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门道语 > 正文

《玄门道语》第三十一期:新时代的道人该如何修行?这四点传统不能丢
时间:2019-04-29    来源:八仙宫网络平台整理     作者:玄门愚徒


      道教源起于黄老思想,时至今日已有泱泱数千年历史。道教既是宗教,更是以大道为教化的文明体系。修学道文化,可使众生明白天地自然与人类自身运行、生存的法则,并在此前提下顺道而为、自然而生。道教是从泱泱华夏千年历史中走过来的中国本土宗教,是传统文化的代言人,但道教并非是旧纸堆中的老概念,也不是只属于宗教教职人员的传承体系,唯有使更多人认识道、认识自然、认识自己,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道兴行。所以,当传统与现代相碰撞,就需要找到符合新时代的修道、弘道的方式。

      弘道,是每一个时代的道人们都必须肩负起的社会责任和宗教义务,这一点并不会因为时代的不同而改变。在面对新时代的新特色时,道教所能呈现出来的时代主题是什么?这是每一个当代道人都需要思索的修行主旨。道祖告诉我们,道教的根在“自然”二字,那么,究竟怎样做、如何修,才能与时代之自然相符呢?

      道教素来尊奉传统,但尊重传统并不等于一成不变,而是要把历代祖师传承至今的真精神提炼出来,使之能在当下的时代中重新焕发光彩。如此,才能使古老的道教与新的时代命题相得益彰。笔者愚见认为,要谈新时代的道教发展与道人修行,有以下四点传统不能丢:
 
一、尊师重道的传统不能丢
      谈及道教信仰,离不开道、经、师三宝这一根基,其中尤以师宝对个人修真具有非等寻常的意义。何为师宝,需要从更广泛的意义上做出解读。首先,道教讲究师承,没有师父引渡入门则没有正宗的法脉传承,无此传承便很难接触到正道、正法。道教中除了有度师之外,全真道士冠巾受戒、正一道士传度授箓又有传法、证盟的师父,游学者还可以参访十方高道并拜其为先生。师宝的第一层要义,就建立在无量度人的功德基础上,凡是度己出离迷途者,皆可称师宝。其次,道教一般统称殿堂之上供奉的神仙为祖师,修道求真之士每天须按时诵经礼忏、烧香拜神。通过虔诚礼拜,旨在以诸位圣真成仙成道的功行为学习和效法的榜样,从祖师的道行中感悟出自己的道。这是以历代仙真为无上师宝。

      同时,道人虽然以济世度人为宗教责任,度人的过程又是“自度”的前提。宫观中的道人们每天都要帮助信众指引解答疑惑,信众虽然尊称道人一声“师傅”,但修道之士不应该好为人师,而要具备“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涵养。从他人问题中发觉自身的问题,从他人方法中明悟自我的不足,以众生为师,才能进一步明白度人的方法和意义。以上师者虽然称呼不同,但皆是能传道、授业、解惑之人。想要精进道学修为,必离不开师宝的孜孜教诲。不论时代如何发展,奉道之人都要对无上师宝保持感恩之心。尊师重道,这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更是道脉得以永久传承的缘由所在。
 
二、敬奉经法的传统不能丢
      前者言尊师重道,是因为无上师宝传授的是经藏宝笈,此乃保存道家知识、智慧和真精神的载体。道教经典有两个来源:一是天尊说法,以文字记之而传世;二是记载祖师修道思想,门派后人奉而行之。所谓经者,意在记录神仙圣真之教化,使后学者有法可依、有路可循。古人深感正法难遇,因此尤为敬奉经法。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互联网信息时代的来临,人们越来越习惯于从网络上获得大量经文典籍、修真秘法等内容。越是容易得到的事物,也就越不懂得珍惜。虽然现代人存储的道学经典超越了古人,但也因多而迷惑,反倒会失去一念修真的恒心。

      道教琼书宝笈数目繁多,论及修真要旨仍不离“清静”二字。老道长在上坛诵经之前,先要默祷天尊宝号,再敬捧经文行礼如法,净身、净口、净心之后方可翻阅、跪诵经典。清静身心杂念而志心诵持,这既是在表达虔诚信仰,同时也是一种修行过程。由此反思信息时代诵读经典的方式,虽不至于要求每个人都能如老修行那般如法行持,但我们理应保持敬奉经典的传统,并以个人的行持来修证对经典的感悟。若只是一味地囤积居奇,当真愧对祖师当初传经的本意了。
 
三、济世利人的传统不能丢
      何为道教?顾名思义,乃是以道为教,是以大道之理教化万民。“教化”二字,是一个宗教必须担起的社会责任。道教崇尚隐逸与逍遥,于修道者个人而言,隐于名山洞穴以炼养修真,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但若涉及到宗教组织的层面,就必须要思考作为社会组织的一员所能起到的社会意义是什么。天师道是道教的早期组织,是时凡入道者须纳上五斗信米,系天师张鲁借此在路边设立义舍普施粥饭,行路者皆可以量足而食。通过这一慈善义举,说明道教是一个关爱众生的宗教。只有心中装得下他人,才能成就最终的自己。道教祖师留下一句“自度度人”的箴言,是在告诉世人修道并不是脱离世俗的自我修行,而是要怀有济世利人的大爱,慈悲天下众生。诗圣杜甫曾提出有“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希望人间再没有愁苦和悲痛。纯阳吕祖也发愿要度尽天下众生,此等以功行而修真的传统同样不能丢。通过大道教化,使每一个人都能感知并珍惜生活给予的一切,使大众从对名利的追逐回归到简单朴实的真心,由此才能实现人人皆可怡然自乐的逍遥世界。
 
四、清静修真的传统不能丢
      谈论道教修行,必然要涉及到道教信仰、道教戒律、修真理想等等方面的内容,但这些仍只流于末端,真正的本源只在于两个字——清静。太上道祖在五千言《道德经》中,阐述最多的理念乃是“无为”思想。世人多从字面意思解读,认为无为是消极的人生观,是不作为的意思。这是因为人们没有参悟到道教修行的主旨,仍旧在以一颗红尘之心去看修行之事。真正的无为,是不以个人的私欲为主导,不会对事情产生妄想和妄为。人们生活在红尘中,难免要受到名利财色等欲望的侵扰,如果心中不能保持清静淡然,就很容易僭越了自我本分,修行路上也会因此多出一层魔障。

      修道之“修”,意义在于磨练身心秉性,修行是过程,而非终点。道教修行中有魔考一说,是指修道人想要有一番精进猛志,不被心中魔障困束,历经重重考验后,方能够证道成真。若是被欲望迷惑了心志,即便有百年功行,也终将毁于一念之间。因此修道最大的障碍,不是灯红酒绿的外在环境,而是自己的内心。道祖所言无为,意在告知人们放下心中一切的执着和是非,当心能保持清静,所做的一切行为都出于自然需求——而非妄求,这才是合道体真的表现。

      真正的修行,不会去区别究竟是红尘市井还是深山老林,而只在于个人心中是否能守得住清静一念。这一点,在当今社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道教度人,一方面要帮助人们解决物质生活难题,另一方面还要针对精神和心理上的问题提出解决之方。众生之所以会有更多人产生困惑,多是因为“我想”远远超越了“我能”。想得太多,做得太少。当欲求太盛,越是有所求,往往越得不到,由此才使人生岁月变成了苦海劫磨。道教以清静为修真的根基,凡是能持守住这一要诫,不论时代如何变化,便都具有了成真成圣的大慧根。

      以上四点内容,是道教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保存并延续至今的思想精髓。当今道教如何更好地顺应时代发展,当今道人如何在与时俱进和遵守传统之间取舍,祖师早已经讲明了这些问题的答案。若能做到正信于三宝、慈悲于众生、守真于自我,即能够参悟到道教修行的真精神。古往今来,变化的只是社会形势,不变的乃是亘古人心。从这颗道心入手去修行,才能把握住进悟道妙的枢机。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玄门道语》第三十一期:为什么道士的衣服总是一件飘逸的青衫?
下一篇:《玄门道语》第三十一期:《升允奏折碑》译注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