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门道语 > 正文

《玄门道语》第二十九期:古人取名“之”字的趣闻
时间:2018-10-27    来源:八仙宫网络平台整理     作者:佚名

      古人讲究避讳。尤其是避尊者的讳,避长者的讳,即儿女子孙不能使用尊长、父亲以及祖宗的名讳,要换一个字代替。如宋太祖赵匡胤称帝之后,其弟赵匡义就为了避皇帝的名讳,将自己的名改为“赵光义”。
      但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一种特殊的不避讳现象。如以书法家之名闻世的王羲之,其父子兄弟名中里都有个“之”,那么他们为什么不避讳呢?王羲之的七个儿子,每一个名字里都有一个“之”字,依次是:王玄之、王凝之、王焕之、王肃之、王徽之、王操之、王献之。另外,“之”字并非是王氏家族的字辈,也就是说,这些名字带“之”的王氏家族成员并不是同一辈人,他们彼此之间可能是兄弟,也可能是父子、爷孙,甚至隔着好几代。
      按照中国古代“避讳”的传统。爷孙、父子名字中有一个字相同,实在不可思议。不过,在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名中带“之”字的,其实大有人在,不仅仅局限于王氏家族。比如南朝名将陈庆之、著名数学家祖冲之、著名画家顾恺之、道教名士寇谦之;六朝大族沈氏家族的沈攸之、沈演之、沈庆之;司马皇族的司马尚之、司马恢之、司马允之、司马休之、司马楚之、司马景之;《三国志》的注解者、南朝史学家裴松之;东晋的名将刘牢之等等。
      那为什么这一段历史时期,人们起名的时候总喜欢在最后面加一个“之”字呢?民国学者陈寅恪先生在论文《崔浩与寇谦之》(《金明馆丛稿初编》三联书店2001年版)指出,《魏书》中有“世祖时,道士寇谦之”的记载,而在《北史》中则将“寇谦之”称为“寇谦”,《北史》中是否少了一个“之”字呢?
      陈寅恪认为,“实非脱漏”,六朝天师道信徒“之”字为名者甚多,“之”在名中,是代表其道教信仰。也就是说,“之”用在名字中,代表得是道教信仰,代表这个人是道教徒。王羲之家族那么多名字里带个“之”字的人,则都是信奉“天师道”的道教徒。
      “天师道”俗称“五斗米道”,是道教早期流派之一,两晋南北朝人名中的“之”字,其实代表的是信仰,是道教徒的身份标志,也就不犯讳了。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玄门道语》第二十九期:我国传统建筑的对称美
下一篇:《玄门道语》第二十九期:榆林黑龙潭道观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