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真人西游记》上卷(十三)
时间:2019-10-30    来源:八仙宫网络平台整理     作者:李志常

\

邱处机祖师西行路线略图

【导读】
    《长春真人西游记》,是道教全真派重要的典籍史料,记述了1219年,已逾古稀之年的长春祖师邱处机受蒙古帝国成吉思汗邀请,由清和祖师尹志平等18位弟子陪同,从今天的山东省西行到中亚地区传道的全过程,本书的作者李志常也随行其中。

      作为游记,本书涉及了八百年前我国北方与中亚地区的历史地理、宗教信仰、风土人情等等方面,是研究这段历史的重要文献;作为道教典籍,我们可以了解到邱祖当年西行的艰难,道心的坚固,这种精神值得后辈弟子纪念学习。2013年上映的电影《止杀令》真实反映了邱祖西行、力劝成吉思汗止杀的这段历史故事。

\

清代画作《邱真人本像》

上卷

【13】
      五月朔亭午,日有食之。既,众星乃见,须臾复明,时在河南岸(蚀自西南,生自东北)。其地朝凉而暮热,草多黄花。水流东北,两岸多高柳,蒙古人取之,以造庐帐。
      行十有六日,河势绕西北山去,不得穷其源,西南泊驿路,蒙古人喜曰:前年已闻父师来。因献黍米石有五斗,师以斗枣酬之。渠喜曰:”未尝见此物。“因舞谢而去。
      
又行十日,夏至,量曰影三尺六七寸,渐见大山峭拔,从此以西,渐有山阜,人烟颇众,亦皆以黑车白帐为家。其俗牧且猎,衣以韦毳,食以肉酪。男子结髪垂两耳,妇人冠以桦皮,高二尺许,往往以皂褐笼之,富者以红绡,其末如鹅鸭,名曰故故,大忌人触,出入庐帐须低回。俗无文籍,或约之以言,或刻木为契,遇食同享,难则争赴,有命则不辞,有言则不易,有上古之遗风焉。
      
以诗叙其实云:
极目山川无尽头,风烟不断水长流。
如何造物开天地?到此令人放马牛。
饮血茹毛同上古,峨冠结髪异中州。
圣贤不得垂文化,历代纵横只自由。

      又四程,西北渡河,乃平野,其旁山川皆秀丽,水草且丰美。东西有故城,基址若新,街衢巷陌卡辨,制作类中州。岁月无碑刻可考,或云契丹所建,既而地中得古瓦,上有契丹字,盖辽亡士马不降者西行所建城邑也。
      
又言:西南至寻思干城万里外,回纥国最佳处,契丹都焉,历七帝。

【白话文通俗译】
      
(1221年)农历五月初一的正午,出现了日食。太阳完全消失的时候,众多的星星都出现了,不久后天亮。当时我们是在河的南岸,这地方早晨凉,晚上热,草中有很多黄花。河向东北流,两岸生长着很多高高的柳树,蒙古人便伐树造庐帐宿营。
      
走了十六天,河向西北山地蜿蜒流去,找不到河的源头,它的西南方向与鱼儿泊驿路(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达来诺尔)相接。这里的蒙古人高兴地说,前年已经听说师父要来了。他们给师父进献了黍米十五斗,师父用一斗枣子作为酬谢回赠,他们高兴地说:“从来没有见过这种东西。”于是手舞足蹈地拜谢而去。
      
又走了十天,到了夏至节气,丈量日影的长度有三尺六七寸长,逐渐能看到峭拔的大山。从这里向西,渐渐有了山丘,人烟很多,也都是以黑车、白帐为家。这里的习俗既放牧又打猎,人们穿着皮制的衣服,吃肉和奶酪。蒙古男子把头发系成发结,垂在两耳的后面;妇人则戴着桦皮帽子,高约有两尺,往往用黑色或褐色的织物罩着,富有的人则用红绸。他们帽子的尾部象鹅、鸭的形状,称为“故故”(罟罟冠),但非常忌讳别人触及,进出庐帐的时候需要低头,以免碰到帽子。这里没有文字书籍,要么口头约定,要么刻木头作为契约。获得食物一起享用,有了困难大家争着奔赴救助。有命令从来不推辞,说过的话从不变更,很有上古的遗风。
      
师父用诗记叙此事说:

极目山川无尽头,风烟不断水长流。
如何造物开天地,到此令人放马牛。
饮血茹毛同上古,峨冠结发异中州。
圣贤不得垂文化,历代纵横只自由。

      又走了四天的路程,向西北渡过河,河旁的山川都很秀丽,水草丰美。河的东、西两岸都有旧城,基址象新的一样,街衢巷陌还可以辨别,形制造作和中原地区相似。城的年代没有碑刻可以考究,有人说是辽代所建,我们后来在地里找到古瓦,上面有契丹文字,这可能是辽朝灭亡后没有投降的官兵西行所建的城邑。
      
又有人说从这里向西南可以到达寻思干城,那里是回纥国最好的城市,契丹人之前曾在那里定都,先后有过七个皇帝。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长春真人西游记》上卷(十二)
下一篇:《长春真人西游记》上卷(十四)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