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门道语 > 正文

《玄门道语》第二十八期:用心体悟当下的修行
时间:2018-09-23    来源:八仙宫网络平台整理     作者:陈信泉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修行”一词成为了众人的口头语。安心吃饭是修行、好好工作是修行、能睡好觉是修行、游戏中不骂人也是修行……仿佛生活中的一切事情都可以和“修行”结上关系。如果说生活即是修行,那么面对节奏越来越快的现代社会,修真的法则又应该是什么呢?
      修行,本是好道之人对自我心性、行为的一种戒持。自古以来,修行之士都要历尽人间大苦难,正如邱祖曾经磻溪六年、龙门七载,为的是磨练出混元心性。因此当谈及修行的时候,总要提及性命与功行的命题。炼性、养命,建功、立行,这是列位祖师为我们后学者树下的修行楷模。尽管时代有所不同,这一法则却是可以沿用至今的。
      大道孕育万物,万物本没有彼此、是非的差别,然而人生在世,所看到的、听到的、追求的事物越多,自身的欲求也就越被外相牵引。道书中说,心猿意马最难降服。当心系于万物,被外界的花花世界牵缠,就难以求得内在的安宁,所以才有必要去谈论修行。道祖告诉我们,“致虚极,守静笃,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回到婴孩般的纯真,回到真正可以安心吃饭、睡觉、玩耍的无私状态,回到真正合于道的质朴人生。这正是修行的目标。
      生活中的修行,建立在对既有生活困境有清醒认知的基础上。古时人们大多贫困,总不免要忍饥挨饿,所以祖师不提倡道人穿华贵的衣服、睡高大的床,更不允许浪费粒米文钱。因为只有懂得珍爱,才会生出悲悯的心。道教讲“慈悲”,是说既要有对万事万物的慈心,同时还要有悲悯的情怀,怜惜生命不易,从而敦促自己更生出一层精进心。由此才能消除身心意的魔障,以轻灵之身心实现逍遥之悠游。此是“度己”,为修行的一个方面。道教的“修行”,是立足于“自度度人”的宗教理想之上的。在度己的同时,还要有度人的功德。以大道之理来教化民众,使万千痴迷者能够及早醒悟人生真常,宗教最终还是要实现其教化意义的。度人功大,此是修行要义的另一面。
      究竟何为“修行”?仙真圣贤并没有给我们留下文字上的解答,但他们却用自己飞升仙真的真实经历诉说了修行的必要性。经中曰:“人心皆散乱,一念便纯真。”修行的目标是要超越人生的困境,使自己的心性不受外界环境的牵累。不论任何时代,这一点都是亘古不变的。《清静经》中写道:“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着万物;既着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因为心神受到了物欲的牵制,所以才会痴迷,才会背离大道旨要。想要修行,首要一点是遣其欲、澄其心、清其神。心中清静,便能够不惧世道纷然。在当下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这一点尤为关键。
      不同时代中,外界的诱惑也不尽相同,这是外相上的改变;但相同的是人们心中的欲求,这是內相上的把控。如果说生活即是修行,那么对于现代人来讲,如何能够在生活中保持一颗淡然之心,不焦躁、不做作、不嫉恨、不厌烦……这是属于当下的修行。而不论面对什么样的境况,真正的修行人都能够保持“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的豁达。与此同时,却又不放弃对更美好生活的正当追求。以一己之努力去安享生命中的美好,不辜负每一场付出换来的回馈,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人生。道家向来是以“重生”“乐生”为修行法则的。尽管尘世中充满了生死祸福,我们的人生也总逃离不了喜怒哀乐的轮转,但这就是生活本来的状态。道祖讲“百姓皆谓我自然”,“我自然”就是要我们接受生活本来的模样,不抱怨它的不公,却又勇于为当下的不如意做出改变。修行不仅仅是忍辱负重和逆来顺受,更是对人生志向的打磨,是对人生气度的锤炼。
      道教中有一句话叫“吃饭睡觉便是修行”。能安心吃饭,能安稳睡觉,说明一个人心中无所挂碍。心无所系,正是我们追求的修行境界。庄子曰“心斋”、曰“坐忘”。心斋,即心念的止息;坐忘,即心中失去对身体和宇宙的主体意识。因为忘却了红尘的烦扰,甚至连忘却本身都已经不会生起,此时才能真正能体悟到大道混沌的状态,体会到与道合真、合一的境界。
      道教讲的“无心”,是不着意,不受七情六欲的烦扰,却并不等于不用心。道祖说“无为无不为”,我们有为的是生活本身,无为的是内心的寂然不动。以出世的姿态去做入世的功行,自然可以参悟到人生超越的妙处。以此而言,修行的概念其实并不复杂。真正的修行,不是每天喊着口号的假励志,也不是脱离尘俗的世外隐居。修行不会避世,那只不过是对人生苦难的逃脱。庄子说人生应该有逍遥之志,这份逍遥要建立在鲲鹏之化的基础上。我们若是不能从固有的生活中突破出来,就只能被现实的无奈拘系,再积极的情志也容易沉沦。
      所以庄子强调人生需要化境:如果有志于一番作为,那就努力让自己成为展翅翱翔的鹏鸟;如果乐于当下生活的安稳,哪怕做一只三餐而返的小雀,也不失为一种自在的情趣。成为什么人、过什么样的生活并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够在实现人生理想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欢喜。真正的逍遥不是通过追求得来的,而是要去实现人生的“无待”。不求且满足于所拥有的一切,感恩能得到的所有,不依靠声色名利的渲染,唯有活出一场自然而生的人生状态,才是修行路上的得真道者。
      我们说“化”的,是对待外在世界和内心情感的态度。经文中提到“内相不出,外相不入”,若我本清静,万物皆是善缘,心中念的慈悲即是人生这场修行的最佳进行式。因为你看得到自己,所以过往都将化作尘埃。既然尘归尘、土归土,又何须为了终将消亡的一切烦忧呢?明白了这一切,你才会发现修行中自有真意。无须言说,只需用一生的时间去慢慢体悟。

相关热词搜索:用心体悟当下的修行

上一篇:《玄门道语》第二十八期:让我们一起倍加珍惜“妙缘无修”的缘分
下一篇:《玄门道语》第二十八期:道教的“祭炼”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