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门道语 > 正文

《玄门道语》第三十八期:小故事 大道理(七则)
时间:2021-03-18    来源:八仙宫网络平台整理    


宜甫爱人
 
      马钰,字山侗,号丹阳子,宋金时期全真道高士,祖籍陕西。丹阳真人入道之前,俗名马从义,字宜甫,是山东牟平的大户人家。
      1162年,胶东闹起了蝗灾,田里的麦子颗粒无收。为了满足口腹之欲,马从义家的佃客刘进竟然打起了歪主意,私自将马家耕田的老牛宰杀解馋。马从义知道后,严厉地批评刘进,他说:“遇上了荒年,乡亲们都缺少粮食,我原本就已经打算用家中的钱财粮米来救济大家。而你却不考虑耕牛是发展农业的基本要素,让它就这么平白无故地死去,这是我无法忍受的。”
      刘进的家人在一旁痛哭央求马从义,希望他不要报官来解决此事。马从义闭上眼睛沉思片刻,想到刘进家中老小,便决定不再报官,但刘进行为恶劣,也不能不训诫。于是,马从义令刘进背着牛皮到经阁院,让他跪在道经师三宝面前忏悔,从内心里反思他私心作祟、宰杀耕牛等等的罪过,就这么放过了他。
      人们听闻这件事后,说汉代有陈寔(音实)遗盗,如今有宜甫爱人,无不称赞马从义的高尚品格。(秦川飞鸾集据《金莲正宗记》相关内容改编)
 

尚俭戒奢,朴素节俭
 
      李勣(音既),原名徐世勣,字懋功,隋唐之际的英贤,后世的小说家因他而创造出了“徐茂公”这一文学形象。因受唐高祖李渊赐姓,徐世勣于是以李姓。李勣不仅战功卓著,而且为人低调、非常节俭。唐代《朝野佥载》一书中记载:一次,一个乡中的小伙到京城去拜访他,到了饭点,李勣就留他吃饭。
      饭桌上摆的是饼,客人嫌弃饼的边缘不干净,就顺手撕了扔在一边,李勣见了很生气,着实训斥了他一番:“年轻人,你要知道,这块饼包含了农人的多少汗水,田地要犁两遍,土壤肥沃后才能下种,还要灌溉、锄草,精心呵护,年景好才得丰收。辛苦收割、脱粒、扬清后,才得到麦粒,还要碾磨成粉,然后才能做成一块饼。你随意撕饼扔掉,太不应该了!”
      李勣正面指责了乡人浪费粮食、不恤稼穑艰难的行为,表现出他廉明俭朴的品德和一位贤达的作风。尚俭戒奢,朴素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俭这个传家宝,什么时候都不能丢。
 
操守,是为人处世的根本
 
      袁安,字邵公,是东汉时期的贤士。袁安为人正直,品德高尚,非常受人尊敬。他曾经客居于洛阳,有一年洛阳遭遇大雪,给老百姓造成很大的损失。风雪不仅冻死许多禽畜,还使很多人陷入饥寒交迫之中,因此大家都外出向富足的人家乞食要饭。
      洛阳的地方长官在雪后了解灾情,他发现别人家的门口都有外出的脚印,只有袁安家门口没有留下任何痕迹。这个官员担心袁安会被冻死,于是马上吩咐他的手下们清扫积雪,进屋查看。当他们推开袁家的房门,发现袁安正裹着被子蜷缩在床上。人们环视四周,发现他的家中空空如也,一点食物都没有。
      长官非常不解,他问道:“你的境况如此艰难,为什么不向亲戚邻里求助呢?你可以借一点米粮来填饱肚子啊!”袁安回答道:“大雪,人皆饿,不宜干人”。就是说,这场雪灾如此严重,大家也一定都在饿肚子,我不能给大家提供帮助已经很令人惭愧了,不应该再去打扰别人!”
      生活虽然清贫,但时刻秉持操守,不因为自身原因而给他人造成困扰,这样的精神值得我们思索。
 
平淡知足,不在乎宠辱
 
      邵平,秦末汉初隐士。秦朝时,邵平曾被封为东陵侯,秦亡后他沦为平民百姓,但却不因此怨天尤人。汉朝建立后,邵平便在今西安市灞桥区开垦出一块土地种瓜谋生,每天施肥浇水,过得十分自在。
      邵平种的瓜浑圆硕大、味道甘美,广受附近乡里百姓的喜爱,因为邵平曾经是东陵侯,于是人们将他种的瓜称为“东陵瓜”、“故侯瓜”,而邵平居住卖瓜的地方,也被称作“邵平店”。
      邵平不仅心境淡泊,还是一个颇有见识的智者。大汉王朝建立伊始,政权并不稳定,高祖刘邦亲率大军平定叛乱。在此期间, 吕后在萧何的帮助下用计诛杀了韩信,而刘邦得到消息后便派使臣赏赐慰问萧何,还派士兵去保护他。大臣们都非常羡慕萧何, 纷纷向他道贺。邵平听说后,便对萧何说:“您的祸事到了,还请不要接受赏赐。”
       萧何不解,邵平劝言道:“您在关中大后方,而皇帝却在前线打仗,赐兵名为保护,实为监视,他是防备您在后方谋反啊。”萧何大惊失色,邵平献策道:“您不仅要将赏赐推辞掉,还应将自己的财产捐献出来支援前线,借此打消皇帝对您的疑虑。”萧何按照邵平的话做后,刘邦果然十分高兴,更加倚重萧何。
      邵平不仅洞察力过人,更在大起大落后能甘于劳作的生活,宠辱不惊,随遇而安,这样平淡且知足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至德孝亲,缔造幸福美满的家庭
 
      虞舜,又称舜、舜帝,是我国上古时期的圣君,为“五帝”之一。舜的父亲是一个不明事理的人,很顽固,对舜相当不好。而舜的母亲不幸在舜小的时候就过世了,于是父亲再娶。
      舜对父亲和后母非常孝顺。即使父亲、后母以及后母所生的弟弟都将他视为眼中钉,他仍然能恭敬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希望竭尽全力来使家庭温馨和睦。受到父母的责难,舜便更加细心地检省自己的言行,想办法让父母欢喜。如果受到弟弟无理的刁难,他不仅能包容,反而认为是自己没有做出好榜样,才让弟弟的德行有所缺失。
      他经常深切地自责,有时甚至跑到田间号啕大哭,自问为什么不能做到尽善尽美,得到父母的欢欣。人们看到他小小年纪就能如此懂事孝顺,没有不深为感动的。舜一片真诚的孝心,得到了很多人的赞美和传颂。尧帝得知舜的德行后,十分赞赏。于是考验他种种的能力,舜也毫不畏惧接受了诸多艰难的考验。
      多年后,尧帝把王位禅让给了舜,舜并不感到特别欢喜,反而伤感地说:“即使我做到今天,父母依然不喜欢我,我作为君王又有什么用?”他的这一片至德的孝行,沥血丹心,舜的孝心孝行,终于感化了他的父母,还有弟弟。
      舜帝至善、至敬、至仁、至慈,真正尽到了孝亲顺亲的本分,缔造了幸福美满的家庭。这至孝的大爱孕育出的是上下无怨、民用和睦的和谐社会。愿我们都能以身作则,相互勉励,做真正的孝子。
 
尊师重教,不辱师道
 
      韩顺,字子良,西汉贤士。韩顺为人清正,朝廷准备提拔他担任刺史之职,但韩顺选择了拒而不就。王莽篡汉改制后,韩顺就隐居在天水南山,不复出仕。
      公历23年,军阀隗嚣(音伟熬)在天水一带聚众起兵,割据陇右称霸一方,附者蜂拥。隗嚣早就听说韩顺是一位有道的高士,想要为己所用,于是派人拿着美玉丝帛去请韩顺出山,想聘请他做自己的老师。
      韩顺很不客气地对来者说:“礼有来学,义无往教。若是真心想要拜我为师,自己就直接来山里找我吧!”也就是说,从道义和礼仪上讲,只有求学的人屈尊向有道的师长靠近,没有说是师长去低三下四地讨好巴结学生的,只有这样,才能维系尊师重教的传统,才不致师道尊严受屈受辱。
      隗嚣从心底里敬佩韩顺这样的人物,他听了韩顺这话后感到惶恐不安,便也不敢强逼韩顺从己了。后来,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王朝,隗嚣始终不肯归顺,强压之下他悲愤病逝,而韩顺却在山中终其天年。
 
温润待人,生活将变得美好
 
      五柳先生陶渊明是东晋末年的高士,以田园诗闻名,他除了有着“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精神,也有着温润待人的美好品行。先生曾在江西彭泽县做县令,在任时,他从不把家里的人带到官府来。
      有一次,先生派遣一位佣人回家协助家务事,还特地让佣人给儿子捎来一封信。信中写道,“你日常的花销就自己解决,这位佣人可以帮助你砍柴挑水,人家也是父母的好儿子,你可一定要好好善待他。”五柳先生一生最喜菊花,深知一个谦谦君子需要持有的内涵和修养,这与我全真道重阳真人“见菊花坚操,便将重阳子为号,正好相倚靠”的认识是相同的。
      不慕荣利,混世不俗,有着坚定的节操,不玩坏心眼,不占人便宜,以真诚、坦率、宽厚的性情待人。这样的人,便和“身在凡而心在圣境”的得道之人相去不远了。
(秦川飞鸾集据《小学》相关内容改编)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玄门道语》第三十八期:全真道思想中的生活哲学(七篇)
下一篇:《玄门道语》第三十八期:玄门心语——知行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