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门道语 > 正文

《玄门道语》第四十四期:全真道思想中的人生哲学(八篇)
时间:2022-11-24    来源:八仙宫网络平台整理    


贪争意尽,道眼自然开
       道教全真派典籍《仙乐集》中,长生真人刘处玄有言:“贪争意尽,道眼自然开。”这是说,把自己贪婪和争夺的心意除尽,人的见道之眼自然就会开启,才有可能体会道意。
       每个人身上都是存在欲望的,但是欲望如果过度膨胀,变得贪婪,那最终的下场往往是什么都得不到。古典小说《西游记》的第一回中写到,“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文中十分形象地描述了人的贪婪是无穷无尽的。经常锱铢必较、大小便宜都想占、凡事利益至上、不计代价伤害他人......凡此种种都是贪婪造成的恶性行为。人越贪心就越会为达成自己的目标不择手段,越不择手段人就会背道而驰,背道而驰则会让人陷入危险的境地。
       老子《道德经》也讲“咎莫大于欲得”,最大的祸患莫过于贪得无厌。贪婪如同海水,喝得越多,越觉口渴。所以人应当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跌倒在自己的贪欲上。除了贪婪,争夺之心也须注意。争夺,就是争名夺利、争权夺利,因为其心贪婪,所以在催动之下就不得不争夺。在争夺中,人们就会丑态百出,违法败德,陷入焦虑。一个想真正有所作为的人,就不要把功名利禄看得太重,而应抱着淡然的态度,远离是非纷争。
人生苦短,再多的贪欲、再强的野心最终也会变得两手空空。不如多去感受一下这个人间的温暖和美好,莫被贪婪和争夺之心所支配,毁了自己的一生。
 
推心朴实无偏党,未作神仙已做贤
       据道教全真派典籍《全真集》记载,祖师重阳真人曾对一位叫做刘四友的信众劝说,告诫他:“推心朴实无偏党,未作神仙已做贤”。偏党,就是偏私、徇私、自私。重阳真人强调,为人质朴诚实,不要偏私,即使没有修成神仙,也已经是位贤明之士了。
       偏党的人,给人的感觉就是自私自利,有一丁点的好处都要挤开别人揽入自己的怀中。侵占别人的利益时,他们就沾沾自喜;自己的利益被触碰时,他们便暴躁狂妄。这类人大多会破坏周边正常的人际关系,总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不去考虑他人的感受甚至他人的死活。在偏党的人心中,无论什么事情他们都要求被放在首位,周围的人或事都要围着他们来转,若有任何一点没有符合他们的念头,他们就会无端生事。
       那么,偏党之人如何正己呢?就是需要“推心朴实”。朴实,就是要求我们为人实实在在,做事实事求是,不奸诈狡猾,不弄虚作假。物欲横流的社会,保持这样的真性很难,但就因为朴实不易,才成为修行的难关。尤其是自居“修行人”之众,更不要奸佞,须知做一个朴实良人的重要。诚如祖师所言,无论我们的身份、职业是什么,都要先学会真实,先成为一个朴实的人。
 
常把旧容常点检,便将新相便拈拿
       道教全真派典籍《全真集》中,祖师重阳真人有言:“常把旧容常点检,便将新相便拈拿。”点检旧容,就是要时常检查自己的言语和行为是否合道,若有不当须立即改正,从而不断地“拈拿新相”,重塑并焕发新的精神面貌。
       一般情况下,若是让我们找出别人身上的错误和缺点,可能很快就能指出来,但若让找出自己的缺点呢?还会那么容易吗?退一步说,即使知道了自己的缺点在哪里,又有多少人会舍弃自己的面子,愿意进行自我反省和改正呢?自我反省是困难的,但自我反省又是修成大德、提升智慧的必由之路。对于我们来说,自我反省就是一种从认识到实践,然后再从实践中汲取经验,进而提高认识和修正行为的过程。
       生活本身就是一种修行,能否修成道果,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认识到了自省的重要性。若是一个人不善于自我反省,就不会有真正的提高,就会一次又一次地在同一个地方跌倒。有很多人会选择置之不理,对于自己的行为是对还是错,根本就不关心,没有意识到自省是一个人修德进道的重要方法,也是少犯错误和不犯错误的关键。倘若一个人能够做到“常把旧容常点检”,道德和才能就会得到质的提升,这样一来就能“便将新相便拈拿”,不断地使自己进步,让自己变得强大。
 
第一须亲德行人
       道教全真派典籍《云光集》记载,曾经有位刚入道的年轻人向玉阳真人王处一请教,如何才能悟道修真?玉阳真人告诉他,“第一须亲德行人”。这也就是说,修道的门路和步骤有很多,但第一步首先要亲近有德的人,使自己的德行无差。
       一个人值不值得与他来往,不是看对方有没有钱、有没有权,而是要看对方的品德、德行是否良好。《孔子家语》中有一句话说的好——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在不了解一个人的情况下,看看他周围的朋友是什么样,也就大概能推测出此人的品德了;在不了解一个领导的情况下,看看他手下用的都是什么样的人,也就知道这个领导是什么人了。亲近有德之人,日夕受教,自然也会成为有德之人;亲近无德之辈,受其所害,日久也必将沦为无德之辈。
       人若无德,再怎么烧香拜神也没用。人的德行是一切根源,所有的财富、智慧、名望,都需要它来承载。人品不过关,一切都免谈。此外,不仅要亲近有德之人,还要远离无德之人。如果和无德之人相交,在他的不良影响下,也会让你偏离正确的人生方向。
 
求财求财须重义,不义之财如刀利
       道教全真派典籍《金玉集》中,收录有丹阳真人马钰所作的一首《济度歌》,其中有词言:“求财求财须重义,不义之财如刀利”。求财重义,是说追求财富时,一定要有着公正合宜的标准,心里重视道义,行为符合道义。如果不遵循道义,接受了那些非正当途径或者有违道义的钱财,则会像刀剑一般伤害到自己。
       孔子有言,“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通过不正当手段而得到的富贵,正如天上的浮云一般,不实在、不长久。谁都想拥有财富,但我们不能为了得到钱财,做出有损道德、有损法律的事情,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任何利益诱惑面前,始终坚持道义为先,自然不会被各种物质、名利、虚荣所诱惑。不义之财千万种,贪取其中,则是做了亏心事,做了亏心事,仙真岂能护佑?求财当重义,不取非义财。
 
常行平正道,休临陡峻岗
       成书于明代初期的道教全真派典籍《随机应化录》中,无垢真人何道全有言叹道:“世途泥水大,失脚便遭伤。常行平正道,休临陡峻岗。”引申其旨则是说:人生于世,世途虽然已经很艰难了,但是更要留神注意那些深坑险境,如果不慎走错了路,将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危难。因此,为人一定要正派、做事一定要正当,不要试图做败坏德行和违法乱纪的事。 
       身正不怕影子歪。堂堂正正,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处世之基。“常行平正道”,首先就是要品行端正。品行端正以后,仪表才有英气,处事才有底气。表里如一,光明磊落,就会赢得他人的信赖与尊敬。己不正,何以度人?何以济世?正己,就是要不谋私、不贪利、不溜须拍马、不阳奉阴违,平等待人,公正处事。说的都是真话,做的都是正事。既然是真正修真向道的人,自然不屑去做邪门歪道、乱德违法的事。“休临陡峻岗”,每个人的人生之路有上坡也有下坡、有一马平川平地,也有沟壑纵横的山谷,但无论如何高低起伏,都要守正本心,休要冒险做危险的事,以免反被其事所害。
 
守真而不伪,悟正而不邪
       宋金时期的全真道高士、长生真人刘处玄有言:“守真而不伪,悟正而不邪”。守真不伪,即固守本真,不要因社会环境影响而变得虚假不真实;悟正不邪,即端正思想,不要受杂乱观点而迷失方向甚至误入歧途。守真,就是要不得一点虚伪。虚伪的人,喜欢说虚伪的话,做虚情假意的事,为了给自己谋利,把人哄得团团转。而真诚、不虚伪的人,因为品行端正,往往更容易被他人真心相待。为人处世,只有远离虚伪,才能更接近真诚,去伪才能存真。
       守真不伪之后,还需要悟正不邪。正,首先就要端正态度,纯正思想,决不随波逐流。有人常常迷茫、纠结,就是因为思想入邪失常,因此混乱不堪、自相矛盾,在纷纭复杂中迷失自己,被带节奏、走错路。要想不迷失方向,一直沿着正确的人生道路前进,就需要在思想和行为上有一个导向,这个导向可以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一种思想,让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始终在我们内心占据主导地位。
       思想越是正的人,越是活得简单自适,在看待事物或作出选择时,不盲从,不混乱,不易被外界影响。守真悟正,不伪不邪,不仅是每个立志修道之人应持守的本分,更是坚固守护我们人生顺遂的“护身符”。
 
若不断于贪嗔,怎得心田清静?
       元代先贤陆道和编集的《全真清规》一文中,有一篇《朗然子家书》,其中有言曰:“改非从是,一刀两段。若不断于贪嗔,怎得心田清静?”这是说,要像快刀斩乱麻一样,改掉自身不对的毛病。如果不斩断贪婪和嗔怒的习气,怎么会让心田得到清静?
“贪”是指对外物欲求过盛,甚至于产生了执念,非要得到不可。人的占有欲太强,就会变得贪婪,一旦变得贪婪,就很难体验到幸福。常怀知足简单,心才能得以平静安稳,倘若贪欲炽盛,便易生了执念,往往会给生活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嗔”是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嗔怒心一起,只会让心情愈来愈糟糕,也只会让事情向着坏的方向发展。很多时候,愤怒与烦恼都是自找的。人活一辈子,不是为生气而来,也不是去为了让自己和别人生气。
       无论是贪还是嗔,都是我们每个人的通病,而我们也需要正确地去面对自己无穷无尽的情欲,尽量不要情欲控制我们的生活。让心田保持清静,生活才能自适美好。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玄门道语》第四十四期:小故事 大道理(七则)
下一篇:《玄门道语》第四十四期:药王孙思邈与虎撑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