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门道语 > 正文

《玄门道语》第四十四期:小故事 大道理(七则)
时间:2022-11-24    来源:八仙宫网络平台整理    


有德之士,宽宏大量
 
       萧维斗,号勤斋,元代贤士,今陕西西安人。萧维斗年轻时曾在官府为吏,因对官场感到失望,于是辞职隐居在西安郊外的终南山下,钻研儒家经典,静心为学教人。
       有一次,萧维斗住所邻居的一个妇人弄丢了自己的金钗,她便无端怀疑金钗被萧维斗所捡去,到处给左邻右舍告状,诋毁萧维斗。然而,萧维斗行得端、坐得正,怎么会干出这样的事?他不争不辩,竟然把自家的金钗补偿了她,此事就此了结。过了一段时间,邻居的妇人在家里找到了自己弄丢的金钗,这才明白过来,不仅敬佩萧先生的宽宏大量,也很惭愧地奉还了萧先生家的金钗。
       萧维斗经常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教导他人,从来不涉及封建迷信的小道小术。萧维斗为学十分认真,他家里有很多藏书,每一本书他都要亲自校对更正,以免让有问题的文字讹传流世。
 
虚怀若谷,善于容纳正确的意见
 
       张载,字子厚,号横渠,北宋大儒,今陕西省眉县人。张载年轻时,受范仲淹的引导,由喜好军事转为深入经典,慢慢地有了一些学问。于是,有人便礼请张载前往北宋首都,主讲《易经》,许多学者都云集而至,其中包括被称为“二程”的大儒程颢、程颐。
       虽然张载比程颢和程颐年长十多岁,但是张载丝毫没有自恃。在三人讨论易学中,张载发现自己的认识和见解根本不如二程的深刻,于是便虚心听取他们的高见。第二天,张载告诉别人说:“见了二程,觉得他们对《易经》的理解才是透彻的,你们可以向他们请教。”于是,张载撤掉主办方给自己准备的师座,停止了这次讲学。
       从老子《道德经》衍生出来的“虚怀若谷”一词,正是形容张载这般谦虚的贤人,胸怀像山谷一样深广,善于容纳别人意见和观点。这一点,非常人所能及。
 
 
为人需要正直无私
 
       赵光逢,字延吉,唐末至五代时期的贤士。赵光逢常读经典,正直温和,很有德行。当时,有个叫许岩士的道士在唐昭宗面前溜须拍马,很快就被封了大官。受此人的影响,很多人都想“走捷径”走向人生巅峰。赵光逢时任朝廷的御史中丞,专门执法监察工作,他专门针对那些居心叵测的人,让他们受到法律制裁,缓解了朝廷官员的不良作风问题。
       唐朝末年,朝野动荡,赵光逢于是辞官隐居,与官场断绝交往。有位女冠(即女道士)在赵光逢家里曾寄放了价值不菲的黄金,她自己却在云游途中羽化在别处。直到二十年以后,赵光逢才得知女冠羽化的消息,他便原封不动地把女冠的财产交给地方长官,请求转送给那位女冠所在的道观,自己一点也没有侵占。
 
浸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
 
       梁彦光,字修芝,南北朝末期至隋朝的贤士。隋朝建立初期,社会民心还不太稳定,地方上民风杂乱,民众狡诈。梁彦光身为地方长官,想要革除弊病,于是用自己的俸禄招聘了大量有知识、有文化、有德行的儒生,在每个乡都设立学堂,让他们专门为当地百姓教授圣贤之书。梁彦光还经常招收月度、季度的学生,让他们接受一个月或三个月的专项学习,他甚至还亲自出题考试,和学生们打成一片,这些学生们结业后又回到自己的乡镇,从而慢慢影响了其他人,当地风俗有了很大的改善。
       有个叫焦通的人,不务正业,喜欢酗酒。梁彦光非但没有处罚他,还将他带进孔庙(文庙)参观教诲。文庙里,有一尊“伯瑜泣杖”的雕塑,梁彦光就乘机教导焦通,给他讲了古贤韩伯瑜的故事,焦通于是有所感悟,又悲伤又惭愧,无地自容。后来,焦通改过自新,勉力培养良好的品行,最终成为善良的人士。
 
专注于有意义的事,躲开是非纷争
 
       安丘望之,号安丘丈人,西汉时期高士,今陕西咸阳人。安丘望之生长于渭河北岸,从小就学习《老子》等经典,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他崇尚恬淡清静的志趣,不愿随波逐流地当官为吏,将自己的身心束缚捆绑住。
       不久,安丘望之雅素贤德的名声传到了一河之隔的长安城,连汉成帝刘骜都敬佩他道德深重,甚至想要拜他为先生受教。然而,安丘望之深知汉成帝荒淫无道,为避免灾祸,他坚持拒绝去往长安。于是,颇懂医术的安丘望之便出游在外,一边躲开政治漩涡,一边游走在秦川大地行医,关中父老都普受他的恩惠。
       安丘望之毕生研究《老子》一书,还专门写著了《老子章句》,对《老子》进行注解,他的思想在当时被称为“安丘之学”。
 
不被名利所辱,不忘昔日恩情
 
       郑遨,字云叟,唐末至五代时期的高士。郑遨年轻时一腔抱负,预想着未来能为国家效力。然而,唐朝末年,国家大事都被贪官和军阀所掌控,郑遨虽然参加了科举考试,但当时只以背景权势为选拔标准,他岂能考中?郑遨见天下大乱,便有了出尘入道的念头,于是他下决心成为了一名道士,后来长期归隐在陕西华山。
       果然不出郑遨所料,梁王朱温杀死了唐昭宗,又自立为帝,建立起了后梁政权。后梁大臣李振与郑遨有旧交,当年他和郑遨都没有被科举官员所录取,因此李振就想请郑遨去新建立的朝廷任职,但被郑遨直接给拒绝了。郑遨虽然拒绝了李振,但他心底却十分感激李振能惦记着自己。后来李振因获罪而逃往南方,郑遨不辞辛苦,步行千里前去探望李振,答谢李振对自己的情义。
       此后,后梁政权又被后唐所灭,后唐皇帝又征召郑遨为官,但他仍不出仕,朝廷便赐给他一个“逍遥先生”的称号。身逢乱世,不被荣名利禄所辱;千里谢友,只为报答昔日情义。郑遨这样的品质,值得人们学习。
 
道德的力量
 
       鲁恭,字仲康,东汉初年的贤士,今陕西咸阳人。鲁恭从小学习中华典籍,精心读书钻研,汲取其中的养分,并且远离与自己无关的事。长大后,鲁恭性情谦恭礼让,从不显耀自己,入仕为官后,他一直把道德教化作为政理,尽量不施用刑罚。
       有一个叫许伯的人为争夺田产而打官司,许多官员都不能决断,鲁恭便出面替他们分析是非、曲直,许伯等人受到批评,回家自我检讨,最后停止了争夺,用道德妥善解决了这场民事纠纷。
       鲁恭手下有一个官吏放纵他人借牛却不肯归还,牛主人告到鲁恭那里。鲁恭便召来下属,再三责令他归还他人的耕牛,下属还是不肯听从。鲁恭就叹息说:“道德教化不能在我身边之人施行,这是我自己的过失啊。”于是,他便要解开印绶,辞官离去。其他官员们都哭着挽留他,那个下属终于感到惭愧后悔,归还了人家的牛并且到刑狱接受处罚,而鲁恭也宽恕了他,不再追究此事,从此以后大小官吏们都很是信服他。
       又有一次,鲁恭根据公事要求,需要选拔才学优良的人才,那些有背景的人因为没能得到举荐而心有怨愤。鲁恭听说后,说:“我所忧虑的是年轻人都不专注研习,他们如果真的有真才实学,哪能选拔不到呢!”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玄门道语》第四十四期:《老子》里的成语
下一篇:《玄门道语》第四十四期:全真道思想中的人生哲学(八篇)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