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门道语 > 正文

《玄门道语》第三十七期:著述不怠息,受屈不动心,长生真人刘处玄太赞了!
时间:2020-11-30    来源:八仙宫网络平台整理     作者:《玄门道语》编辑部


      1147年农历七月十二日,今胶东半岛莱州市武官村,一户刘姓人家降生下了一名男婴。刘家世代积德至善,早在北宋初年,便以孝义声闻乡郡,还得到了朝廷的表扬嘉奖。为了树立典范,朝廷甚至下令将东莱的赋税全部免除,鼓励乡郡百姓都要向刘家这样的模范家庭效法学习,从而敦厚民风。得到如此高的褒扬,刘家先祖更加勤勉地教育子孙要好积阴德、恤寒济孤。先祖毅然决然地将自家的大片良田捐献给了庙宇,不给子孙遗留过多的家产,以免后辈恃财倚势、懒惰放荡。
      时光荏苒,男婴渐渐长大,转眼就成了一个风华正茂的小伙子。小刘哥儿因受到良好的家风熏陶濡染,从小便知道孝敬长辈,尤其是父亲过世以后,他愈发恭敬地对母亲悉心照料,做尽人子本分。年轻的刘哥儿与同龄人大不相同,大家要么熙熙攘攘地为官做吏,要么碌碌无闻地娶妻生子,这样的生活,一眼就能看到头。刘哥儿第一不看重仕途,第二不着急婚娶,普通人挤破头皮都想过的那种浮华荣贵的日子,他却一点也不感兴趣。既然有了恬淡物外的心境,刘哥儿便只需等待,直到那个度他超凡之人的出现。
      1167年,一位号曰“重阳子”的道士从关中来到胶东,布化他的全真道思想,重阳真人先后收下丘处机、谭处端、马钰等弟子。在昆嵛山上,师徒几人畅玄授业,笑谈松风。此时的刘哥儿并不知道,有一股革新传统道教积弊的力量正在悄然生发,而他,将会是这股新生力量的中流砥柱。1169年,重阳真人携丘、谭、马三子准备西行回秦,路经莱州,刘哥儿听闻后随即远迎真人一行,请为弟子。刘哥儿殷勤万分,为重阳真人背扛行李、打洗脸水,真诚地侍奉在他左右。这个年轻人受到了重阳真人的注意,他专注、诚恳、有着自己独特的个人魅力,看得出来,他对全真道确实是心真意切。
      重阳真人十分喜欢刘哥儿,有了收徒的想法,他感慨地说到:“松之月,竹之雪,故不受于黄尘”。刘哥儿欣喜地向师父稽首作揖,重阳真人为他更名为“处玄”,字“通妙”,号“长生子”。刘处玄又向师父身旁的三位同门行礼,师徒五人便继续踏上路途,西归关中。这一年,刘处玄22岁。
      一路上,初入玄门的刘处玄从师父那里慢慢熟知了全真道的主张和思想,对于喜欢思考问题的他,心中如获甘霖。师徒五人行至开封时,已是腊月寒冬,重阳真人预感到自己不久将离世,留给他教导徒弟的时间已然不多了。这一天,重阳真人卧躺在床上,吩咐丘刘谭马四人买来炭火,将自己房间的温度烧得很高。由于寝室窄小,重阳真人让马钰和谭处端站在室内,受炉火烘烤;让丘处机和刘处玄站在室外,受风雪侵寒。门里炽热似火,门外酷寒如冰。殊不知,这是重阳真人对弟子们最后一次教化。
      刘处玄心里还在猜想师父这样做的用意,一阵北风袭来,他打了个寒颤,便再也忍耐不了风雪,哆哆嗦嗦地从门外跑走了。重阳真人把丘谭马三人叫到床前,因考虑到长生年纪尚浅,体道不深,特地嘱咐让谭处端对刘处玄好生教导。羽化前,重阳真人对他们说:“我先去礼会先师了”。不久后,刘处玄跟随马钰等人来到了关中,在京兆(今西安)街头化缘钱物,终于将师父的灵骨安葬在了陕西故土,随即而来的,便是在终南山下三年的守墓清居生活。
      终南山,又称“南山”、“太乙山”、“地肺山”,是秦岭的一段支脉,其主峰位于今西安市的南郊,重阳真人曾结庵南山下,悟出了全真道的义理。刘处玄几人将师父安葬在曾经住过的草庵附近,每日礼敬师真,修习要妙。遇到不懂的问题时,他就请教谭处端解答疑惑。秦川大地风光灵秀,不仅是玄元老子归隐授经之地,更是祖师钟吕传道重阳之处,在这样得天独厚的文化环境中,刘处玄的修为也在一天天地提高。
      这年春天,秦岭下的玉兰花刚刚随风飘落,峪口里的山溪还刺骨冰冷,刘处玄不禁有感诗言:“年春后又花残,景凋零木草全。道慧灵无好丑,了真清意辨愚贤。人背剑游云洞,达士携琴住锦川。近终南筠万顷,好来世外论长年。”终南山下茂林修竹,丘刘谭马四人在这里悟道参玄,相互砥砺,被人称作是“林下四友”。终南幽居,恬然自得,这已然就是刘处玄心中的世外桃源了。1174年,师父的三年丧期已满。农历八月的一个月夜,四人在今西安市秦镇围坐夜话,畅抒着各自的志向,商议后,丘、马二人仍留在陕西,刘处玄则跟随谭处端东去洛阳。
      秦镇,又名秦渡镇,因为紧邻沣河,所以秦镇设有渡口和船只,方便鄠邑和京兆的行人往来。发源于终南山里的沣河从沣峪口向北而下,流经秦镇时河道两岸变得豁然开朗,商周时期,周文王曾在这里建造了丰京。渡口边,沣水悠悠,刘处玄望了望这八百里锦绣的秦川河山,心里不免思索:钟吕教化后生的仙籍之土,重阳师父修真成道之地,自己与师兄们苦志参修之处......再会了。渡过沣河后,谭处端与刘处玄二人一起走京兆、过华山、出潼关,一路东去洛阳。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洛阳的7年间,他凭借着难以想象的坚毅,终于了悟通达了性命之道。
      1181年,修有所成的长生真人刘处玄回到家乡。这一时期,他深入钻研玄门经典,相继注解了《道德经》、《阴符经》、《黄庭经》等典籍,许多人都慕名而来愿受教诲。不久后,丹阳真人马钰也自陕西而归。为了迎接多年未见的师兄,长生真人特地换上了一件盛装,然而丹阳真人见到后却指责他有些奢侈。长生明白,师兄早已养成了清贫的习惯,然而自己却也并不是丹阳认为的那种骄奢之辈。这时,他突然想起丹阳真人以前平日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便脱口而出“修行之人,日消万两黄金......”讲到这里,长生真人顿了顿,转头看了看师兄。丹阳真人听到这里,便与他心照不宣,丹阳笑了笑说:“日消万两黄金,正好粗衣淡饭!”多年不见,道友之间还是彼此地了解清楚,相互还是那么地坦然赤诚。最重要的是,大家的修为都在一天天地达于臻境,不比往昔了。

\
图:丹阳与长生(樗下绘)

      回乡一段时间后,谁也没想到,长生真人居然以杀人的罪名被捕入狱。很明显,这是遭人诬告陷害,然而他并没有做过多的解释。在关押室里,长生真人一如既往地心平气和,性情稳固,心中丝毫不为所动。在狱中受屈了将近三个月后,杀人真凶向官府自首,长生真人终于大白于天下。此后,真人的德行更是为人所知,他或是教解后学,或是作斋设醮,完全不被名利所累。长生真人对于教育弟子十分地严格,时间一长,有两个名叫吴六先、高明远的学生便对老师心生怨恨,竟然想偷偷地合谋算计长生真人。长生真人也观察到了这二人心术不正,便让人带话给他们,说“我不了道,而且性急,请别寻师友!”果断地剔除了品质不良的渣滓,纯正了教门之风。
      1197年,金章宗完颜璟请长生真人远赴北京,向他请问治国之术。长生真人回答说:“至道之要,寡嗜欲则身安,薄赋敛则国泰。”金章宗赞叹道:“先生的话,不就像是广成子之言吗?”完颜璟将自己比作黄帝那样的圣君,而他向长生真人问道,长生真人自然也就成了“广成子”。完颜璟给了长生真人许多赏赐,长生真人均坚决地没有接受,向他请辞回乡。“功成,事遂,身退,天之道。”这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所留下的训告,该做的事情都做好了,便悄然离开,不居功自傲。长生真人非常喜欢读《道德经》,在乡庵居时,《道德经》是他离不开的手边书,他经常给弟子们说,“道德真经悟,不言闲是非”。读书思考的空隙,长生真人看着故乡的山水,脑海里却不时地想起了陕西终南山的景色。他说,“临水望思山,逍遥出世间。这些幽雅景,不让古长安。”也许是心絮骤跃,也许是读经有感,他突然回忆起30年前在关中的点滴旧事,这种感觉更像在提醒长生真人一件事:仙去之期,近了。
      因为得到了皇帝的青睐,自然不断地有军政大臣前来拜访长生真人,真人对来人说:“我将不久于人世,恐怕不能与各位交友了”。他送给来人一首颂,上面写道“正到峥嵘处,争如拂袖归。我今须继踵,回首返希夷。”长生真人确实将老子的训言吃透了,正是被权贵上下器重的时候,却突然弃世归元,回到那原本就属于他的希夷妙境中。1203年农历二月,长生真人羽化前,还不忘对弟子们教导:“各善护持,毋生懈怠”。千万要保护维持好教门之事,不敢有一点点地懈怠。这便是他对后辈全真门人最平实的希冀。
      1340年,长生真人羽化66年后,元廷褒赠他为“长生辅化明德真人”,后又加封为“长生辅化宗玄明德真君”。长生真人的传世著作有《至真语录》、《仙乐集》、《黄帝阴符经注》等,他不仅自己著书颇丰,还更加重视保护全真道的典籍。在长生真人的主持下,徒众们及时地对重阳王真人的《重阳全真集》和长真谭真人的《水云集》两部著作进行了抢救保护,将这两部典籍重新雕版、重刊,把这些珍贵的全真文集保存了下来,为后人了解和学习全真道思想提供了最真实的依据。
  
(注:本文提及到长生真人的年龄以实际周岁计算)
 
【参考文献及资料】
《长生真人刘宗师道行碑》,(元)秦志安撰
《清和真人北游语录》,(元)尹志平述
《七真年谱》,(元)李道谦撰
《仙乐集》,(金)刘处玄述
《磻溪集<序>》(金)陈大任撰
《金莲正宗仙源像传》,(元)刘天素、谢西蟾撰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元)赵道一撰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玄门道语》第三十七期:西王母—至妙洞阴,完美女神
下一篇:《玄门道语》第三十七期:轻财重道义,忠志重阳师,为丹阳真人马钰点赞!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