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门道语 > 正文

《玄门道语》第三十二期:生态道观—榆林卧云山道观
时间:2019-07-14    来源:八仙宫网络平台整理     作者:琴心悠悠

      卧云山位于陕西历史文化名城榆林市城南20公里附近,南北朝时建有革融县城,隋朝建有宁县城,明朝二边长城横贯山中。因其山高云低,彩云缭绕,故称“卧云山”,又因其原来四周沙丘围绕,俗称“四里沙”。卧云山道观,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其楼阁高耸,亭台林立,为榆林市榆阳区道教圣地。卧云山有着悠久的历史遗迹、厚重的文化底蕴,这里有中国最早的天盘所在,保存较为完整的秦帝国天文观象台,在国内实属罕见,具有申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价值。

      但卧云山庙宇多毁于战乱和风沙侵蚀。其中供奉真武大帝的祖师庙因年久失修,庙宇坍塌,仅留遗址,后群众在遗址上重修扩建,修建起了一定规模的祖师殿、四灵殿,钟鼓楼、戏台等建筑。真武祖师殿位于庙正中,殿内供祖师像一尊,殿前左右分列石狮子、华表各一对,庙周绿树环绕庙院苍松翠柏,百花争艳。每年农历的四月、七月间分别举办三天庙会,尤为热闹。漫步在道观里,掩映在青松翠柏中的 “三清殿”、“ 真武殿”等殿堂飞檐翘角,给人美不胜收的感觉。博大精深的道教文化建设,集宗教、雕刻、雕塑、园林、建筑等艺术为一体,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同时,卧云山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除了供奉道教祖师的殿堂,更建有纪念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永怀阁”。永怀阁于1994年建设,1996年竣工开放。殿内安放有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朱德元帅的汉白玉雕像,陈列党中央转战陕北的革命史料,让瞻仰者铭记革命的光辉历史,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卧云山因地处连绵的沙丘,风沙肆虐,生态环境极差,系风沙区于丘陵沟壑区交接地带。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始,原陕西省道协常务理事、榆林市道教协会副会长徐登堂道长秉承 “道行天下,和谐共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平衡生态理念,带领当地七八村的村民,在荒漠中一边恢复庙宇,一边义务植树绿化。四十年里,卧云山绿化荒沙3000亩,绿化率达95%,共栽2058个植物品种,涉及140科、452属植物,其中抢救保护了珍稀濒危植物70多个,建成全国第一个民办植物园,成为榆林城市后花园。从根本上改变卧云山及周边恶劣的生态环境,成为陕北生态道观的一面旗帜。

      昔日一片荒沙,几乎寸草不生的四里沙已变成了绿色的海洋,吸引了日本等国的专家学者经常来园考察,国内外一些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也将卧云山作为科研、教学、实习基地,被中国科协、财政部命名为“科普示范基地”。卧云山是全国第一家民办沙地植物园,被中国植物学会确定为“西北植物基因库”,被国家林业部命名为“国家沙漠森林公园”。徐登堂道长用他的无私奉献,在榆林大漠中筑起了一座不朽的绿色丰碑。卧云山的整体建设,从一无所有,到初具规模,体现了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实现了保护濒危植物、红色教育、宗教传承、生态旅游、水保、教学、科技示范等一体的综合体。

      为了加快榆林市荒沙荒山的绿化,徐登堂道长广泛宣传动员各宗教场所绿化,并牵头组织领导,成立了“恢复陕北生态,建设绿色家园,倡导绿色文化,共创美好明天”为宗旨的“黄土高原国际民间绿化网络协会”,亲任协会会长。会员来自热爱生态环境建设的院校、科研、农技、宗教、村镇、媒体等行业专家学者会员单位100多个。十多年间,让卧云山全民义务植树绿化的经验得到推广,沙漠中的卧云山,已是郁郁葱葱。

      卧云山管委会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遵循道祖提出的“自然无为”之道,自力更生植树治沙,使卧云山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生态系统美、自然美、和谐美。管委会负责人徐祥海道长说,卧云山通过举办庙会和赏花生态游活动,及党中央转战陕北和自力更生绿化荒沙的延安精神图片展,旨在宣传发扬延安精神绿化治沙和道教“天人合一”的思想。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和谐的整体理念,只有将人的理性与“天地”的自然规律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天人合一的美好理想,真正建立起人类、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2018年3月,卧云山道观举行了丹房奠基仪式,建设的丹房为两层建筑,建筑总面积1300平方米。建成后,卧云山道观的基础设施将更加完善,为传承和弘扬优秀的道教文化发挥更多的作用。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玄门道语》第三十二期:飞檐, 中国传统建筑的神来之笔
下一篇:《玄门道语》第三十二期:道教基本文化常识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