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揖礼,做自信中国人(道教的抱拳拱手礼)
时间:2016-12-29    来源:八仙宫弘道部整理    


揖礼起源于周代以前。西周初,周公建立了各项典章制度和礼乐制度,揖礼开始大行于天下。基本姿势为相见双方将两手相抱,放在胸前互相致敬,作揖时身体前倾,腰身微弯。教所用的抱拳礼、拱手礼,皆源于揖礼。

一、丰富的揖礼仪规,遵循“男左女右”习俗

抱拳揖礼在民间流行起于周初,盛于明朝。春秋至两晋期间,朝庭强调士大夫与官吏使用
周礼,而周礼礼仪、仪容要求复杂,对于一般的百姓来说相对难学难记;而唐宋期间,盛行叉手揖礼,抱拳揖礼相对式微;直到明朝,民间习武风气盛行,因而抱拳揖礼也在民间得以推广。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于民间,长期军旅,因而对抱拳揖礼应用起规范性作用。

\

在我国本土文化里,男女也分阳阴,凡男女有别,皆左为男,右为女。《礼记·杂记》云:“凡男拜尚左手,女拜尚右手。”因此男子行揖礼时,应当是左手在前;女子行揖礼时,应当是右手在前。
\


二、道教尊左风尚

而道家却以左手为敬手,以左边为尊,无论乾道(男)还是坤道(女)都是行左手在前的揖礼。《道德经》第三十一章云:“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礼记·杂记》云:“左为阳,阳,吉也;右为阴,阴,丧所尚也。”为左手为善手、为无为、为阳气,故此有规矩。因此抱拳揖礼在道教礼仪中,左手抱右手,寓意为扬善隐恶。盖以左手为善,右手为恶之故。

众所周知,因日出东方,故中国有视东方为尊贵的风尚。道士对客人的见面礼就为抱拳礼、拱手礼,如果有所请问,则要躬身作揖。作揖躬身时,两足成八字自然站立,两膝切忌前屈,头、腰成自然弯弓状,如月牙;两手自然下垂于丹田处抱拳,边直身边举手,手上至口齐为度。所以无论在道观遇到出家道长,或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应当使用拱手礼或抱拳礼,以彰显我们的民族文化。

\

三、民族礼仪活在今天

握手和拥抱原本都是西方的礼仪,近代以来传入我国。在国人纷纷脱下粗布大褂,穿上西装革履的时候,握手也渐渐为国人所接受。西装代替了长袍,握手代替了拱手,然而并非完全的代替。揖礼没有消亡,它仍然活在道教中、活在民间,活在全世界的华人族群中,而且还活在国人的潜意识里。如过年过节,典礼庆贺,我们还会记得拱手作揖。

\


四、使用揖礼的各种优点

卫生——握手可传播某些细菌病毒。握手时双方中如有一方的手沾泥带水,也会给另一方带来不舒服。而我国的揖礼,施受双方完全没有身体接触,即便到传染病医院去慰问一大群病人,回家后地无须急匆匆先去卫生间洗手。

省时——当代人的交际繁多,假如一个人会见十多位客人,与每位都握一次手,便要握得很耐心。假如十多个人同时会见十多位客人,那更要握上好一阵工夫。既然说时间就是金 钱,为何不用作揖这种方式来惜金?一拱手,顷刻之间,以一当十乃至当百,即使有成千上万的客人,也都接受了你的亲切。

\


优美——人在握手时含胸曲背,低头引颈,姿态实在不大好看。如果交际双方的身高差距太大,握手更多见窘态。身高者有折腰之累,身低者有被悬吊之险,难免把某种庄重的外交或某种欢乐的重聚,搞得有点滑稽。作揖则无须有这种担心,完全可以抬首挺胸,立身如柱,气宇轩昂,雄姿英发,高出手高悬臂抱拳一合,充分展示美的体形和美的气度,让周围的人眼睛一亮。

自主——人们多有这样的体验:握手时,有一方已伸出手来了,另一方没有看见或故意装作没看见,使对方的手停在空中缩也不是,不缩也不是,时间一秒秒过去,尴尬透顶。有时也有另一种情况:刚才没看见的一方突然看见了,赶忙补救,虽然已把对方的手挽救了并已紧紧握住,但怠慢或疏忽已经造成,心中难免留下歉意。

\


拱手当然比握手简单多了,完全是自主的,任何人想出手就出手,想什么时候出手就什么时候出手,完全不受对方目光及其眼神的制约,绝不可能被对方冷落得进退两难,遭其他人暗笑。


相关热词搜索:道教 礼仪

上一篇:常见的道教冠服
下一篇:岁星与太岁星君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