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孝经》体亲章第二
时间:2020-02-24    来源:八仙宫网站整理    

\
八仙宫,文昌帝君造像

【导读】
     《文昌孝经》,南宋时期已流传,共有六章,全书从道家的自然宇宙观出发,指出生命的可贵,父母生育子女受尽辛苦,养育子女耗尽心血。子女应该体恤孝敬父母,并以此道推己及人,由此不但保全自身天性,还可以得到文昌帝君赐予福禄,乃至得道成仙。


【体亲章第二】
      真君曰:前章所言,不止育子,直将子心,亲曲体之。凡为人子,当以二亲,体我心者,还体亲心。体我此身,骨禀父生,肉禀母成,一肤一发,或有毁伤,亲心隐痛,子心何安?心为身主,太和蕴毓,父兮所化,母兮所育,一有不孝,失亲本来。
      孝先百行,根从心起,定省温凊,时以敬将。每作一事,思以慰亲,每发一言,思以告亲;入承亲颜,亲欢我顺,亲愁我解;出必告亲,恐有恶行,以祸亲身,归必省亲,恐有恶声,以拂亲心。力行戒慝,随时加惕,口业不干,身业不作,恐有意业,欺亲欺身,恐有心业,累身累亲。
      我有手足,父母一体,异母兄弟,总属天伦,恐有参商,残亲支体;叔伯同根,宗族一家,恐有乖戾,伤亲骨肉;祖曾上人,恐失奉事,悖亲孝思;子孙后裔,恐失字育,断亲嗣脉,恐失教训,败亲家规;子侄世系,恐失敦睦,贻亲庭衅;我夫我妇,子媳之职,恐失和敬,致亲不安。我有姻娅,属亲至戚,恐失夙好,至亲不宁。上而有君,为亲所主,恐有不忠,致亲以逆;下而民物,与亲并育,恐有不恤,损亲之福;外而友朋,为亲之辅,恐有不信,绝亲友道;师为我法,即为亲箴,事恐失贤,以违亲训;匪人壬人,亲之所远,交恐不择,以累亲志。仰而天高,帝位乎上,日月星斗,亲所敬畏,恐有冒渎,妄干天怒,致重亲辜;俯而地厚,群生资始,亲所奉履,恐有亵侮,业积暴殄,致延亲祸;中而神祗,司我亲命,恐有过犯,致减亲纪。一举一动,总期归善,以成亲德。
      我亲有善,身顺其美。救人之难,即是亲救;济人之急,即是亲济;悯人之孤,即是亲悯;容人之过,即是亲容。种种不一,体亲至意。亲或有过,委曲进谏,俟其必改。以善规亲,犹承以养,养必兼善,方得为子。人各有亲,曷不怀思?
      父母在日,寿不过百,惟德之长,垂裕弥遐,是以至孝。亲在一日,得养一日,堂上皆承,膝下完聚,人生最乐。惜此光阴,诚不易得。玉食三殽,勺水一菽,各尽其欢。加餐则喜,减膳则惧,贫富丰啬,敬无二心。愿亲常安,恐体失和,疾病休戚,常系子心,一当有恙,能不滋虞,药必先尝,衣不解带,服劳侍寝,愈则徐调,食不轻进,相其所宜;尚或不痊,延医询卜,酒不沾唇,至心祷祝,殚厥念力,以求必痊。终天之日,饮食不甘,哭泣失音,衣衾棺椁,多方自尽,三年哀痛,晨昏设荐,佳茔厚穴,安置垄丘,礼送归祠,亲魂有托,庙享墓祭,四时以妥。去亲日远,追思常在,形容面目,若闻若见,动息语默,寻声觅迹,中心勿忘,抱慕如存。生死同情,幽明一理,孝道由基,大经斯彰。嗟尔人子,纵能如是,体之亲心,未及万一。
      偈曰:
幼而得亲全,安乐不之晓,
设无双亲在,饥寒难自保,
遭此伶仃苦,方思亲在好。

 
      又说偈曰:
嬉嬉怀抱中,惟知依二亲,
何至长大后,渐失尔天真,
我亲既生我,我全不能孝,
云何我养儿,我又恤之深,
反观觉愧悔,方知父母恩。

      又说偈曰:
室家是亲戚,岂是离亲地,
莫道风光好,遂把亲欢易,
贫贱是前因,岂是父母遗,
生不托亲体,我并无人身,
莫怨生我苦,修来自有畀,
富贵是亲培,岂是骄亲具,
亲若不教我,何有富贵遇?

报本正在此,赤胆安可替,
最易忘亲处,万宜加省惕。

 
      真君曰:子在怀抱,啼笑嘻戏,俱关亲心,实惟真挚,为人子者,能如是否,试一念之,何能暂释?父母强健,能嬉能笑,能饮能食,子所幸见;父母渐衰,嬉笑饮食,未必如常,子心所惕,责我不楚,怜亲力弱,嗔我声微,怜亲气怯,愈加安养,勿致暂劳;父母逝世,苦无嬉笑,及我颜色,苦无怒詈,及我身受。纵有厚禄,亲不能食,纵有锦帛,亲不能被。生不尽欢,追思何及?逝者念子,存者念亲,祭享悠远,隔不相见,思一慰之,悲哀天地,言念斯苦,实难为子。
      乃说偈曰:
 
亲昔养儿日,岂比强壮年。
我方学语处,亲疑我啼也。
我方跬步时,亲疑我蹶也。
我方咿唔处,亲疑我疾也。
我方思食处,亲知我饥也。
我方思衣处,亲知我寒也。
安得本斯志?体恤在亲先。
亲今且垂暮,亦岂强壮比。
欲将饲我者,奉亲膳食时。
欲将褓我者,侍亲寝息时。
欲将顾我者,扶亲衰老时。
欲将育我者,事亲终天时。
何者我曾尽,全然不之觉。
生我何为者,能不中自作。

孝子明心咒:
以此未及万一心,时时处处体亲心。
当思爱养恩情大,每想怀耽乳哺深。
日在生成俯仰中,覆载风光父母仁。
何殊群物向春晖,切切终身抱至诚。

 
 
【白话文通俗译】
      文昌帝君说:前一章所言,不只是讲养育子女,还有父母细微周到地体谅子女的心思。凡是作为子女的,应当以父母体谅自己的心情来体谅父母。体察我的身体,骨是秉受自父母的精血而化生,肉是秉承自父母的精血而生成。即使是一块皮肤,一根毛发,如果有所毁伤,父母心中都会隐隐作痛,那么子女又如何能够心安呢?心是身体的主宰,主宰天地的太和之气蕴藏其中。人身是父亲精血所化生,母亲精血所孕育的。子女一旦有不孝的行为,就失去禀自父母的本性。
      孝顺优先于其他的品行,根起于人心中。侍奉父母要晚上服侍就寝,早晨及时问安,冬天温被,夏日扇凉,时刻恭敬服侍。每做一件事,都要想着慰藉父母;每说一句话,都有想着告知父母。入则侍奉父母,父母的欢乐我来顺承分享,父母的忧愁由我来化解;外出必定告知父母,恐怕有恶行,以连累父母。归来后必定要探望父母,恐怕家人有恶言恶语,不顺父母的心意。尽力做到戒除恶念,随时提高警惕,不造口业,不作身业。恐怕有意业,欺骗自己,欺骗父母;恐怕有心业,牵累自身,拖累父母。
     
大家庭中,我们有许多兄弟,父母都一样相待。异母兄弟,总属天然的亲伦关系,惟恐自己有不和睦的情况发生,这样就如同伤害父母的肢体。叔伯兄弟,整个宗族都是一家,惟恐自己有不和的情况,这样会伤害父母的至亲。对于祖辈先人,惟恐自己有失侍奉,有悖父母孝亲之思。子孙后代,惟恐自己有失生育,断绝父母的后代血脉;惟恐自己有失教育,败坏父母的家规。子侄后輩,惟恐自己有失和睦,致使父母所建立的家庭生起祸端。夫妇二人要尽到为子为媳的职责,要和气逊顺,惟恐自己有失和顺恭敬,致使父母不安宁。我有姻亲,属于最亲近的亲属,惟恐自己对亲戚失去这种交情,使父母不安宁。向上则有国家,是父母所事奉的主导者,对国家惟恐有所不忠,致使父母获叛逆之罪。向下有民众万物,与父母共同生育于天地之间,惟恐对其有失怜悯,损害双亲的幸福。外面有朋友,这是一种有助于赡养父母的关系,因此惟恐对朋友有失信用,断绝父母与朋友交往的准则和道义。老师是我效法的对象,老师的劝诫即是父母的劝诫,事奉老师恐怕有失贤德,违背父母的训导。行为不端和巧言谄媚的人,是父母所远离的,惟恐自己交友不慎,而连累了父母的心志。仰望则见天之高远,玉皇上帝位在其上,日、月、星斗等星君,是父母所敬畏的,惟恐自己有所冒犯亵渎,以致增加父母的罪过。俯察则见地之厚重,众生借此以生长发育,是父母所敬奉的,惟恐自己有所亵渎轻慢,恶业累积,损害浪费毫不顾惜,致使灾祸蔓延及父母。中间有天神地祇,主掌父母的生死,惟恐自己有过错,致使父母的阳寿减少。一举一动,都期望归于善,以成全父母的德行。
      父母如果有善行,我们要继承他们的美德。自己救人于危难,也就好比是父母去施救;自己救济别人于危急之时,也就是父母在救济;自己怜悯别人的孤苦,也就是父母的怜悯;自己宽容别人的过错,也就是父母去宽容。各种不同情况,都要体察双亲的心意。父母如果有过错,我们要委婉地提出意见,直到他们改正为止。用善意规劝双亲,就好比承担起赡养的责任。赡养父母,同时一定要以善意来劝谏,这才是为人子所应当做的。人们各自都有父母,怎么能不挂怀思念?
      父母在世,长寿也不过百岁,惟有功德之人,才能声名久远,所谓“至孝”,就是父母在世一天,就要赡养一天。父母都健在,子女依聚在父母身边,这才是人生最快乐的事情,应当珍惜这段时光,因为这实在是太难得了。不管是富贵人家多个荤菜美食的美味佳肴,还是贫贱人家一勺水、一盘豆食的粗茶淡饭,都能让各自父母尽其欢心。子女见父母多进饮食就高兴,见父母减少膳食就担心。不管是贫贱富责,或者是丰裕贫国,孝敬父母的心意都没有改变。希望父母永远安康,又恐怕父母身体有病痛。父母的疾病和喜忧,常常幸动子女的心。一旦父母身体有病,怎能不心生担忧。喂父母的药,要自己先尝味道的甘苦,衣不解带,辛勤侍奉,服侍父母休息。父母病好之后,要慢慢调养,食物不要乱吃,要弄清其是否适宜父母食用。如果不能痊愈,就要请医问药,占卜吉凶。滴酒不沾,诚心为父母祈祷。竭尽心力,以便祈求父母痊愈。父母逝世的时候,饮食不贪求美味,痛哭以至于失声。寿衣、被褥、棺椁,都要多方设法,尽力筹备。哀痛地服丧三年,早晚都要陈设祭品。选择好的陵园,墓地建筑得坚固厚实。把遗体礼送往墓地,把精魂迎回祠堂,父母的灵魂就有了归依。宗庙供奉,墓前祭祀,四季完备。父母离开时间久了,时常追思怀念。父母的形体容貌,就如同自己听到见到一样于是就会常常停下行动,停止说话,顺着声音寻找父母的踪迹,心中时刻不忘。心怀敬慕,如同父母健在一样;不管生死,都同此心,不管在阴间或阳间,都是同一个道理。孝道从此根本上去做,则孝道人伦就会彰显。子女即使能够如此,体恤双亲之心,还是不及父母的万分之一。
      颂词说:小时候父母双全,不知道安宁快乐。假如小时候双亲都不在,生命都将会难以自保。只有遭受了孤独无依之苦,才想念双亲的好处。
      又有颂词说:在父母怀抱中玩耍,只知道依恋双亲,为什么后来渐渐无视父母、丧失了依托父母的天性呢!父母既然生育了我们,我们却完全不能依着子女之道去尽孝。为什么等到自己有了孩子时,又对子女怜恤至深?回头反省,这才感觉愧疚后悔,这才知道父母的恩情有多大。
      又有颂词说:我们夫妇家庭是父母促成的,不能远离双亲。不要因为外边条件好,而改变对父母的奉养。贫贱缘于前世的因由,不是父母遗留的。我们的出生如果不依托父母的身体,也就没有自己的生命。不要抱怨出生在贫苦人家,只有努力修行,就能得到回报。自己如果富贵,那是出于父母的栽培,并不是向父母炫富的工具。父母如果不教导我们,我们怎么会有富贵际遇?报答父母的根本正在这里,赤诚之心没什么能够代替。最容易忘却父母的地方,更加要警省谨慎。
      文昌帝君说:在父母怀抱中的幼儿,哭笑玩耍,都关系着父母的心,这完全出于真挚的情感。作为子女的,能够如此吗?试着想想父母的爱子之心,怎么能够放得下一刻?父母身体强壮健康,能玩能笑,能吃能喝,子女能够见到这些就很喜欢。父母渐渐衰老,玩乐饮食,不见得同平常一样,子女心里应该有所警惕。父母责打自己不疼,知道父母力气已经衰弱,父母骂自己时的声音微弱,知道父母的气息不足。更要安息休养,不要使其有一点劳累。父母逝世,苦于没有父母的嬉笑能使自己喜笑颜开;苦于没有父母的怒骂能让自己身受。即使自己有丰厚的俸禄,父母也享受不到了;即使自己有锦帛,父母也不能穿用。不能让父母生前尽欢,追念怎么会来得及呢?死去的父母还心系子女,在世的子女还在思念父母。只能遥遥供奉祭祀,幽明分隔不能相见。想着告慰父母,却悲痛哀切无处可寻。想念非常痛苦,作为子女也实在是难。
      于是文昌帝君说颂词道:以前父母抚养幼小的我,怎么能与现在正值强壮的我相比。我刚开始学说话,父母怕我是否在啼哭。我刚开始迈步时,父母怕我是否要跌倒。我刚开始发出吚唔之声时,父母怕我是否患病了。我刚想要吃东西,父母就知道我是饿了。我刚想要加衣服,父母就知道我是冷了。怎么能不以父母的情感为本?首先体恤父母。父母如今已经垂垂老矣,怎能再与强壮时相比。就像父母喂养我那样,事奉父母的饮食。就像父母照顾我,将我包裹在襁褓中样,服侍父母就寝休息。就像父母照顾我那样,搀扶衰老时的父母。就像父母抚育我那样,事奉父母去世。这些我哪样曾经尽力做过?我完全不知觉。父母生我是为了什么,怎么不自我惭愧。
      孝子明心咒:以此未及父母万分之一的心思,时时处处体恤父母的心意。应当想到父母爱护养育我的恩情非常大,经常想到父母孕育乳哺我的深情。每日都生长在天地之中,覆载着风光和父母的仁爱。这与万物向往春天的阳光一样,没有什么不同,切记终生都要怀抱至诚之心。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文昌孝经》育子章第一
下一篇:《文昌孝经》辩孝章第三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