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诚林道长:道法自然著青史 一念无为写玄门 —读《西北道教史》
时间:2011-12-31 来源:八仙宫弘道部整理
道法自然著青史 一念无为写玄门
——读《西北道教史》
读了樊光春先生的大作《西北道教史》,欣喜不已。近百万字的巨著,尽述了西北地区道教的发生、发展及现状。填补了道教史的缺憾,充实了中国宗教史之不足。实是“第一部全面反映西北地区道教历史的专著”,是史学界的一大胜事,是道教界的一大胜缘,更是西北道教足以称道的美谈。
作者以“工笔白描”的笔触,深刻细雕地清绘了西北地区道教发生发展的脉络。写出了西北道教的现状,明晰地透视了道教的发展前景。其引经据典史料精实、记述精道、议论精彩、论据精确、评述精当,堪为一部集大成的史学大作。是道教成功的史典。
文以载道,史以鉴今。以史为鉴,休咎自了。历史是兴衰荣辱的实录,是精神的载体。故读史知进退得失之理,明存亡兴衰之道。隋唐以来,儒道释三教鼎立,相辅相成的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主流文化,期间不乏对立、溶融,既争论亦借鉴。《西北道教史》对此做了客观公正地记述评议。
对立而统一,共同促进着中华民族的历史,促进了三教的进步和发展。“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的立论,全真道应运而生。促进了“三教”思想的溶融和谐,在民族矛盾激化,连年战乱中,不同信仰理念的并存与统一,是多元文化的客观社会现实。共生共荣完善了全真道开宗立派的教理与实践法则,这是《西北道教史》的重点之一,是西北道教发展历史中的闪光点。
宗教折射着时代精神。政治的昌明、经济的繁荣、文化的发达、整个社会的兴隆,都是宗教折射的客境。故有“万法从心因境有”一说。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诸教皆兴。国都长安城内佛教寺院362座,道观63座。他如景教,摩尼教等,皆行至长安。而文革十年浩劫中,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沿,则“五教”泯灭无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改革开放、经济繁荣、国力日盛。当今“五教”昌隆,宗教事业长足发展。可见,国兴教兴。宗教与社会相适应,是客观规律,亦是宗教立足之本。“向社会提供民俗性的宗教服务”,自觉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正是西北道教的优良传统,也是西北道教至今仍能保持传统风范的已制之规的必行之道。这就是历史的教益。
西北道教史,在中国道教史和中国宗教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早期道教形成于西北地区,一些道教主要思想源脉在西北地区。道教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及其活动多在西北地区。至今道教界的宗派祖庭和一些有影响的宫观,仍按传统礼仪进行着原生规范的道教活动。《西北道教史》对此都作了详实的记述。作为一个虔诚的道教徒、一个忠于职守的宗教职业者,我感到由衷的高兴,也感到我们这一代责任之重。如何不负祖师的期望,弘扬道法,以积极的道教文化和谐于社会主义、服务于广大信众,以继承道教的优良传统,继承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是迫在眉睫的大事。
道教思想、道学文化及道教活动历经数千年,沿传至今。虽几经兴衰,但其深邃、明晰、经典、合理、正确的哲理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展。中国古代关于宇宙起源、世界万物的思考,大都是用道家的混沌、道、阴阳以及“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诸多的理念和关键词语。可见,“道教文化实是中国思想史之根”的说法,是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在《西北道教史》的论述中,突出了道教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的重大贡献,做出了贴切的记述。
道教历经数千年而不失其本色地沿传至今,有其合理存在的机要。道教哲学代表着人类共同的思考与探索。即宇宙的起源、世界的形成、人在宇宙间的位置、处于宇宙中的人应该如何对待自己等。这一切,是人类共同思考探索而实践的问题。正是如此,也就有了所有宗教的共同理念——神学思想(所有宗教必须阐发的根本教理之一)。作为历史,如何去记述这些宗教实践,除了理性探索之外,特别是那些神仙学说、神仙信仰的实践与应化事迹,《西北道教史》作了恰到好处的合理如法的处理。在以无神论思想作为社会主流思想的社会生活中,如何写好宗教史,难度可想而知。既要如实地阐述神、佛、上帝应化的实际,又要免去诸多的麻烦。不能不说这是《西北道教史》的成功之点。没有神学思想的应化事迹,所有宗教都是很难存在的。广大信众的神仙信仰是难以割舍的永世情结。神秘文化深入到民俗化信仰的可信性,才是宗教文化的基础。《西北道教史》的切实性论述,绘出了西北地区道教原生态发展的历程和现状。作者以详实的资料性、系统的理论性、严整的逻辑性和发人深思的哲理性,形成了强烈的可读性。可以说,《西北道教史》即是专门化的史学专著,也是对西北道教发生、发展及现状的总结。对西北道教今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
从宗教学的角度看,人类社会的历史,也就是一部宗教史。宗教史还应长于社会史。宗教一直伴随着人类的社会生活,人类社会在波浪式的发展,螺旋式的上升,宗教也在不断地行进和发展。否则就只能有人格化的自然神,而不会有神化的人得道成神、成仙。各个宗教能够在当今的现代化社会中,仍然存留下来,都是经历了有史以来各个社会时期的陶冶,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形态不断地磨合。“顺者兴,背者衰”,或“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道教史上的“佛道交锋”,以及“三武一宗”的灭佛,就是极好的借鉴。因此,不断适应迅速变动的社会结构以顺应时代气息,主动向社会提供精神服务,满足信仰者的心理需求,做到“政可治身、教可辅心”,成为当代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就是历史验证了的“与社会相适应”也是宗教存在的先决条件。宗教就是为广大信众的精神需求服务的。
宗教史与人类社会史相伴数千年,各大宗教至今仍不失其本色的活跃于各个地域的社会生活中。说明了社会历史对宗教生活永难弃离的亲和力。而当今的社会生活之需要,即必要性,正是宗教存在的必然性与合理性。《西北道教史》对西北道教的现状作了确切的评估,至今“西北大部分宫观仍然保持着比较浓厚的全真道原始风范”。历经数千年而不易的虔诚信仰是保持道教无限生命力的基石,说明了信仰力而产生的无限性。正如《西北道教史》所述:“信仰虔诚,对道教最高神三清及道祖老子的朝夕礼拜从不懈怠,日诵功课、节日庆典均遵古制而行。对道教诸神灵异事物感情真挚,并以自己的言行感化信众”,以道德经去教化众生,去利益众生。《道德经》永远是道教的最高奉诵的经典。是规范着道众修行的最高理念。作为一个虔诚的道教教职人员,看到那些接踵而至、摩肩擦背的居士香客,忘乎身心的在三清殿敬香膜拜,更加坚定了我矢志向道的信心。我相信自然是永存的,道也是永存的。这是道教徒最根本的信念,也是道教史反映的客观现实。
宫、观、庵、院是道教传承的重要据点。是广大信众信仰崇拜的活动场所,是道教活动的必备设施。故而,是道教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西北道教史》论述了许多名山大川的宫观庵院,特别比较细致地论述了西安万寿八仙宫。“八仙庵蜚声四海,万寿宫隆聚八仙”。八仙宫原称八仙庵,位于十三朝古都的京畿之地,处东来西往的要道。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迎送着诸多的高道大德住庙挂单。历代高人汇聚,为八仙宫留下了极其珍贵的玄门奇术,修行秘要。故苦志参玄,多有成就者不乏其人。终而成为全真道颇具影响的四大丛林之一。究其妙道,正如《西北道教史》的精辟分析,“信仰虔诚”、“持守戒规”,才继承保留了正统的道学文化和正宗的修持仪规,“保持比较浓厚的全真道的原始风范”,才继承了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作为玄门弟子,只有坚实信仰、树立“道尊德贵”的虔诚,才能“以戒为师,严守规诫”,处处时时尊道贵德,规范自己的“身、口、意”。这正是“清静无为随处是道场”。明白此中之理,必然得到“看破放下当即得解脱”的妙悟。我想,这就是读《西北道教史》的最大收获。
2011年3月15日
——读《西北道教史》
读了樊光春先生的大作《西北道教史》,欣喜不已。近百万字的巨著,尽述了西北地区道教的发生、发展及现状。填补了道教史的缺憾,充实了中国宗教史之不足。实是“第一部全面反映西北地区道教历史的专著”,是史学界的一大胜事,是道教界的一大胜缘,更是西北道教足以称道的美谈。
作者以“工笔白描”的笔触,深刻细雕地清绘了西北地区道教发生发展的脉络。写出了西北道教的现状,明晰地透视了道教的发展前景。其引经据典史料精实、记述精道、议论精彩、论据精确、评述精当,堪为一部集大成的史学大作。是道教成功的史典。
文以载道,史以鉴今。以史为鉴,休咎自了。历史是兴衰荣辱的实录,是精神的载体。故读史知进退得失之理,明存亡兴衰之道。隋唐以来,儒道释三教鼎立,相辅相成的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主流文化,期间不乏对立、溶融,既争论亦借鉴。《西北道教史》对此做了客观公正地记述评议。
对立而统一,共同促进着中华民族的历史,促进了三教的进步和发展。“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的立论,全真道应运而生。促进了“三教”思想的溶融和谐,在民族矛盾激化,连年战乱中,不同信仰理念的并存与统一,是多元文化的客观社会现实。共生共荣完善了全真道开宗立派的教理与实践法则,这是《西北道教史》的重点之一,是西北道教发展历史中的闪光点。
宗教折射着时代精神。政治的昌明、经济的繁荣、文化的发达、整个社会的兴隆,都是宗教折射的客境。故有“万法从心因境有”一说。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诸教皆兴。国都长安城内佛教寺院362座,道观63座。他如景教,摩尼教等,皆行至长安。而文革十年浩劫中,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沿,则“五教”泯灭无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改革开放、经济繁荣、国力日盛。当今“五教”昌隆,宗教事业长足发展。可见,国兴教兴。宗教与社会相适应,是客观规律,亦是宗教立足之本。“向社会提供民俗性的宗教服务”,自觉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正是西北道教的优良传统,也是西北道教至今仍能保持传统风范的已制之规的必行之道。这就是历史的教益。
西北道教史,在中国道教史和中国宗教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早期道教形成于西北地区,一些道教主要思想源脉在西北地区。道教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及其活动多在西北地区。至今道教界的宗派祖庭和一些有影响的宫观,仍按传统礼仪进行着原生规范的道教活动。《西北道教史》对此都作了详实的记述。作为一个虔诚的道教徒、一个忠于职守的宗教职业者,我感到由衷的高兴,也感到我们这一代责任之重。如何不负祖师的期望,弘扬道法,以积极的道教文化和谐于社会主义、服务于广大信众,以继承道教的优良传统,继承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是迫在眉睫的大事。
道教思想、道学文化及道教活动历经数千年,沿传至今。虽几经兴衰,但其深邃、明晰、经典、合理、正确的哲理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展。中国古代关于宇宙起源、世界万物的思考,大都是用道家的混沌、道、阴阳以及“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诸多的理念和关键词语。可见,“道教文化实是中国思想史之根”的说法,是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在《西北道教史》的论述中,突出了道教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的重大贡献,做出了贴切的记述。
道教历经数千年而不失其本色地沿传至今,有其合理存在的机要。道教哲学代表着人类共同的思考与探索。即宇宙的起源、世界的形成、人在宇宙间的位置、处于宇宙中的人应该如何对待自己等。这一切,是人类共同思考探索而实践的问题。正是如此,也就有了所有宗教的共同理念——神学思想(所有宗教必须阐发的根本教理之一)。作为历史,如何去记述这些宗教实践,除了理性探索之外,特别是那些神仙学说、神仙信仰的实践与应化事迹,《西北道教史》作了恰到好处的合理如法的处理。在以无神论思想作为社会主流思想的社会生活中,如何写好宗教史,难度可想而知。既要如实地阐述神、佛、上帝应化的实际,又要免去诸多的麻烦。不能不说这是《西北道教史》的成功之点。没有神学思想的应化事迹,所有宗教都是很难存在的。广大信众的神仙信仰是难以割舍的永世情结。神秘文化深入到民俗化信仰的可信性,才是宗教文化的基础。《西北道教史》的切实性论述,绘出了西北地区道教原生态发展的历程和现状。作者以详实的资料性、系统的理论性、严整的逻辑性和发人深思的哲理性,形成了强烈的可读性。可以说,《西北道教史》即是专门化的史学专著,也是对西北道教发生、发展及现状的总结。对西北道教今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
从宗教学的角度看,人类社会的历史,也就是一部宗教史。宗教史还应长于社会史。宗教一直伴随着人类的社会生活,人类社会在波浪式的发展,螺旋式的上升,宗教也在不断地行进和发展。否则就只能有人格化的自然神,而不会有神化的人得道成神、成仙。各个宗教能够在当今的现代化社会中,仍然存留下来,都是经历了有史以来各个社会时期的陶冶,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形态不断地磨合。“顺者兴,背者衰”,或“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道教史上的“佛道交锋”,以及“三武一宗”的灭佛,就是极好的借鉴。因此,不断适应迅速变动的社会结构以顺应时代气息,主动向社会提供精神服务,满足信仰者的心理需求,做到“政可治身、教可辅心”,成为当代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就是历史验证了的“与社会相适应”也是宗教存在的先决条件。宗教就是为广大信众的精神需求服务的。
宗教史与人类社会史相伴数千年,各大宗教至今仍不失其本色的活跃于各个地域的社会生活中。说明了社会历史对宗教生活永难弃离的亲和力。而当今的社会生活之需要,即必要性,正是宗教存在的必然性与合理性。《西北道教史》对西北道教的现状作了确切的评估,至今“西北大部分宫观仍然保持着比较浓厚的全真道原始风范”。历经数千年而不易的虔诚信仰是保持道教无限生命力的基石,说明了信仰力而产生的无限性。正如《西北道教史》所述:“信仰虔诚,对道教最高神三清及道祖老子的朝夕礼拜从不懈怠,日诵功课、节日庆典均遵古制而行。对道教诸神灵异事物感情真挚,并以自己的言行感化信众”,以道德经去教化众生,去利益众生。《道德经》永远是道教的最高奉诵的经典。是规范着道众修行的最高理念。作为一个虔诚的道教教职人员,看到那些接踵而至、摩肩擦背的居士香客,忘乎身心的在三清殿敬香膜拜,更加坚定了我矢志向道的信心。我相信自然是永存的,道也是永存的。这是道教徒最根本的信念,也是道教史反映的客观现实。
宫、观、庵、院是道教传承的重要据点。是广大信众信仰崇拜的活动场所,是道教活动的必备设施。故而,是道教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西北道教史》论述了许多名山大川的宫观庵院,特别比较细致地论述了西安万寿八仙宫。“八仙庵蜚声四海,万寿宫隆聚八仙”。八仙宫原称八仙庵,位于十三朝古都的京畿之地,处东来西往的要道。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迎送着诸多的高道大德住庙挂单。历代高人汇聚,为八仙宫留下了极其珍贵的玄门奇术,修行秘要。故苦志参玄,多有成就者不乏其人。终而成为全真道颇具影响的四大丛林之一。究其妙道,正如《西北道教史》的精辟分析,“信仰虔诚”、“持守戒规”,才继承保留了正统的道学文化和正宗的修持仪规,“保持比较浓厚的全真道的原始风范”,才继承了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作为玄门弟子,只有坚实信仰、树立“道尊德贵”的虔诚,才能“以戒为师,严守规诫”,处处时时尊道贵德,规范自己的“身、口、意”。这正是“清静无为随处是道场”。明白此中之理,必然得到“看破放下当即得解脱”的妙悟。我想,这就是读《西北道教史》的最大收获。
2011年3月15日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