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门道语 > 正文

《玄门道语》第二十九期:浅谈太上老君与道德天尊
时间:2018-10-27    来源:八仙宫网络平台整理     作者:杨诚令

\

      三清,即现今道教信仰中至高的三位尊神。总称为“虚无自然大罗三清三境三宝天尊”,同时也指道教所尊的玉清、上清、太清三清胜境。而作为三清之一的“太清境三教宗师混元皇帝太上老君道德天尊”,有一个广为认知的别号即是“太上老君”。
      现今普遍道教徒与学者的认知是:“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但是这一点与最初神道创立时,对于“太上老君”尊神的认识与描述是有所不同的。
      在“三清”中,元始天尊是东晋末年灵宝经所尊崇的最高神,太上大道君是东晋中期上清经所尊崇的尊神,而太上老君则是东汉末年天师道所尊崇的最高神。从时间关系上来看,太上老君出现的最早,而元始天尊则最晚,那为什么在“三清”神灵体系中,后来出现的元始天尊地位最高,而太上老君则最低呢?这仿佛与最初道教教团创立时对于神灵的认知和定义是不一致的,至少对于最早创立的天师道来说,对于至高神的认识和定义是相悖的。
      众所周知,道教徒或者泛道教信徒的至高信仰是虚无自然的“道”。但是道本虚无,作用于自身是为“德”,道的内涵和外延,就是神的内涵的外延。道体就是神体,道性就是神性。道教与其他宗教最大的区别就是,道教神学是以道为真正的核心,而其他宗教则是以神为中心发展的。道教的神学问题,尽管也可以说是围绕神展开的,但是在根源上,道教的神学问题还是围绕着“道”这个核心展开的。所以我们要正确的认知接触道教的“神”,都应该从道的范畴去理解神,才会有一个相对正确的认识。所谓道教神学,即是从古至今无数抱着相同信仰和敬仰以及思考的人们做出的一系列总结,既然如此,那么就必然会出现偏差或者片面性,本着道教徒追求真理去伪存真的基本原则,我们在学习道教神学的过程中,就应该对之加以分辨和区别。
      “道”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不仅先于天地万物。而且依靠“道气”的运作,创造了天地万物,所以道是创世的唯一力量,那么从神学角度出发,作为道直接化身的至高神,也应该是具有唯一性的。《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就是道教对于宇宙发生、世界起源的解释。道教在道教史上出现过二位神灵开天辟地的神迹:一位就是太上老君,而另一位则是元始天尊。据《太上老君开天经》记载:未有天地之前称为“太清”,那时候“虚无之里,寂寞无表,无天无地,无阴无阳,无日无月……浩浩荡荡,无形无象”。这个太清时期,就是混混沌沌,如同鸡子一般。“唯吾老君,犹处空玄寂寥之外,玄虚之中,视之不见,听之不闻。若言有,不见其形;若言无,万物从之而生”。也就是说,太上老君是与道同时存在的,太上老君就是道的直接化身。            《老子想尔注》云:“道者,一也。一散为炁,聚为太上老君。”明确告诉世人,太上老君就是道,太上老君散为元炁,聚为大道。帝治昆仑,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且老君乃无生之至精,太上——至高无上,老——乾阳,君——性王,“至高无上的性王”,即“大道”的意思,造化自然者也。
      以太上老君为至高创世主宰,道的直接化身,在早期道教神学思想中是占主要地位的。大约在南朝时期,随着上清派的出现,则有了另外一套神灵体系与创世说,那就是以元始天尊为开天辟地的主神。据葛洪所作《枕中书》所记:“昔二仪未分,瞑涬鸿蒙,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未具,状如鸡子,混沌玄黄,已有盘古真人,天地之精,自号元始天王,游乎其中……”。
      比较太上老君开天说和元始天尊开天说,二者既有不同之处,也有相同之处。相同的地方在于,太上老君和元始天尊都是先于天地,道的直接化身和体现,在有了二位神灵以后,天地万物才跟着产生了,并由二位加以主宰。且创世过程都不是几天就完成的,而是经过了漫长的时间,宇宙经历了无数的生化和演变,才成了今天的模样,而且这个过程仍然在继续,所以当今世界的任何变化都是合理与必然的,这也是道教神学正确前瞻震古烁今的一面。
      而不同的地方而言,元始天尊创世的第一步是先创建了神仙世界:元始天尊居于天界玉京山,经过了两劫,忽生太元玉女,号太元圣母。元始天尊招太元玉女进入上宫,“二气氤氲,阴阳调和”,经一劫,乃一施太元母,生天皇十三头,又生九光玄女,号太真西王母。随后就出现了道教中众多的神灵。
      太上老君开天说和元始天尊开天说,尽管主神不一致,但是过程和内容却是大致一样的,这也与二者都是大道化身的关系所致。因为“道”本来就是“强名曰道”,老君又名太上丈人、虚无、自然、无名等;元始天尊又名元始天王、盘古真人等。二者同为至高,大道化身,性本一致,号出而二名,只是不同道派之间对于“道”的尊称不同而已。
      如此看来,似乎可以将“太上老君”与“元始天尊”划上等号,但是在“三清”体系中,又直接将“道德天尊”定义为“太上老君”,那么这样能明显看出其中的矛盾与冲突了。
      关于“三清”的认识和说法,真正稳定成形大约在唐中后期,在形成过程中,“三宝君”与“三清”并不是一体的神祇,上清系统的《真灵位业图》中就并没有三宝君,直到唐中后期以后,《位业图》中的“太极主神金阙帝君”神格才逐渐与太上老君融合,确立了三清分为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又名“天宝君”、“灵宝君”以及“神宝君”的说法。而太上老君则由原来的“道”的直接化身,降格为了“道德天尊”、“神宝君”。这也是南朝新道教把东晋江南三大系经书定为“正统”,唐代是上清经法极盛时代所致,但是这一点并没有得到所有道教徒和信道人士的认可,很快就有了“老君一炁化三清”的说法。
这个说法认为老君依旧是万物之主,大道化身。但是道运化万物,分神而治,由原本的一气化为了三清境及三天尊,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又名为“三宝君”。这种观点与今天普遍对于“三清”的认知,唯一的区别就是“道德天尊”是独立的新神,祂是“太上老君”的化身,但是并不是“太上老君”本身,也就是“道”本身。这个说法在民间得到了相对广泛的认可,著名民间神怪小说《封神演义》里就引用了这种说法和构架,不过可惜的是,这与现今正统道教的神学概念也是不同的。
      在现今道士们每天持诵的《太上玄门早坛功课经》中的《太清宝诰》这样描述了道德天尊:“志心皈命礼。随方设教,历劫度人。为皇者师,帝者师,王者师,假名易号。立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隐圣显凡。总千二百之官君。包万亿重之梵炁。化行今古,著道德凡五千言。主握阴阳,命雷霆用九五数。大悲大愿,大圣大慈,太上老君,道德天尊。”从太清宝诰的描写中不难看出:道德天尊直指太上老君,无论是历劫下降普渡群品,还是化身为老子著《道德经》,种种事迹都是自古以来经书中对太上老君诸多神迹的记载,但是这样的定义剥夺了太上老君最初作为大道本身,生育万物、运化乾元、开天辟地的重要道性与神性,而将这部分重要神性转移到了元始天尊之上。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道德天尊”其实并不适合再称为“太上老君”,因为“太上老君”这个词,指的就是道本身,而且在“三清”的概念中,能被认为是大道本身的则是“元始天尊”。
      按照这样的矛盾设定,还不如将“元始天尊”称为“太上老君”来的适合。现今道教神学体系中,因为派系庞杂,传承断代。各类典籍又浩如烟海,其中有许多矛盾之处和一家之言,给我们这些新时代好道求道者学习道学的过程中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和阻扰。在给信众解释类似问题的时候,总是各自说各自的,难以有一个统一且全面的说法,往往造成信众被各家之言弄的稀里糊涂的局面。
      所以,道末认为,如果一定要总全经典,有一个比较全面且能让绝大多数人认同的神学总结,“太上老君一炁化三清”的观点还是比较能让人认可的:即太上老君为大道本身,生玄元始三炁,分为“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其中“元始天尊”负责开天辟地创造万物,“道德天尊”负责历劫度人,但是将“道德天尊”与“太上老君”重新分离,不再称呼“道德天尊”为“太上老君”,仅作为一个独立的尊神来看。如此则既满足了“太上老君”最原始以及大量经典中的定义,又满足了“元始天尊”作为上清、灵宝派系道士所尊崇的至高神格。从而更全面更客观的将道教神学体系串联起来,让新学道者在面对浩如烟海的道教典籍时,有了一个更客观正确的认知。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玄门道语》第二十九期:太极图由来
下一篇:《玄门道语》第二十九期:缘分需要珍惜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