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门道语 > 正文

《玄门道语》第四十二期:全真道思想中的人生哲学(九篇)
时间:2022-06-24    来源:八仙宫网络平台整理    


人之相得,但贵心相知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最理想的朋友或同道就是能够以心相交。成书于元代的道教书籍《纯阳帝君神化妙通纪》中,纯阳真人吕洞宾有言:“人之相得,但贵心相知耳!”耳,这里表示语句的结束,相当于“啊”。这句话可理解为:人与人之间要想情投意合,相处融洽,贵在彼此交心。若心有间隙,则不能长久。
       人生路上我们总是在寻找一个可以说心里话的人,能够彼此坦诚相见。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明明自己是用真诚的心待人,可是反过来能真正与自己交心的,却寥寥无几。有的人,嘴上与你称兄道弟,亲如一家,但往往在关键时刻会划清界限,你是你,我是我。只不过是利用,是欺骗,是伤害。
       真正交心的人,会发自内心地去为对方做任何事,自愿为友人、同道付出,绝不会讨价还价,也不会带有企图。只有心近,才有身近。心近近眼前,心远远天边。交友就是为了交心,如若不交心,尽早远离,以免日后对自己产生伤害。
       真正的朋友或同道,最重要的就是心与心的相交。若两心不合,其他方面的交往是不会有效果的,所谓的“关系”也不会长久。真心换真心。人之相交,贵在交心,贵在懂你。
 
行慈但积无边福,寡欲休伤有限身
       道教全真派典籍《纯阳真人浑成集》一书中有言,“行慈但积无边福,寡欲休伤有限身”。慈,是老子的“三宝”之一,汉贤河上公认为,“慈”就是“爱百姓如赤子”。而行慈,无疑要求人们要仁爱和善,这样才能为自己积德累福。常怀仁爱之心,懂得体察别人的感受,能谅解他人,能同情别人的处境。还要发自内心的言语温和,行为有礼。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善待别人,自然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慈,就是要厚道做人,宅心仁厚,在兼顾自己正当利益的同时,推己及人,站在对方的角度为人着想。做人宽厚仁爱,就是对自己宽厚,对自己仁爱,就是为自己修了一条宽厚的人生之路。
       寡欲,不是无欲,是要保持适度的欲望。有些人之所以活得痛苦,就是因为想要的东西太多,想得太多,又苦苦不得,把自己锁进笼子里挣扎。因此想要活得轻松自在,我们就要控制住人生的欲望。灾难祸患多源于不当的欲望,因此对于欲望应善于控制,及时排解。加强道德修养和意志锻炼,培养良好的性格。
       慈爱仁厚,获得内心的清静;清心寡欲,获得快乐的人生。
 
他欢如自喜,他病似身疴
       道教全真派典籍《全真集》中,祖师重阳真人有教,“他欢如自喜,他病似身疴。”可理解为:看到他人有所成就,心中喜乐之时,自己不生嫉妒阴害之心,甚至为他人高兴;而看到他人尚有待解决的问题及不足之处时,须反省自身有没有相同的毛病。
       生活当中大部分痛苦都来自于嫉妒,有些人嫉妒心太强,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更见不得别人比自己优秀。这样一来,势必会说别人的闲话、坏话,想办法让别人出丑、给别人拆台,从而获得自己的满足感。人活在世上,总是要去面对各种优秀之人,身边从不缺少优秀的人存在。如果嫉妒心太强,那就注定只能与痛苦结缘。
       “他欢如自喜”,听起来很容易,听起来也很有道理,但是每个人都能做到吗?真诚地为他人欢喜,有可能会得到对方真诚的回应。而故意贬低别人,就会令人生厌、反感,很难赢得他人的好感。孔子说过,“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说的就是“他病似身疴”的道理。看到别人不好的东西,我们就要反省,是不是自己身上也有这样的毛病?有的话,改正;没有的话,也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犯。
       每一个人都有所长,也有所短;在任何一个地方,都会有比自己优秀的人。我们应该学会懂得欣赏别人,不仅表现出自己心胸宽阔,而且可以从别人的身上发现和学到自己不具备的优点,去弥补自己的缺点。
 
不论高下,平等一般看
      生活中,不乏这样一些人:他们得势后,在某些方面拥有了权力,便会借用这股力量欺负他人。而我们越是退让一步,他们反而更加放肆地进一步欺凌柔弱。这样的人说好听一些叫做“仗势欺人”,说难听一些便是“狗仗人势。”
       道教全真派典籍《全真集》中,祖师重阳真人有言:“当权勿倚欺凌弱”,又说“减欺慢,减欺慢,不论高下,平等一般看”。重阳祖师认为,不要倚靠权力去欺辱他人,要减去轻慢之心,无论对方身份贵贱,都应该平等地相互对待。
       人和人之间应当互相尊重,但是总有人习惯高高在上,总是是高姿态轻慢他人,造成人与人关系之间的不和谐。人格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是平等的,我们应该以平等的态度待人接物,就要真诚、尊重、友善,不以貌取人,更不以社会地位取人。
       人的高贵不在于他的身份和地位,而在于自己的精神和修养。无论从事什么工作、位居哪个职位、富裕或是困顿,惟有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行,才会真正赢得大家的尊敬。“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千万不要在当权之时仗势欺人,否则一旦失势,还会有谁愿意理睬呢?
       人与人是平等的,不可认为“高人一等”。平等,是道、是德,而社会平等,充满道德,是人们的希望和愿望。
 
行得正,立来端,步步莲花并
       据道教全真派典籍《全真集》记载,祖师重阳真人曾经这样对人教导,说:“行得正,立来端,步步莲花并。”这是说,为人做事要品行端正、符合道义,便能一步步地走向美好的未来。
       俗话说“身正不怕影子斜(歪)”,一个人只要身子站得正,影子才不会歪,其言外之意是劝诫人们要做正事、走正道。只要清清白白,就不怕他人在背后指指点点。哪怕被人诋毁、被人嘲笑,也依旧选择继续坚持下去。只有做了亏心事的人,才会怕别人说三道四。正直的人,有着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有自己的原则,对人对事都能看得很透彻,对很多违背道德的事情不屑为之。
       只要自己行为端正,就不怕任何的言论。只有具备了端正的品行,敢于反省自己的言行,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才会严格要求自己,不谋私利,不偷奸要滑,不阿谀奉承。因此,也就敢于伸张正义,堂堂正正。品行端正的人很正派,有时候会得罪人,但与之熟悉的人,就会对他们越发地欣赏、越发地让人信赖。
       做人正不正,时间会检验一切。只有真正的有德之人,才会受到大众的尊敬和拥护,才能在一个圈子、整个社会上长久立足。牢记重阳真人“行正立端”之教,无愧自己的良心,不负先贤的期待。
 
心内常搜己过,口中不说他非
       道教全真派典籍《渐悟集》中,丹阳真人马钰说:“心内常搜己过,口中不说他非”。丹阳祖师要求我们,心里要时常检查自身的毛病,不要去到处品评他人的不是。
       孔子有位弟子叫端木赐,字子贡。子贡曾经喜欢评论别人的短处,孔子便说:“赐啊,你自己就很贤良吗?我可没有闲工夫去评论别人。”改自己毛病都改不完,还有什么闲工夫去理会别人有什么毛病?有些人总是无形中爱挑人毛病,讲人的过错。更有甚者,或在现实中煽风点火,站在道德至高点评判一切;或在网络上扮演“键盘侠”的角色带节奏,凡事都品头论足。
       是与非本是相对的,外人在不了解内情的情况外是很难作出判断的。因此尽量少去掺和是非,甚至要远离是非。不要一头扎进是非堆,不要扎堆讲是非。人心只一拳,别把它想得太大。盛下了是非,就盛不下正事。认识人多了,是非就多;知道事情多了,烦恼就多。
       所以不是必要认识的人,不必非要结交他;不关自己的事,不必非要知道它。真修行人总是“向内求”,他们无时无刻不在修自己,念念都在反省、检点、观照,稍有不贤的念头和行为立刻修正,专注在自己身上。
 
人需友以成,不可不择
       宋金时期,长春真人丘处机曾对全真门人说:“夫人需友以成,不可不择。”(见紫阳先生杨奂所撰的《于真人道行碑》)“夫”,在这里是语气助词。丘祖之训可理解为:人需要志同道合的朋友来互相成就,不能和谁都交好,一定要选择和那些品行好的贤人交往。
       如今,“朋友”一词似乎是个泛指,好像什么人都能成为朋友。比如,有人和自己聊过几次天就是“朋友”、和人吃过几次饭就是“朋友”、一起出去玩过就是“朋友”,甚至有人嘴上连称“我们关系如何如何好”、“某某人是我兄弟”、“某某人是我姐妹”......这不禁让人思考:这样就算得上是朋友吗?
       唐代大贤贞曜先生孟郊有《择友》一诗,诗中言:“面结口头交,肚里生荆棘”。贞曜先生提醒我们:表面上的友谊和口头上的交情,看似亲热,心里面却是荆棘丛生,指不定在哪里就要害人坑人。先生又说:“人中有兽心,几人能真识?”有的人是人面兽心,但若不了解他们,谁能认清他们的本来面目呢?道貌岸然、衣冠禽兽之人比野兽更让人恐惧。
       交朋友一定要慎重,切不可被口头上的甜言蜜语所迷惑。人心隔肚皮,居心不可测。在纷纭复杂的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中,一定要择友而交。人的一生如果结交了好的朋友,就可以与之患难与共,相互砥砺,不仅可以成为情感的慰藉,也可以成为事业成功的基石。结交朋友时,必须确立这样一种原则:那就是尽可能地选择那些比你优秀的人做朋友。但是,这并不是意味着要结交那些在金钱上更富有、地位上更尊贵的人,而是结交那些有着高深的文化素养、受过良好的教育、并有着深厚的品质道德之人。
只有和贤人交往,才能有助于我们的进步。
 
学道先须绝外华
       道教全真派典籍《太古集》中,广宁真人郝大通说:“学道先须绝外华,修真养素属仙家。”外华,指奢侈浮华、爱慕虚荣的态度;养素,指涵守真性、恬静淡泊的思想。郝真人认为,学道之士要杜绝外华,心性纯素。
       追求浮华的人,必定是爱慕虚荣的人,总是为了活在别人的目光中,而忽略了自己的最原本的初心,因此便不难理解祖师要求我们要“养素”。攀比、炫耀、嫉妒,则是浮华带来的恶性循环,越是追求浮华,就越是好胜心强烈、不能容物。
       生命中,有太多人过多关注于光华的表面,看重一些光鲜亮丽的外相,却忽略了内在的本质。人活一世,总要追求些质朴实在的东西,因此要抛去浮华,追求本真。只有向内而求,心无外侵,才能悟出自己在做什么、想要什么。平平淡淡,翛然独立,定中见道。
       “绝外华”,我们可以从日常小事做起,比如在外就餐时按需点菜、剩菜打包,杜绝浪费;在家做饭时,不铺张、不猎奇,饭菜合胃口就好。再比如,工作、修行就应该踏踏实实,不要老想着溜须拍马。成功的道路,都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如果没有踏踏实实的努力,即使遇到再多的贵人、再好的机遇,也难以成功。除绝外华,扎实向道。通过生活中的点滴自律,坚持奉行简单的朴素,心上一定会有所收获。
 
赴人之急,当如己之急
       于志道,原名于善庆,号洞真子,是金元时期全真道高士之一,后人多称他为洞真真人。洞真真人师从丹阳真人马钰,又先后在长春真人丘处机、长真真人谭处端那里受教,因他德高望重,被时人所敬仰。
       洞真真人平日里经常对人说:“学仙者存乎积累,赴人之急,当如己之急”。这是说,学仙修道之人要注重平日里给自己积累功德。当别人有困难时,就如同是自己遇到困难一样,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要想方设法地伸出援手,给予帮助。洞真真人所说的“赴人之急,当如己之急”是一种难得的利他精神。即站在别人的立场,理解别人遭遇的困难和经历的处境,把别人的难处当成是自己的,尽心尽力为他人着想。
       在工作和生活中,一些人习惯了尔虞我诈,为了自身的利益不受损害,可以不择手段想尽一切办法。而当别人遇事求助的时候,往往是推诿甚至幸灾乐祸,这恰恰在这个时候才能看清楚出一个人是否可交。捡到他人的贵重物品时,要如同自己丢失了一般,联系失主并将东西归还;别人遇到麻烦事时,要如同自己遇到麻烦一般,能帮多少是多少......总之,心怀友善,营造和谐,便是人间天堂。
       常言道“急人所急”,每个人心中装着他人,真正了解别人的需求,从利他的角度出发,帮助他人,成就自己,何乐而不为呢?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玄门道语》第四十二期:小故事 大道理(七则)
下一篇:《玄门道语》第四十二期:万境心宽,便是蓬莱仙山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