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门道语 > 正文

《玄门道语》第三十三期:清修福地—商洛天竺山道观
时间:2019-10-25    来源:八仙宫网络平台整理     作者:琴心悠悠

\
 
天竺山云盖观

      散淡仙,散淡仙,穿梭奇峰云海间,卧云品箫听松涛,氤氲世间观。霞友云集茶当酒,云朋闲坐论论丹。修道时刻须自勉,证果返先天。
      散淡仙,散淡仙,洞宾罗公度仙源。吕祖当年五滴酒,天竺五神仙。真人余李刘曹桂,显仙佳话留世间。道成神仙为伴侣,永做大罗仙。
      散淡仙,散淡仙,困扰无愁谋实践。遵道半途须努力,清苦笑傲然。清心寡欲心方泰,无为无机性自闲。忙里偷闲参玄妙,逍遥乐自然。
      散淡仙,散淡仙,麻衣绣履芒鞋穿。荣华富贵花间露,功名水上烟。不恋红尘世外景,修成正果天外仙。渴饮玉液琼浆酒,饥餐返魂丹。
      散淡仙,散淡仙,穿梭奇峰云海间。莫问世间真是幻,自在天地间。道侣同德互自勉,功圆果满赴先天。饥食松子渴饮泉,快乐是神仙。
 
——歌曲《天竺山》词
 
      每当这首词曲唱起,听着清丽脱俗的言辞娓娓道来,总会把我们带入那美妙、美好的天竺山胜境。这是余诚智道长为歌曲《天竺山》填写的词,形象地描述了在全国有影响力且著名的清修之地、商洛第一神山的静动相托,幽雅静谧,醉人心扉,道脉深厚、道气长存。
      天竺山,古称天柱山,位于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境内,距县城四十公里,主峰海拔2074米,总面积两万多亩,是终南山山脉的分支。其山连绵三百里,横空如黛,峻赠兀立,四季云飘雾绕,变幻迷人;古木参天,苍莽青翠,奇花异草,四时馥郁;山中名胜古迹,人文景观,随处皆是,是陕南著名的道教胜地和游览区。天竺山原名牛山,以其山势似老子西出函谷关所骑青牛而得名,又因山中有三个直入云霄的巨峰,故又名天柱山。清康熙年间,山阳县令秦凝奎游山改名为天竺山,沿用至今。大凡名山洞府,多为大德仙真修道阐教,普化有缘之福地。天竺山由于风景绝秀,很古就被人们认为是神仙居住的圣地,是神仙家和方士们活动的重要场所。道教形成之后,它自然成为道教的洞天福地。


\

天竺山双峰观

      天竺山道教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山阳县志》记:道观始建于隋唐,迄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是罗公远真人和吕洞宾祖师先后来此传道,住在摩天岭下的一个山洞里(即现在的朝阳洞道观),供奉老子牌位,后人遂在此创建庙宇称“老子殿”,最早时间应是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为天竺山道教的开端。继之于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起重修铁瓦殿,内奉老子像。宋时,邵康节以吕祖真人梦中点化,于“老子殿”旁兴建“吕祖殿”一座,内奉吕祖神像,并在山中注释过《周易参同契》一书。
      由于道观历代兴衰无常,山上住持各异,故在唐、宋、元三朝代中没有一个统一的教派和规范,都是各推其宗,各行其门。直到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四川道士李本善,上山后重振道风,遂为全真道场。李羽化后,其弟子刘合明继任,博传道义,发展教徒,收门徒一百多人,创立教规和戒律等制度,并刻印道经,始建立道观方丈之职称。自此后天竺山才有了一个较为规范统一的组织机构。刘合明与他的后继徒弟前后在山住持三百多年,是最鼎盛时期。到清康熙年间山中逐渐衰落,方丈之职失传人,勉强持续到乾隆年间。眼看这一道教场所即将消失,湖北武当山太子坡道士王圆吉,于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正式来天竺山任住持。他是全真龙门派第十九代弟子,到山后兴振宗风,选收道徒,三年间使山中教风重振,道气盛新,复立方丈职称和组织机构。自此天竺山道教才规范成仪,代代相袭,为全真龙门正宗,法眷应是武当山太子坡。


\

天竺山云盖观

     天竺山著名的宫观有“铁钟坪”、“云盖观”、“铁瓦殿”、“朝阳洞”四观。铁钟坪又名双峰观,是天竺山道教活动中心。双峰观座落在天柱山大顶南一公里处,号称“小华山”的群峰怀抱之中,因道观附近有绣女,飞身二峰而得名双峰观。相传汉武帝有一公主自幼看破红尘,应女娲娘娘的指点,逃至天竺山一个主峰中隐居修炼,得道后飞升,因其飞升之峰是一杆双枝,故又名“双峰观”。铁钟坪主要建有“玉皇殿”、“斗姥殿”、“救苦殿”、“无极殿”、“万圣楼”,配殿有“灵官殿”、“太白殿”、“娘娘殿”,门楼两侧有钟、鼓二楼,客厅、厢房共一百多间,神像九十余尊,碑碣十二面,住庙道士一百多人,是天竺山最大的活动场所和最宏伟的建筑群。1946年,革命军队转战商洛路经天竺山,曾将军队三百多人驻扎在铁钟坪道观,观中道士热情招待并治养伤员。当时带军首长是李先念,李首长在铁钟坪住十几日,与监院张至正道长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军队临走时,张至正道长予以掩送和做后勤工作,使部队顺利通过。解放后,李先念曾派夫人林佳桅不辞千里来看望张至正监院。
      云盖观,原名大顶,此观建于天竺山之顶巅,常年云雾盖顶。云盖观始建于唐贞观九年(公元634年),殿宇依山立座,笼罩在古桧苍松之中,虽然构造疏简,但布局有序,古朴典雅,自然大方,犹若仙境一般。值清朝乾隆年间,天柱山全真龙门派第二十代传人吴明慧任住持时,重新恢复了道教组织,新修了“太清殿”一座,内奉太上老君、真武祖师、慈航道人等神像,这一宏伟建筑也在文革期间毁于一旦。1984年8月,依然恢复修建了原来的“太清殿”一座,厢房、门楼十余间,现香火十分旺盛。时逢天竺山旅游开发之机,云盖观整体建筑作全面规划,在原太清殿上修建了三清殿,供奉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于2012年4月29日举行开光大典。


\

天竺山铁瓦殿

      铁瓦殿位于云盖观以南3公里处苍龙岭下,始建于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据传,当初修建盖殿时,因山风猛烈,普通陶瓦抵挡不住,多次被狂风掀翻,后来便铸铁瓦盖殿,瓦长1米,宽45公分,重20公斤,道观之名也是由此而来。元朝末年,铁瓦殿因遭火灾,庙殿厢房被烧,道士出走。沿至明初时期,李本善道长入山任住持后,重振道风,以原恢复了唐朝时期的铁瓦殿,内奉救苦天尊、关圣帝君神像,修建厢房、山门等建筑二十余间,后来这些建筑和铁瓦也毁于文革时期。1984年,由道众自己拼凑资金,用陶瓦盖殿,建起殿堂三间,厢房八间。

\

天竺山朝阳洞

      朝阳洞座落在铁瓦殿西南三公里,洞高20余米,长30余米,整座道观建于洞天之内。依山旁石,悬空壁立,掩映于苍松翠岩之中,远远望去烟云飘渺,时隐时现,如仙山琼阁。隋唐时期,罗公远、吕洞宾二位真人先后入山传教,据记载他们当时就栖居朝阳洞,前后三年收道徒三百余人,始建老子殿一座,厢房齐备。宋代邵康节隐居此处,观星注《周易参同契》,以夜梦吕祖点化为由,于老子殿旁建吕祖殿一座,供奉吕祖神像,后立《吕祖显见碑》,《灵应颂碑》、《建庙人文碑》。南宋末年,庙殿毁于战火。清乾隆年间,曹廷进先师率领道众重修朝阳洞,以真武殿为主殿,配殿有娘娘殿、吕祖殿,前有山门,两边建有厢房共三十余间,香火旺盛。1990年,天竺山道教管理委员会筹资了数十万元,重新修复了祖师大殿,厢房等十多余间,已基本恢复了原来道观风貌,现在朝阳洞的香火日益兴旺。
      天竺山多处道观建筑设计精美,工艺奇巧。尤其是壁画和雕塑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题材多为道教故事、劝善故事、仙真图像、神仙洞府、山水风景、花木鸟兽等。多数精美的壁画毁于文革时期,现唯有的就是朝阳洞真武祖师殿几幅清代作品现保存完整。历代天竺山的道士多有绘画行世,而近代新修复的道观壁画都是民间艺人所绘,如天竺山下院是仿绘原来的老子八十一化图,美观秀丽,耐人寻味,深受社会各界赞赏。雕塑是宗教造像的主要手法,天竺山宫观塑像以泥塑为主,还有木雕、石雕、铜铸、玻璃钢等形式,而且道众个人房间也有小塑像。天竺山雕塑一般都是内部传人,现在的几处宫观塑像是近几年出家道士所造,他们不仅精通塑像艺术,而且精通道教神灵文化。碑记和法器是道文化的象征物,天竺山古有“碑林之乡”、“法器之都”美名,天竺山碑刻在民国以前主要是双峰观和朝阳洞两处较多,亦有“朝阳碑林”的美誉。现存碑石是2003年后所刻,天竺山道观曾收藏不少有价值的法器,由于历史原因遭破坏和流失,有一部分在山阳县文化馆。


\

天竺山双峰观

      十年浩劫,使天竺山所有宫观荡然无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宗教政策得到了贯彻和落实,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支持下,在周理贵道长和道众的努力下,天竺山于1987年正式开放,宫观也得到了修复。余宗来道长不顾先天性心脏病的困扰,跟随恩师周理贵大师往返于隔绝人迹二十年之久的天竺山,面对残壁断垣、破败不堪、蒿草掩盖的历史道观。他在恩师的带领下,任天竺山道教管理委员会秘书长、住持,身先士卒,带领弟子风雨无阻,忍受饥寒和病痛,历时三十年漫长岁月,筹集了上千万善款和扶贫资金,逐步修复重建了双峰观、云盖观、铁瓦殿、朝阳洞、三清殿、厢房以及天竺山道文化广场等。余宗来道长为重燃天竺山中断的道教传承,凭着虔诚的信仰,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毅力,省吃俭用,多方呼吁,千方百计募集善款,拉开了重修建设天竺山道观的序幕,接续道教全真龙门派天竺山法脉传承,再现天竺山辉煌发展。同时,也为推动山阳县旅游生态文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农历乙未年四月初九(公元2015年5月26日),天竺山道教管理委员会承办的“天竺山传统庙会暨吕祖神像开光庆典”在天竺山云盖观隆重举行。在悠悠道乐声中,吕祖洞神像开光庆典仪式开始,高功们拈香礼神,礼诵仙经,钟鼓齐鸣。整个法会现场,人如涌潮,百福骈臻,千祥云集。与会大众闻经听法,沐浴仙乐,同沾神恩。天竺山道教管理委员会为庆祝吕祖圣诞,每年都要举行为期三天的传统祈福庙会,在挖掘古庙会文化同时,进一步促进庙会与民间文化的融合。庙会活动上,还准备了精彩的秧歌、广场舞等民俗文化表演,由当地秧歌队助兴演出。同时,还集结了天竺山特色旅游产品、手工艺品以及地方特色小吃,举办了书法展等活动,为广大信众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道文化交流平台。2018年10月15日至17日,天竺山双峰观在一年一度的传统庙会期间举行九皇会暨通明殿神像开光祈福法会。本次庙会适逢天竺山道观原住持余宗来道长羽化一周年,因此在庙会期间还举办了余宗来道长羽化一周年纪念仪式暨慈善捐助活动,缅怀余宗来道长,不忘他一生热心公益慈善活动的精神。
      天竺山的道教活动历史已有上千年,中间虽然有断续,但总有不畏生活清苦的高道辗转来到此处,开荒拓土,独自过着简朴的生活,却为天竺山道场的振兴付出毕生的精力。那些被这种真修精神感召的人们也会从四面八方赶来,聚拢在这生活极其清苦但精神富裕的地方,领会道家的内涵、悠长的经韵、把对神仙的敬意用严谨庄重的文辞代代传承。
      天竺山道脉源远流长,道风纯朴,奉守着“清修”、“苦修”和“持戒奉道”的精神,无论山高路远、冬季严寒,一代代道长们守着这一片清苦的修行之地,继承前辈精神。他们并没有太多的话,为道者之主旨就是本黄老清静无为之道,成已度人,与道合真。戒律是修道之阶梯,奉行戒律能正己之言行,不与世染,弘扬道教文化,传承全真道脉,坚持清静苦修,潜心修持,树立着商洛道教的风范。
      天竺山道教文化历史悠久,历代儒生及道士多对其有题颂,最后择录几首诗词以及楹联欣赏,久可体会其中的道教思想。
 
一、天竺山道观诗词:
 
 《栖天柱山》
(宋)邵雍
一簇烟岚锁乱云,孤高天柱好栖真。
从今但作西归什,免向人间更问津。
无成麋鹿久同群,占籍恩深荷使君。
万古千秋名与姓,得随天柱数峰存。
 
《天柱摩霄》
(清)李曰栋
高风何兀兀,云挂益崔巍。
霞映金荃峭,雪妆玉柱栽。
三辰拂左右,七曜任酲回。
遮英不周倒,炼石岂徒哉?
 
二、天竺山道观楹联:
 
铁钟轰鸣咏道经
双峰落霞映天书
 
仙山雨过琴书润
道观云盖芝篮香
 
玉炉烧炼延年药
正道行修益寿丹
 
玉字无尘月朗虚空三千界
神恩有应心诚可达九重天
 
闲翻具叶添新岁
自剪芭蕉书道经
 
神台烛吐莲花艳
仙案经翻柏木香
 
玄门日会龙门客
道院时接翰院宾
 
跳出是非门翘首仰瞻真仙境
同登清净地欢心细听步虚声
 
一心守道道无穷穷中有乐
万事随缘缘有份份外无求
 
道由行来行久则成道
仙是人念人智可胜仙
 
卧云听松涛
焚香诵真经
 
 
(参考书目:山阳道教协会编撰:《天柱山》)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玄门道语》第三十三期:重新认识孔子
下一篇:《玄门道语》第三十三期:道教常用巾帽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