教方术由炼丹术逐渐转变为胎息行气的内丹术。后在唐末五代,内丹术取代外丹术,旧有的符箓派逐渐衰败,开始转向内丹道派。
      2、全真教的产生与大兴
      两宋更迭时期社会动乱,民族矛盾阶级矛盾错综复杂。北方地区沦为金朝统治区,汉族与女真族矛盾日益激化,一些汉族士人不愿与统治者合作,便隐遁修道,全真教就是在此背景下创立。
      重阳祖师身世显赫,其家为咸阳大家财主。弱冠之年进士举业,后又入名武选。但祖师无心仕途,仰慕仙道,皈依道教。后在甘河得金丹真诀,开创全真道。此时社会上三教合一的思想逐渐占据主导,重阳祖师所创的的全真道在教义方面提倡三教圆融,修行方面反对外丹符箓。受到唐末五代内丹术的影响,主张修行内丹,识心见性,与早期道教相去甚远。
      重阳祖师羽化后,其七位弟子传道宏教。丘处机祖师掌教后,因得到金元统治者的支持,使得全真教迅速发展,进入全盛时期。随着元朝版图的扩大,全真道的传播范围也日渐增加。
      二、道教功课经的产生及其发展脉络
      1、早期功课经的产生及其发展状况
      由于道教源于古代社会的原始社会信仰和民间巫术,因此道教科仪经韵与道教本身一样,均是由古代巫术祭祀发展而来。东汉道教初创时,张道陵便规定道民诵习《道德经》,以便了解经义。而于吉也宣扬“立精舍、烧香、读道书”。由此不难看出道教初创时便有诵读经书的惯例。南北朝时期道教宫观的常朝仪,天天举行的形式也与后来的早晚功课十分相近。北魏时期,寇谦之吸收儒教唱诵经典的礼法仪式,以音乐伴奏将诵读改为乐诵,可以看作是道教诵经用音乐伴奏的开端。加之此时已有出家思想出现,专以修道祀神为业的职业道士出现,宫观建筑也逐渐形成规模,诵经制度开始逐渐成为道教徒修行的方式之一。
      2、全真早晚功课经的发展脉络
      金代王重阳祖师创立全真道之时,明确了诵经制度。在《全真教祖碑》中有所记载:“先生劝人诵《道德经》《清静经》《般若心经》《孝经》,云可修正。”在丘处机祖师掌教时期,明确规定了日诵功课。明朝时期,统治者亦命令道教、佛教规范祭祀仪式,朝暮课诵制度逐渐形成。虽然在明代的道藏中并没有早晚功课经,但全真教早晚功课应在金元时期就已初步成形,因为没有史料,尚难定论确切时间。清代的《道藏辑要》中,收有《太上玄门早晚功课经》。清代王常月祖师公开传授“三坛大戒”中兴全真,以北京白云观为中心的北方地区,早晚功课受到白云观传戒演习的影响,开始产生变化。北派功课经乐逐渐成为主流,后演变为现今流行的版本。
       三、《太上玄门早晚功课经》其中蕴含思想
      《太上玄门早晚功课经》其就如同道教一般,处处藏玄、浩如云海。不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是有其精妙之处。我个人仅从养生、音乐、哲学等方面来粗浅分析。
      从养生的角度来说,中医有讲养生亦需养心。而早晚功课便是起到排除杂念静心的功效。早晚功课的时辰亦是符合中医、道医的养生理念:早上阳气初发,此时起床做早课亦是有利于养生延寿。中医、道医都非常推崇“乐疗”,认为五音可以对应五脏,因此可以治疗人的疾病。这点在现代科学上亦有印证,如西方发达国家都将音乐治疗设为大学学科、台湾更是有公司专门制作发售道教音乐元素的音乐以其的养生功效牟利。道教音乐的旋律及其唱法更是符合这一思想。
      从音乐的角度来说,《太上玄门早晚功课经》整体给人高雅、出尘之感。虽没有刻意强调威严,但却又不失威严。早晚功课整体都属于“头、腹、尾”的三大部分,这点与中国民族音乐的三段体结构。韵文都多属于四言句式,基本与中国古代文人音乐十分相似。在其课诵过程中的庄重感,也与历代祭祀祖先的歌、曲、史诗相同。而且早晚功课虽然是一个整体,但将其拆开亦可单独成段,其单个的韵、曲都具有起止。然而各段的旋律、唱腔却也又不难相契合,连续唱诵的过程中,每一段的相接、相连又十分巧妙并不会给人突兀之感。从这些不难看出,道教音乐是吸收各种优秀音乐文化而演变来。
      从哲学的角度来说,《太上玄门早晚功课经》中的“吊挂、小赞”祈求国泰民安,可反映出道教中慈悲、济世的思想。全真教修炼及其看重性功命功,其中又更为重视心性修炼。早坛功课中《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这篇是主要讲解心性修炼,在其中不难看出道教的善恶观以及道教提倡的人格、人性等。《无上玉皇心印妙经》中又对命功修炼做了非常透彻的讲解,其中可看出道教的养生长寿观点,通过对精气神的保养、修炼来达到长生入道的方法。同时,道教规定的早晚功课时间也反映出了道教的气论、阴阳等观点。
      四、结论
      道教从产生到发展,哲学观一步步完善,修行方法一步步改进。到重阳祖师创教后,真正的融通三教思想,纳儒、释为己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道至全真而容纳三教”。重阳祖师取精华弃糟粕,容纳三教贯通于道,使得道教的哲学思辨性、心性修养论等更加完善,改变了此前道教只重修炼轻视理论的情况。后丘祖会见成吉思汗一言止杀,掌天下宗教,使得全真大兴进入全盛。在清朝道教整体衰败的情况下,王常月祖师碧苑坛经中兴龙门,其徒整理《太上玄门早晚功课经》。可以说此时经过历代祖师发展改良,集合多代人的智慧后,《太上玄门早晚功课经》已不是单纯早晚课的经书,而是一本蕴含着哲学、宗教学、音乐学、养生等多方面智慧的宝藏。

相关热词搜索:玄门 脉络 功课

上一篇:《玄门道语》第二十七期:白云深处传道业 ——佳县白云山张明贵老道长访谈录
下一篇:《玄门道语》第二十七期:论“上善若水”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体现与践行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