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门道语 > 正文

《玄门道语》第四十二期:小故事 大道理(七则)
时间:2022-06-24    来源:八仙宫网络平台整理    


受屈不计的刘处玄

       刘处玄,字通妙,号长生子,宋金时期全真道高士,师从重阳真人,为“七真”之一,曾在今陕西西安、河南洛阳一带修行。1181年,刘处玄从洛阳回到家乡莱州之后,便深入钻研玄门经典,相继注解了《道德经》、《阴符经》、《黄庭经》等道教典籍,许多人都慕名而来愿受教诲。
       回乡一段时间后,有人因为眼红刘处玄,竟然诬告陷害说他涉嫌当地的一宗杀人案,刘处玄作为犯罪嫌疑人被捕入狱。很明显,这是遭人妒忌而被构害。被关押后,刘处玄还是一如既往地心平气和,性情稳固,心中丝毫不为所动。
       在狱中受屈了将近三个月后,杀人真凶向官府自首,刘处玄终于大白于天下。虽然受尽了屈辱,但他毫不计较,继续回归经典,著书度人。此后,刘处玄的德行更是为人所知,他或是教解后学,或是作斋设醮,完全不被名利所累。
 
珍重友谊,不忘故交
 
       韩愈,字退之,唐代圣贤,后人多称他为“昌黎先生”、“韩文公”,由于先生具有美好的德行和深厚的文学素养,人们又将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先生自小就刻苦学习中华优秀文化经典,从来不需要别人的督促。长大后,先生更是受经典浸润,操行直正。昌黎先生十分厌恶那些以权势欺人的豪门,他对待豪强,就像豪强们对待下人一样,瞪着眼睛不予理睬。
       然而先生性情宽宏通达,和朋友交往,无论对方身份低微或是贫困,他都不改变自己待人的态度。年轻时,昌黎先生和孟郊、张籍的关系好,那时候孟、张二人的名声和地位还不显达,先生也能不避寒暑与他们来往,并且在其他大臣面前称赞和推荐他们。
       后来,先生虽然身份显贵,但每遇公事之暇,就会和故交聚会,论文赋诗,和昔日一样。

 
不择贫富的毕知常

       毕知常,宋金时期全真道高士,为今陕西省礼泉县人,后人赠号他为“广容真人”。毕知常世居陕西关中地区,从小就爱慕道家思想,后来听说终南山下有位丹阳真人道高德深,便从礼泉来到祖庵,得丹阳真人传以性命之法,后又在龙门洞与长春真人丘处机为伴,修养静功。
       毕知常尤其擅长医药学,但凡听说有人身患疾病,无论贫富贵贱,他总是立即前去诊断救人,深得关中百姓之心。毕知常不仅有救死扶伤的医德,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不为名利所动。毕知常曾担任过祖庵的负责人,而正当祖庵在长春真人丘处机和玉阳真人王处一的支持下渐渐名声四起的时候,毕知常却辞掉了负责人一职,西去岐山隐居,后羽化于太白山。
       不择贫富,以救人为切;不为名累,功成而身退,毕知常也因这样的精神而被时人赞誉为全真道的“大士”。

 
诚恳的力量

       邵雍,字尧夫,号安乐先生,北宋时期的名贤。因他谥号为“康节”,故后人也称之为邵康节。邵雍很有德行,他纯粹敦厚,十分贤良。更难得的是,邵雍没有架子,待人不分贵贱,不论年纪大小,他都一样诚恳地接待。即使是和普通人在一起,也能让人感觉如沐春风,并不会因为对方身份卑微而有别于他人。
       邵雍与人交谈时,经常赞美人家的长处,不说人家的坏话。有来向他请教问学的,他总是尽力地去解答,从不强迫别人。《道德经》中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邵雍就是这样一位德善的贤人,贤良的人喜欢他的德行,不贤良的人也佩服他的感化力。
 
济人利物的李志远
 
       李志远,号无欲子,金元之际的全真道高士。他师从碧虚真人杨明真,为丹阳真人马钰的法孙。李志远曾居陕西关中多年,以“济人利物”作为自己的日用功夫。
       1210年,关中地区遭受了旱灾,三秦大地普受饥荒。李志远看在眼里,心中煎熬,他对道友们说:“饿殍如此,安忍坐视?”于是,李志远前往关中大户赵三郎的府上拜求,希望赵三郎开仓放粮,拯救饥民。
       赵三郎被李志远所打动,全力给予支持,李志远便和道友每日每夜地熬粥,免费给家中贫困或有病人的老百姓送去。由于久旱不雨,井水渐渐被用光,李志远带领大家开凿引水,帮助很多人解决了旱灾期间的吃喝问题。
       金国政府知道陕西民众在旱情之时互帮互助的义举后,赐给赵三郎“润国长者”的嘉奖荣誉,而李志远秉承全真家风,尤其不希望自己出名,做完惠民之事后,他就立即远走至别处,视名利如云烟。

 
待人须宽厚平和

       同恕,字宽甫,元代贤者,今陕西西安人,是儒家思想分支“关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同恕从小就为人沉稳,干净整洁,以道德高尚闻名于世,他教育人时,总是委婉曲折地进行开导,使对方走向正确的道路。同恕的生母去世后,他侍奉继母如同生母一样。他曾说:“身体若有不适,还可以调理补救;而追祭祖宗如有不诚之处,便是对神明的亵渎,如何能逃脱罪责!”
       有人从同恕家借走一头骡子,没想到骡子在干活的时候却死了,对方打算按价偿还给同恕,然而同恕十分大度地说:“这是它的命数,不用你来偿还”。同恕人如其名,总能宽恕他人,总能秉持平和的心态,妥善地对待世间的人和事。
 
厚德,才能赢得人们的尊敬
 
       高道宽,字裕之,金元之际的全真道高士,被奉为“圆明真人”。高道宽通晓经典史籍,性格雅淡,虽然每每有出尘入道的想法,但因父母需要照顾便没有去出家。
       金朝末年,北方地区大小战争不断,高道宽便带领父母从家乡搬迁到了较为稳定的陕西关中地区。直到双亲去世后,他才决定出家入道,在京兆府蓬莱庵(故址在今西安市东大街附近)从全真教。
       陕西是全真道的祖庭,随着全真道的兴起发展,高道宽以淳厚的品行逐渐成为了教门耆老,但他不用规矩和制度管理道众,而是专门以道德行为化导人们。即使是没有什么身份的年轻人向他请教,高道宽也仍然以礼相待,从来没有骄慢的态度。即便年逾八旬,他的身体还是十分健康,精神很饱满。甚至到了临终前,高道宽依旧淡然自若,不忘教导后学。后生担心他的身体,他则回应:“生死就如同早晨和傍晚,是自然的常理。”
       高道宽以其深厚的德行倍受人们的尊敬,上至王公,下到黎庶,没有不对他尊礼相待的。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玄门道语》第四十二期:不欲盈,凡事不能过头
下一篇:《玄门道语》第四十二期:全真道思想中的人生哲学(九篇)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