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门道语 > 正文

《玄门道语》第三十七期:小故事 大道理(六则)
时间:2020-11-30    来源:八仙宫网络平台整理    


敬师爱亲的精神
 
      孟宗献,字友之,号虚静居士,宋金时期的贤达。孟宗献才学出众,品行绝佳。1163年,孟宗献接连在乡试、府试、省试和御试四级考试中均名列第一,连中“四元”,从而在金国名声大震。
      除了是一位品学兼优的状元郎,孟宗献还是全真道门人,是道教全真派祖师重阳真人弟子之一。1170年,重阳真人携丘刘谭马四徒(丘处机、刘处玄、谭处端、马钰)西回秦川故土,路经汴梁羽化仙去。丹阳真人马钰与孟宗献商议,决定暂且将师父安葬在孟家宅中的花园,而他与三位同门先赴关中寻找师父故人,再而将师迁葬回关中。
      孟宗献不负重托,将重阳真人的后事筹办得妥当无差,为了感怀重阳真人师恩,他更是恭恭敬敬地在重阳墓前相伴,直到1172年,丘刘谭马方回汴梁,迎祖师灵柩会葬终南。不久后,孟宗献的老母病逝,孟宗献又陷入了对亲人远去的郁闷忧伤心绪中,在自己的书斋虚静轩中整日以泪洗面。想起母亲为他无私奉献的点点滴滴,孟宗献异常哀痛,以致身体消瘦虚弱,精神颓唐不振,没多久便郁郁而终。
      孟宗献有一首《雪烛诗》的残诗言“固知劫火终无尽,谁谓清冰也自焚”,这是对他人生结局最好的写照,对于一位有德有才的贤良而言实属有些遗憾。然而更重要的是,他那敬师守诺、思母至孝的精神,却是值得后人学习的榜样。
 
不奉承是难得的品质
 
      孙奭(音是),字宗古,北宋时期的贤士。宋真宗在位的后期,奸媚的政客们为了讨好皇帝,串通起来故意假托神仙之名,利用宗教而大搞封神运动,不惜伪造“天书”自欺欺人。宋真宗更是自以为得到了神仙保佑,甚至将国家的年号改为了“大中祥符”。大臣与皇帝都不愿正视事实,信凭这样的虚假去祸国殃民。
      朝廷在全国广建庙宇,以致于劳民伤财,导致社会矛盾逐渐加深。群臣们出于对名利的拿捏,都为了政治交易而在积极参与狂热的迷信活动,这时,只有孙奭连连上疏,斥责这样的虚妄行为。孙奭对宋真宗说,“您理应修德,岂能听信妄议而远劳百姓?如今您这样劳民,神仙又怎么会接受呢?这样终会使民心离散,祸乱大作!”宋真宗不听,孙奭便以父亲年老为由请求归田,以示抗争。
      孙奭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对“皇帝的新衣”大声说出真相,敢言直谏,有着担当的勇气和浩然的正气,坚守着有所不为与有所不欲的底线,值得我们学习。《宋史》说他“守道自处,即有所言,未尝阿附取悦”,守正道,不奉承,这更是一个人难得的优秀品质。
 
反对铺张浪费须严格实行
 
      傅咸,字长虞,今陕西耀县人,晋朝贤达。西晋年间,大臣们多半是皇亲国戚或名门望族的后代,他们凭借贵族的身份享有很多特权,过着奢侈的贵族生活,愈来愈堕落。
      有一年,各地发生了饥荒,很多百姓逃亡,饿死他乡。傅咸知道后,马上向晋惠帝汇报民情。他直截了当地说:“一些大臣生活奢侈,他们一天的饮食费用花那么多的银两,有的大臣把干脆白蜡当干柴烧,厕所内堆放着香料,可百姓却生活在贫困之中。这样的奢侈腐化,应当处罚他们,对有错不改之人按照国法处治。”
      晋惠帝听了说:“说得很有道理,你若发现谁挥霍无度,不守国法,都可以按照条例惩处。”平时趾高气扬的权贵们认为傅咸不敢把他们怎么样,一点都不怕。傅咸对顽固不化的皇亲贵族们毫无畏惧,更没有妥协。他多次上书晋惠帝,严肃地说:“奢侈比灾害还要厉害呀!”
      因为傅咸的劝谏和批评,晋惠帝终于下决心除去了一批腐败士族,其他人因为心中害怕,再不敢为非作歹了。
 
坚持原则底线,决不妥协
 
      雷海青,唐代音乐家,精通音律,是唐玄宗的宫廷乐师。公元755年,河东节度使安禄山在今河北一带起兵叛乱,在短短几个月内就攻陷了东都洛阳。叛军对西都长安虎视眈眈,没多久就向着长安进发,唐玄宗李隆基慌忙地从长安奔向成都避难,而宫廷中的乐师们来不及逃散便被叛军抓了起来。
      乐师们被叛军带到了洛阳。为了庆祝胜利,安禄山在凝碧池准备了酒席宴请他手下的鹰犬爪牙,席间,他强迫乐师们奏乐助兴。乐师们其实都不愿意为叛贼们表演,但安禄山的手下们拔出刀剑开始威胁他们。这时,雷海青突然从乐师中站出来,悲愤地将手中的乐器狠狠地摔在地上,誓死不为叛贼演奏一曲音乐。
      安禄山没想到一个小小的乐工居然会违逆他,令他在“群臣”面前丢尽了脸面,于是他顿时火冒三丈,下令将雷海青处死,剩下的乐师们害怕和雷海青落得同样的下场,便痛哭流涕地拿起乐器开始演奏。当时,大诗人王维也被安禄山软禁在洛阳,听说雷海青被害的消息后他感慨万千,伤心地写下“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的诗句。
      雷海青在面对威胁时,依然坚持自身的价值观,丝毫不对叛贼妥协,更不放弃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他这种不畏强暴的精神,值得后人学习。
 
悯恤民生,功成不居

      丘处机,字通密,号长春子,金元之际的道教全真派高士,后人多称他“长春真人”、“丘祖”。长春真人晚年因受成吉思汗之邀而远赴西域论道,归来后便居住在燕京(今北京),与时任燕京宣抚的王楫常有往来。王楫,字巨川,是陕西人,长春真人早年在关中居住近二十年,时与他谈及秦川胜景。
      1225年农历九月初,燕京上空发生了火星停留在二十八星宿之一“尾宿”附近的天文现象。而按照我国古代占星术的相关说法,这是不吉利的事情。因此,王楫认为燕京境内会产生灾害,于是礼请长春真人作斋醮,消灾祈福,他打算用地方财力举行一场浩大的祈福活动,便问丘真人,做这场斋醮需要花费多少经费?
      当时蒙金之战频发,人们饱受战争之苦,长春真人不忍民众为此而掏出自己的血汗钱,便回答说:“近年来征发赋役,人民很是疾苦,地方和老百姓的财力也一再缩减耗尽。如果要做,我也应当集结道观的力量来准备这场斋醮,不需要大家出资支持,只要让城里的官员们好好斋戒,等待行礼就足够了,剩下的什么都不用。”斋醮仪式一共做了两天两夜,已逾古稀之年的长春真人不顾自己年事已老,亲自到坛上作祷。
      斋醮结束的那天晚上,王楫十分高兴地向真人祝贺说:“天上的荧惑星已经退了很远,大家不用再担心了,您深厚的德行与上天有着迅速的感应啊!”丘真人说:“我有什么德行......祈祷这样的事,从古代就有了,只是恐怕心不诚罢了。古人说:‘至诚动天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悯恤民生,功成不居。一代全真高士的德行,早已熠熠生辉。
 
仁厚淡然,不跟风媚俗
 
      韦睿,字怀文,南北朝时期的儒将,今陕西西安人。韦睿待人以恩惠为本,统军以仁爱为先,他抚养着自己的侄子,比对自己的亲生儿子还要好,他也从来不置办产业,反而把自己的俸禄都发散给亲戚故人,家中并无什么积蓄。韦睿他不光对亲人好,对部下也爱护备至,常恐不及,所以投奔他的人士争相前来。手下兵卒们的营帐没搭好,他便不肯优先去歇息;造饭的井灶没有挖成,他也不肯自己独自用餐。
      在南北朝那个混乱的年代里,韦睿的军事能力对南朝梁国而言功不可没,但他却从不恃功自傲,相反总是见了功劳就躲,见了利益就让。有一次,梁国在战争中取得了胜利,其他军将争先恐后地向朝廷请功,只有韦睿独居其后,默不作声。
      韦睿不贪功贪财,更不媚上。因为梁武帝有宗教信仰,导致梁国上下形成了佞佛的不良风气。而韦睿身居要职,却不愿跟随世俗之风,言谈举止一如自己以往的风范。韦睿对功劳、政绩和财产,都淡然处之,想别人多,想自己少。重要的是,他坚守自己的信念,不因上级领导的好恶而跟风媚俗,这样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玄门道语》第三十七期:全真道思想中的生活哲学(五篇)
下一篇:《玄门道语》第三十七期:坦坦荡荡过生活,简简单单走人生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