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忘论》枢翼第八
时间:2019-10-14    来源:八仙宫网络平台整理     作者:司马承祯

【原文】
      夫欲修道成真,先去邪僻之行,外事都绝,无以干心,然后端坐,内观正觉,觉一念起,即须除灭,随起随制,务令安静。其次,虽非的有贪着,浮游乱想,亦尽灭除。昼夜勤行,须臾不替。唯灭动心不灭照心,但冥虚心不冥有心,不依一物而心常住。

      此法玄妙,利益甚深,自非夙有道缘,信心无二者,莫能信重。虽知诵读其文,仍须辩识真伪。所以者何?声色昏心,邪佞惑耳,人我成性,自是病深,心与道隔,理难晓悟。若有心归至道,深生信慕,先受三戒,依戒修行,在终如始,乃得真道。其三戒者,一曰简缘,二曰无欲,三曰静心。勤行此三戒而无懈退者,则无心求道而道自来。经云:“人能虚心无为,非欲于道,道自归之。”

      由此言之,简要之法,实可信哉!实可贵哉!然则凡心躁竞,其来固久,依戒息心,其事甚难。或息之而不得,暂得而还失,去留交战,百体流汗,久久柔挺,方乃调熟。莫以暂收不得,遂废平生之业。少得静已,则行立坐卧之时,涉事喧阗之处,皆须作意安之。有事无事,常若无心;处静处喧,其志唯一。若束心太急,急则成病,气发狂痴,是其候也。心若不动,又须放任,宽急得中,常自调适。制而无着,放而不逸,处喧无恶,涉事无恼者,此真定也。不以涉事无恼故求多事,不以处喧无动故来就喧,以无事为真定,以有事为应迹,若水镜之为鉴,则遇物而见形。善巧方便,唯能入定发慧,迟速则不由人。

      勿于定中急急求慧,求慧则伤,伤定则无慧。定不求慧而慧自生,此真慧也。慧而不用,实智若愚,益资定慧,双美无极。若定中念想则有多感,众邪百魅,随心应现,真人老君,神异诡怪,是其祥也。

      唯定心之上,豁然无覆,定心之下,旷然无基,旧业永消,新业不造,无所缠碍,迥脱尘网,行而久之,自然得道。夫得道之人,心有五时,身有七候。心有五时者,一动多静少;二动静相半;三静多动少;四无事则静,事触还动;五心与道合,触而不动。心至此地,始得安乐,罪垢灭尽,无复烦恼。身有七候者,一举动顺时,容色和悦;二夙疾普消,身心轻爽;三填补夭伤,还元复命;四延数千岁,名曰仙人;五炼形为气,名曰真人;六炼气成神,名名曰神人;七炼神合道,名曰至人。其于鉴力,随候益明,得至道成,慧乃圆备。虽久学定心,身无五时、七候者,促龄秽质,色谢归空,自云慧觉,复称成道,求诸通理,实所未然,可谓谬矣!


【白话译文】
      想要修道成仙,必须首先去除邪恶的行为,断绝一切与修道无关的事情,不要让这些事情干扰自己平静的心境,然后端坐在那里,在心中观察思考大彻大悟的崇高境界,一旦发觉有一丝俗念产生,马上就要清除,随时产生随时抑制,一定要让心处于安静状态。其次,即使心中产生的确实并非对名利的贪恋之情,但那些游荡不定的念头和各种胡思乱想,也应该全部清除。不分日夜辛勤修行,片刻也不停歇。只消除为名利所动的世俗之心,而不消除思考大道的修行之心;只考虑如何保持心境的虚静,而不去考虑有关世俗名利问题,做到不依赖任何事物就能使心永远平静。

      这一方法十分玄妙,能使人获益匪浅,除了平夙就有修道的缘分、信仰坚定毫不怀疑的人之外,别的人则不可能相信、重视这一方法。虽然知道要去背诵阅读道教经文,但仍然需要注意辨别真伪。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犬马声色搞乱了人的思想,邪妄之事迷惑了人的耳朵,人们对于犬马声色、邪妄之事都习以为常,各种毛病自然是非常严重,这就使人们的思想远离大道,因此很难懂得大道。如果有心皈依至高无上的大道,愿意树立坚定的信仰,就应该首先接受三条戒律,依照戒律修行,如果能够做到始终如一,就能获得大道。这三条戒律是:第一,逐渐减少与世俗社会的联系;第二,不能要有世俗欲望;第三,保持虚静的心境。能够严格遵守这三条戒律而不懈怠的人,即使无心求道,那么大道也将自然降临。道经上说:“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心境虚静、清静无为,即使他不想去获取大道,大道也会自己归依与他。”

      
由此可见,这一简要的修道方法,确实值得信赖!确实值得重视!然而世俗人的心浮躁不安,争名夺利,这种现象由来已久,要想遵守戒律,平静心境,这是做起来很难。有时想使心境平静下来却又无法做到,有时暂时平静下来但又很快失去了这种平静,平静的心境时去时留,矛盾十分激烈,甚至令人遍体汗流,只有通过长期的艰苦修炼,才能使心安定下来。千万不能因为一时静不下心来,就放弃了一生的修道大事。等到稍稍安静下来之后,那么无论是在行立坐卧的时候,还是在喧闹的场所做事,都必须有意地养护这种安静的心境。如果把心约束得太紧,就会引发疾病,精气泄漏而癫狂痴呆,就是这些疾病的症状。心如果完全凝固一动不动,此时还须对它放松一些,做到宽严适度,这就须要经常自我调整。有所制约但不固执,宽松但不放纵,身处喧闹之处而无厌恶之感,处理事务之时而无烦恼之情,这才是真正做到了定心。但也不能因为处理事务时没有烦恼之情就有意地去多做事,也不能因为身处喧闹之处而不动心就有意地去接近喧闹之处,应该把清静无事视为真正的定心,把处理事务视为对事务不得以回应,就像水和镜子照物那样,遇到事物就被动地显现一下它们的形象。可以使用各种巧妙、权变的方法,以便使自己能够进入安定的状态,从而产生智慧,至于修道成功的迟速快慢,就全在于自己了。

      
不要在心境安定之时就急急忙忙地追求智慧,急急忙忙地追求智慧就会破坏安定的心境,安定的心境一旦遭到破坏就不可能产生智慧。心境安定时不必去追求智慧而智慧会自然产生,这才是真正的智慧。有了智慧而不去使用,实际上聪明而表面上愚笨,这样就更加有助于心境的安定和智慧的产生,从而具备无限的双重美德。如果在定心之时还有许多事情惦记,就会产生许多不良影响,众多的邪鬼精怪,就会随着你的惦记而出现在你的眼前,如果在幻觉中看见了神仙真人、太上老君以及其他各种神奇怪异的事物,这就是毛病出现的征兆。

      在虚静的心境之上,豁然开朗,没有任何覆盖之物;在虚静的心境之下,一片空阔,不需要任何事物作它的基础,过去造下业将永远消失,新业将不会形成,不会再有任何纠缠阻碍,永远摆脱了尘世这张大网,如此修行久了,自然就能得道。那些得道成仙的人,修习静心时可分为五个阶段,形体上的表现特征也可以分为七个阶段。修心的五个阶段是:第一个阶段,心境波动的时间多,安静的时间少。第二个阶段,心境波动和安静的时间各占一半。第三个阶段,心境安静的时间多,波动的时间少。第四个阶段,无事的时候心境安静,有事的时候心境波动。第五个阶段,心与大道融而为一,即使有事,心境也不会波动。修心达到了这种境界,才能得到快乐,所有的罪过和错误全部消失,不再有任何烦恼。修道成仙者形体上七个阶段的不同表现是:第一个阶段,一切行为顺应客观时机,容貌慈祥和悦。第二个阶段,过去的疾病全部消失,身心轻松爽快。第三个阶段,身体得到补养,不再夭折和受伤,恢复了元气和生机。第四个阶段,可以生存数千年,这样的人可称为“仙人”。第五个阶段,把自己的形体修炼成气的状态,这样的人可称为“真人”。第六个阶段,把处于气状态的形体再进一步修炼为无形无象的精神状态,这样的人可以称为“神人”。第七个阶段,把处于精神状态的形体与大道融而为一,这样的人可以称为“至人”。这些人的智慧,将随着这七个阶段的不断提升而变得越来越高明,等到获得至高无上的大道之后,他们的智慧也就圆满完备了。虽然有人长期修习定心,但自己如果没有经历这五个阶段的心理感受,也没有这七个阶段的形体表现,那么他依然属于生命短暂、形体肮脏的俗人,身体死后将一无所有。虽然他们自称已经有了智慧和觉悟,甚至还说自己已经得道成仙,但按照常理推测,他们实际上并未做到这些,他们的行为可以说是大错特错了!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坐忘论》得道第七
下一篇:《长春真人西游记》上卷(一)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