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门道语》第三十一期:全真祖庭大重阳万寿宫
时间:2019-04-29 来源:八仙宫网络平台整理
作者:琴心悠悠
重阳宫,全称“大重阳万寿宫”,位于西安市鄠邑区城西10公里祖庵镇北侧,距古城西安40公里,距楼观台20公里,是道教全真派创教祖师王重阳结庵演道之地,又是遗蜕归藏之地,因此是名副其实的“全真祖庭”。重阳宫是以王重阳而命名。王重阳(西历1112~1170年),原名王中孚,字允卿,入道后改名为嚞(zhé),字知明,道号重阳子。王重阳于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腊月二十二日出生于陕西咸阳大魏村,他出身庶族,家业丰厚,幼好读书,崇文尚武,志求功名。金国侵宋后,不久关中地区沦陷于金人统治之下,金国委派降金的傀儡皇帝刘豫建立了伪齐政权统治大宋失地。年轻的王重阳亲眼目睹了这动荡的现实。深感“天遣文武之进两无焉”,常纵酒泄愤,但他并不是一个逃离人世、只求自己保命的自私之辈,反而在入道前就已经有了济世救人的思想。他在《述怀》中言:“几个知元本?何人忆祖宗?”此间他隐隐地道出他内心深处的秘密。他感叹世人只为了名利,去趋炎附势,而忘记了根本,忘了祖宗。作为一个有着高尚气节和远大抱负的士人,他绝不自甘沉沦,泯灭于膏壤,总是想有一番作为,他是一位为挣扎在苦难中的灵魂提供精神慰藉的真正的圣雄。
《全真教祖碑》记载陕西时逢荒年,关中地区闹了饥荒,于是灾民便将颇有资产的王重阳家中抢空。他感叹说,“此乃乡党饥荒,譬如乞诸其邻者,亦非真盗也,安忍陷于死地!”就说这是因为乡亲们吃不饱肚子,就像求邻居施舍些饭吃,不是真的盗窃,怎么能忍心让他们白白饿死呢!1159年,48岁的王重阳在今西安市鄠邑区甘河镇任一个监酒的小官吏,去屠市饮酒食肉,在桥头忽遇两位仙人。他对二仙虔诚行礼,二仙相识对曰" 此子可教也。"于是授之口诀,飘然而逝,后人普遍认为这二仙是钟离权、吕洞宾二仙。得到仙人传授后,王重阳便慨然入道,掘地凿墓,独自穴居在墓中存神静修,自称“活死人墓”。两年后,迁居终南山刘蒋村结茅庵静居,居庵演道。在刘蒋村静修的这段时间,王重阳四处劝道,导人向善。
1167年,他自焚庵舍,东出潼关,前往山东布教,在山东宁海等地宣讲教法。王重阳传化全真道,建立教团,广收门弟,其善于随方施教,尤长于以诗词歌曲劝诱士人,以神奇惊世骇俗。其中高徒马钰、邱处机、谭处端、王处一、郝大通、刘处玄、孙不二后世称“七真”。金大定十年,王重阳携弟子马钰、谭处端、刘处玄、邱处机四人返归关中,途中羽化于开封,归葬于终南刘蒋故庵,门弟称为“祖庵”。金章宗赐祖庵名为灵虚观,元太宗加封为重阳宫,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奉敕更名为“敕赐大重阳万寿宫”。
王重阳之后,其徒马钰在祖庵环居期间,足迹遍及周、户及关中、陇西等地传道收徒。许多官僚士庶,诚心向道者从四面八方慕名而来祖庵,拜马钰为师。不少人经过马钰传授道妙,长期修持,成为全真道的中坚力量。如后来的重阳宫住持,一代宗师吕道安、毕知常等皆是马钰弟子。全真道的兴起,实乃王重阳创立,马钰恢弘,邱处机光大,一代又一代宗师承继,他们在重阳宫这个地方,为全真道教的创立与发展了毕生精力,做出了贡献。 从金正隆四年(1159)年六月重阳甘河遇仙,到金大定十年(1170年)正月奉献仙蜕,这十年间是全真道的创立阶段。真正有生命力的民族文化和精神果实,是在民族饱受灾难时的血和泪的浇灌而来,重阳祖师通过他的修道思想和收徒立教实践,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而完整的教理教制,为以后七真发扬光大全真道,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经重阳祖师创建的全真道,是对我国汉代以来道教发展、衰落之成败经验教训的总结、思考后的革新发展。
终南山刘蒋村作为重阳祖师曾经悟道修炼和遗骨安奉之地,随着元代初期全真道的兴盛,弟子们在此修建了气势恢宏的殿阁楼台,即被誉为“关内巨观”的重阳宫,是全真道的“祖庵”、“祖庭”,今天西安市鄠邑区祖庵镇的镇名即是此由来。全真教在金、元时期虽曾遭受到两次短暂的抑制,但总的趋势是处于发展兴盛时期。元末,全真教上层出现了“末流之贵盛”的腐化现象,渐显出人才衰微,入明以后,全真道逐渐失势,重阳宫亦由盛而衰。昔日恢宏的宫殿经历风雨沧桑,虽有过几次小的修葺,但也还是变成一座破落的古观。直到建国前夕,重阳宫仅残存老君殿、灵官殿、祖师殿三座建筑和“五塔坟”、“祖师墓”及散落于庙宇遗址的碑石。
重阳宫在其千年历史中,百年鼎盛辉煌;中更风雨,几多苍凉,回顾重阳宫的历史,可以概括为:起于金,兴盛于元,衰于明,毁于清末,复兴于今。西历1956年,重阳宫被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62年,县文化馆组织实施集中重阳宫零散碑石,建成重阳宫祖庵碑林;1979年,征用祖庵北街村地3.14亩,修建围墙;1980年成立重阳宫文管所(后交道教协会管理);1982年,修葺祖师殿、灵官殿,并改建耳门;1986年,新建飞檐翘角仿古式重阳宫山门;1993年,台胞黄胜德捐款修建王重阳纪念塔一座;1995年11月,重阳宫交由道士管理,时重阳宫常住道士仅黄至善一人,且年过古稀。时任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西安市道教协会会长的闵智亭兼主重阳宫事,委八仙宫监院助理陈法永住宫代主,香港青松观观长侯宝垣率青松观董事局全体同仁欣然乐助祖庭修复。1997年4月新建动工重阳宝殿、钟鼓二楼。1999年夏,工程竣工;12月,陈法永回西安市道教协会,重阳宫事交黄至善负责。2002年,陈理德担任重阳宫住持。2003年,人民政府拨碑厅维修款12万元(后续增至18万元)对碑厅实施了落架重修。2005年11月,陈法永兼任宫院相关工作;12月,重阳灵骨在古银杏树暴根之下欣喜掘出。2006年,遂辟西跨院,启建祖师先茔,重建白云灵祠;8月,建立重阳宫民主管理委员会,陈法永任主任,主持重阳宫。2008年,于重阳纪念塔北辟建金莲池。2009年布陈遗像,设“重阳灵骨瞻礼法会”道众焚香瞻礼,共沐神光。2009年,时任中国道教协会会长的任法融道长主醮安奉重阳灵骨于仙茔地宫。2011年,开辟东跨院,新建三祖殿。
今天的重阳宫宫院殿堂主要分布在中轴线上自前至后,也就是自南至北,依次有山门、钟鼓楼、灵官殿、七真殿、重阳殿;东跨院,有三祖殿,西跨院有白云灵祠、祖师仙茔,连同寮房,斋堂。步入山门,青砖便道,草花铺地,钟鼓二楼对峙,灵官殿内供灵官、青龙白虎塑像。灵官殿后为七真殿,内供七真塑像。七真殿后为重阳殿,雄伟辉煌的重阳殿为重檐歇山式仿明建筑,是重阳宫的最大殿宇。手扶玉栏,登石阶而上,中间镶嵌的玉雕盘龙,栩栩如生。青龙头顶雕道家标志“太极图”,登高仰望,“重阳宝殿”牌匾横居正中,“大道光明”匾额竖重楼之上。大殿里正中供重阳祖师塑像,东西两侧供有和玉蟾、李灵阳塑像。举首注目,仰瞻祖师,正襟危坐,重阳殿北侧为碑厅,内竖碑石31通。碑亭北侧为重阳纪念塔,东跨院三祖殿,内供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西跨院为重阳祖师墓园,前有白云灵祠,内供重阳祖师玉雕,两梢间为重阳祖师先茔地宫进出口,后为重阳祖师仙茔。
重阳宫元代的殿宇建筑今虽无存,而所立碑石却多数保存了下来,被列入国家文物重点保护单位。重阳宫碑林有“四个唯一”:元代皇帝亲敕圣旨碑八通,为全国唯一;作为全真祖庭的道教全真派发祥地,为全国唯一;元代名士撰文、书丹保存之多,为全国唯一;蒙古八思巴文与汉文对照合刻的圣旨碑四通,为全国唯一。祖庵重阳宫碑林,现共保存碑石近四十通(件)(其中碑厅耸立巨碑三十一通),共刻文三十三篇,诗词六组(首),画像二幅、题字两帖、图一面。碑林中的《十方重阳万寿宫记》、《全真教祖碑》、《重阳祖师仙迹记》、《重阳成道宫记》相当系统全面的记载了全真教和其祖庭重阳宫的创立发展、起落历史及祖师王重阳的身世与生平事迹。2001年,重阳宫祖庵碑林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学习祖师精神,继承全真宗风,弘扬道教文化,促进社会和谐。2009年11月19日重阳宫举行了“全真道济世思想学术报告会”,对王重阳济世思想,全真渊源,全真教传续等方面,作了深入的探讨。2011年7月至9月香港飞雁洞佛道社和内地重阳宫等七家道观联合举办四十九天的“祈祷世界和平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水陆大法会,重阳宫接续第六坛七天道场的法会活动。2012年10月29日,王重阳祖师诞辰900周年纪念大会在重阳宫隆重举行,以“返朴归真,正己化人”为主题。本次活动由中国道教协会主办、陕西省道教协会协办、西安市道教协会和重阳宫承办,国家宗教局局长王作安应邀出席并讲话,时任中国道教协会会长的任法融在纪念大会上致辞。来自大陆、港澳台以及韩国、新加坡、葡萄牙等国家和地区的道教界人士和专家学者共400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为了使年轻人更好地了解道教、学习道教、传播道教文化,2015年,由北京市道教协会主办,平谷龙王庙、西安八仙宫、道教之音承办,重阳宫、楼观台协办的朝拜祖庭“问道之旅”陕西行公益活动走进了重阳宫。“问道之旅”的学员们受到了陕西省道教协会副会长、重阳宫住持陈法永道长的接待,并带领学员们参访了重阳宫、祖师仙茔,成道宫、活死人墓、甘河镇遇仙桥,并现场给大家做了详细的讲解,使大家受益匪浅,重阳宫之行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可谓祖师金丹大道传,后学勤修法宣扬。愿法门兴盛,愿天下太平!
昔日之重阳宫,经历了兴盛辉煌,风雨沧桑近千年的历史。今日的重阳宫座落于甘水之畔,依托祖庵古镇,南望终南毓秀,西邻道教宗圣天下第一福地之楼观台。重阳宫2007年入选为中国十大道教文化旅游胜地之一,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海内外的众多游客与专家、学者观光游览、悟道探玄。重阳宫观院古朴、典雅、凝重,布局完整,环境优美,掩映于苍松古柏之间。历史文化的沉淀,道教文化的精华,似闻“天籁之音”、“和谐之声”,深深的留在我们心里。
参考书目:《重阳宫志》,陈法永主编:2012年出版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玄门道语》第三十一期:中国人把中医的“鞋”弄丢了
下一篇:《玄门道语》第三十一期:为什么道士的衣服总是一件飘逸的青衫?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