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门道语 > 正文

《玄门道语杂志》第五期:试论道教内丹生命哲学的虚无观
时间:2016-11-18    来源:八仙宫弘道部整理     作者:浙江省社科院宗教研究所

    摘要:虚无观是道家道教思想文化重要的基础性观念之一,特别是以人体身心性命修炼实践为特质的道教内丹学理论体系中,几乎篇篇丹经说虚无,虚无乃是无上道之本源。以清代内丹学名著《乐育堂语录》为研究切入点,辅以《道藏》核心典籍,对内丹学语境下的虚无观念作一初步系统考察,可以揭示出在内丹学理论当中,虚无观与内丹学诸多范畴之间复杂深邃的逻辑传承关系;以微精神分析学阐述虚空蕴含无限能量的可能性,可厘清道教内丹学所谓虚与实、有与无之间生命能量转化的脉络与前提。
    关键词:虚无;黄元吉;先天神气;微精神分析学;虚空能量
    虚无一观念,乃是道家道教思想文化系统内最重要的基础性观念之一。如《老子》第二十五章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第四章曰:“‘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老子认为,作为宇宙万物之创生本源的“道”,内在地涵有静寂、寥廓、虚无、冲淡、渊深等本质属性。司马迁评述道家要旨时说“其术以虚无为本”,“虚者道之常也”。中国传统道教内丹学以现实人体生命之身心性命为修炼目标,探索无上本源的“道”在人体实现的可能性。著名内丹学家胡孚琛先生说:“内丹学之虚无丹法,以虚寂恒诚四字为总纲。虚无为无念而神灵,万缘放下则进入虚寂境界。”[1]106就修炼之归宿而言,虚无是无上性体,是道最本质的精神状态;就修养之次第方法而言,虚无是放下、断缘,是入道的基础前提,所谓清静而自正,无为而自化。遴选清代著名内丹学家黄元吉内丹学名著《乐育堂语录》为原点,辅以其他经典丹经,条分缕析,层层演进,可对道教内丹学独特修炼语境下之虚无观做一初步综合考察。
    篇篇丹经说虚无。虚寂乃丹道之体。若心不能虚寂无念,招摄虚空能量无从谈起。民初炼虚子蒋植阳《修真全指》云:“不合虚无不得仙,能到虚无可炼丹。”老子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2]此即丹道重要的理论来源。庄子说:“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张载说:“天地以虚为德,至善者虚也。虚者天地之祖,天地从 虚中来。”
    内丹学观念上的“虚”不是绝对的一无所有,不是死寂的顽空,更不能以物理学的真空或天文学的太空来类比联想,而是涵有本源意义,隐含了无限生化的可能性,深远妙应;它没有任何逻辑的规定性,却可能成就宇宙万有,如老子之“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它没有孤悬在现象界之外,而是内在于现象界。“虚”是先天神气最圆满的融合,是精神与物质最高度的统一体;分不可再分,合不可再合;寂然不动之体,感而遂通。
    清代著名内丹学家黄元吉说:
    天地间至无之内,至有存焉;至空之中,至实寓焉。人能于虚无之中,寻出真实色相,则长生不老之药在是,神仙不死之丹亦在是。虚极静笃,始能会得本原。虚虚无无乃先天不生不灭之元神,形形色色皆后天有生有死之尸气。盖先天大道,殆虚无灵妙耳,岂区区后天精气神哉![3]304
    内丹之“虚无”蕴含着一切生化的可能,它没有时间、空间和任何物质运动形式,却是生发一切物质、信息和能量的终极之源,所以黄元吉说“至无之内,至有存焉,至空之中,至实寓焉”。道自虚无产一气。《唱道真言》云:“夫道之要,不过一虚,虚含万象。世界有毁,惟虚不毁。道经曰形神俱妙者,形神俱虚也。”[4]内丹之秘即要悟透和体验一个“虚”字,一个“化”字,无虚则不能化。从隐藏在有形有质的世界背后寻找生命化生的机理和源头,找到所谓的丹母,“虚”即是内丹之母,是万物生化之源头,是能量的浩瀚的海洋,是成仙的无限可能性之根据。就“虚无”之明觉妙应而言,它是元神;就“虚无”之能量而言,它是元气。所以,黄元吉说:“虚中有至诚之神,复有流行之气。”虚无是先天不生不灭之元神。这是因为内丹学认为人既然来自虚体,在后天必然可以找到先天的依凭,即元神或者先天之性,元神的先天意识就是真觉真意,是人的先天心体。凡人要超越后天身心尸气的束缚,就必须进入到先天虚无之无限,以无限之虚升华后天有限之身,在貌似死寂的虚无中找到无限的生机。
    黄元吉说:
    杳杳冥冥,其中有精。在枯焦之极端,阴气凝闭之极,浩淼无垠、微茫莫辨,真精由此而毓。所谓死机就是生机。忽然一觉,恍恍惚惚,真阳于此见端倪。[3]304
    虚掉后天识心,所谓有到无。此个有者,即后天知觉之灵,必死此知觉之心,然后浑然一真在抱,可得先天无极太极之真。即由无到有。虚,以其体言,本来之虚,因为气质之性、物欲之蔽;以其用言,本来至灵,只缘习染尘垢,明者不明也。[3]296
    下手之初,凝神于虚,合气于漠。此虚此漠,方是后天中之先天。精气血液养幻身不可少,然在一身之中,有形有质有声有色,纯是一股阴气。惟从色身上修炼那一点虚而无、灵而秀者,始得后天中先天。太上曰:“谷神不死,是谓玄牝。”何谓谷神不死?谷即虚也,神即灵也,不死即不昧,言人之炼成大道,必认取虚灵不昧者为丹本。然无形无象,不可捉摸,故曰:“要得谷神长不死,须凭玄牝立根基。”夫谷神何以必依玄牝哉?以虚灵不昧之真宰,必于玄牝之有形者形之。开天地、生人物,莫不由此一窍隧发端。此殆天下之至虚生天下之至实,天下之至无生天下之至有者也。[3]255
    丹道必须在虚无杳冥状态中打开玄关,由实的色界返回到虚空的无色界,招摄先天一气,这是丹道的必由之路。内丹大药不能在后天有形有质有生有灭的色界寻找,丹家要进入虚无杳冥状态,这是一种高度清醒中的无知状态,此时后天识神已经退隐,貌似无知无觉的“死亡”,恍惚一觉,如黄元吉所说死机化生机,真阳显露,先天化后天,以虚化实。这个虚无杳冥状态如老子所说的愚人,貌似愚昧呆滞,其实他的灵机最为活络、圆通,他已经破除了后天狭隘的的私我习性,不再终日在自家躯壳上打算,他有一种常人难以体验到的喜乐。实际上,这种状态很难言说,是一种非常独特的身心状态,既不是纯粹的先天意识,也不是纯粹的后天分别心。这种神气高度融合的状态,在虚极静笃中沟通先天一气才有可能,以虚感虚,以虚应虚。黄元吉说:“惟我之神既虚,则天地清和之气自然相投。人之所以参天地、攒化育,变化无穷,神妙莫测者,即此神息之虚得感清空之虚之气入来。”《性命圭旨》:“复应观自身,心之虚空而通于身之虚空,身之虚空而通于天地之虚空,天地之虚空而通于太极之虚空,虚虚相通,共成一片,岂不与太虚混之而为一耶?”[5]
  方迪在微精神分析学领域建立的虚空理论部分触及到了丹道的虚空观念。在微精神分析学中,虚空不是抽象的结构,不是单纯的概念,而是可以触摸到的可以分析的事实。虚空是无限连续的、无所不在的、中性的、无特定性的,本身充满了由虚空构成的能量束。方迪认为,无生物正是在虚空中转化为有生物,在虚空中生命的可能性开始实现,虚空是生命之源。死亡冲动是返回无所不在、富有原创力的虚空中去。人的一生就是从虚空中来、回到虚空中去。[6]
在内丹学中,虚实、有无是辩证统一的。进入虚无杳冥,就是打开玄关、招摄先天一气、充实精气神的能量、身心气脉的流动、景象现前等,这些又都是实实在在的。这是先天之虚化为后天之实,但不能执着这些实相,应该听凭自然,所谓实则虚之。黄元吉说:“打坐之不能耐久者,太虚势必心思飞越,太实者,势必困苦倦怠。”又说:“火候采药是实,一旦多多执著,久之不见趣味,必生厌倦;凝神调息者,当勿忘勿助,守其清净自然曰勿忘,顺其清净自然曰勿助。”所以,在丹道实际的修炼中,要随时处理好虚实的关系。道教中诸多狭隘的支离荒诞的方术,就是过于执著死死的实。先天与后天、性与命、神气火候等,内丹学的理论和实证修炼都是在虚实的微妙转化中展开的。
    黄元吉说:“所谓性本虚无,浑无物事,然必至虚而含至实,至无而含至有”,“虚寂后天之识心,所谓有到无,此个有者,即后天知觉之灵,必死此知觉之心,然后浑然一真在抱,可得先天无极太极之真,即由无到有。”他以丹道具体身心的化生景象来进一步辨析虚实:
    水底金生,如蓬勃氤氲之状,此实也。而升降自然,出于无心,此实中之虚也。又如灵阳一气无声无臭,此虚也,迨至归于炉鼎,炼成胎婴,此虚而实也。无奈学人知养虚,即执著虚静一边;知踏实,则又执著踏实一边。如此之虚乃泛泛之虚,非实实之虚;如此之实,为死死之实,非虚虚之实。道本无方所,无名相,要以无方无所又似有方有所行之,方是虚实兼赅之妙也。执于虚者与执于实者,彼此所堕不同,要皆同此一病,非大道之微妙。[3]295
    丹道之虚广大深远、无挂无碍,含有无尽的能量和无限化生的可能,会生起无穷无尽的妙有,它不是空空如也、茫然无及的,不是枯焦、死气沉沉的,而是清明柔和、内蕴无限生机的。如黄元吉所说,此虚非泛泛之虚,乃实实之虚。“乃活活泼泼的、浩浩荡荡、浑浑沦沦、无量无边的、实实在在的。此乃真虚也。”所谓药生于无,结丹于无,这就是虚中之实。在虚无混沌的状态下,人之身心会发生实实在在的改变,身体气脉的流动和景象是实的,精气神的升华是实实在在的。但是,对于这些实景的变化不能过分执着,不迎不拒,听凭自然,所谓实则虚之。黄元吉说:“吾道教人,不外虚实二字。”谭峭曰:“道之委也,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生而万物所以塞在也。道之用也,形化气,气化神,神化虚,虚明而万物所以通也。”[7]明确了虚实的顺逆转化,来自虚无,又回归虚无。“太虚之中,无所不有。”谭峭对于“虚”的探索,虚形互化,由形、气、神至虚,“逆而行之成仙”的思想,即内丹修炼的重要理论依据。他在《紫极宫碑》说:“是以古圣人穷通塞之端,得造化之源。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虚实相通,是谓大同。”[7]虚与实的转化就是色界与无色界的交通,通道即是玄关。虚化实,万物依惯性向外喷洒滋生,建立自然的秩序和功能,无待着意安排,是自然生命的顺向演化。实际上,人的后天生命历程就是个体逐渐自虚无之先天在有形色的后天实在界面展开的过程;实返虚,是生命的归根溯源,是生命高度觉悟的主体能动,是内丹学的机理、要义、信念,挑战平常生命向下堕落的惯力,将沉闷向下的欲化为虚灵向上的能。金岳霖先生说:“最崇高概念的道,最基本的原动力的道决不是空的,决不会像势那样的空。道一定是实的,可是它不只是呆板地实像自然律与东西那样的实,也不只是流动地像情感与时间那样的实。”[8]
在丹道的实际修炼中,内丹之虚无就其能量说是元气,就其明觉而说是元神。至无至虚之道体,同时包含最实最妙的能量、功能与存在。虚实触发的根源即在玄关。人之虚静状态与先天虚无道体此感彼应,内外交通,所谓“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招摄先天一气。丹道的“两重天地”在虚实、色界与法界之间化生与返还。胡孚琛先生认为,丹道就是通过色身寻觅法身,通过法身修补色身,向虚无世界要宝,通过交通虚无世界完成在现实世界里无法办到的事。[1]153黄元吉说:“色身有限,法性无边。夫安得大修行人以法界为身者,而与之谈性命哉?舍法界,无性命,亦无身心。如法圆修,直超人天师种。彼以七尺为躯,一腔论心者,纵有修持,皆结业耳,于一超直入无当焉。闻之师云,修行法门有两种,一从法界归摄色身,一从色身透出法界”,“夫炼丹之学,固须养后天之神气以固色身,尤须养先天之心性以成法身。无色身,则法身何依?无法身,则色身徒具。”[3]305色界是形而下器的世界,无色界、法界是形而上道的世界。虚的法身和实的色身处于永恒的信息交换之中。丹道以虚化实、以先天化 后天、借假修真,最终将后天色身性命返还至先天法界真性命。
    李道纯《中和集》云:“是知虚者,大道之体,天仙之始。动静自此出,阴阳由此运,万物自此生。是故虚者,天下之大本也。”[9]丹道的终极目标是炼虚合道,为内丹的最上一乘功夫。炼神还虚,还有个虚空在;炼虚,到此虚空粉碎。炼虚合道是最终撒手功夫。《中和集》:“虚空粉碎,方露全真。所以脱胎之后,正要脚踏实地,直待与虚空同体,方为了当。且如佛云‘真空’,儒曰‘无为’,道曰‘自然’,皆抱本还元,与太虚同体也。”[10]《性命圭指》曰:“盖本体本虚空也,若着虚空相,便非本体。虚空本粉碎也,若有粉碎心,便不虚空。故不知有虚空,然后方可言太虚天地之本体,不知有粉碎,然后方可以言太虚天地之虚空。”丹道就是步步向虚无性体迈进,从精到气,从气到神,从神到虚,凝聚虚化,使后天剥离的有形神气渐渐合一虚寂。修炼越是进步到无形色的阶段,对于“虚”的体悟就会越深刻,黄元吉说:“若识得虚字,方才进步。”到了炼神还虚,如《中和集》云:“功夫到此,一个字也用不着。圆明纯粹,返本归根,明心见性。”翁葆光《悟真直指详说三乘秘要》:“九载功圆,则无为之性自圆,无形之神自妙。神妙则变化无穷,隐显莫测;性圆则慧照十方,灵通无破。故能分身百亿,应显无方,而其至真之体,处于至静之域,寂然而未尝有作者,此其神性性命与道合矣。”[11]黄元吉说:“到此绝顶一步,不著于有性,亦不著于无情,连性情之有无亦且不立,此即跳出性情,独炼一点虚无元气,所谓空空忘忘,其实忘无所忘,空无所空,还于太虚,连天地都不为我作用,是即可以化子生孙,现出百千亿万法身,变化无穷者矣。若只不离一个虚无,还是二乘。连此虚无亦无,所以神妙莫测也。要之,此金丹始终之工法也。”[3]277也就是说,似如禅宗于空相之双遣法,遣之又遣,不着虚实有无,以至于般若真如。到此,此虚无亦无,方才体认大道之真相、金丹之秘。佛道二家超越性境界与智慧之融合,殊途同归,甚深妙义,发人深省。
参考文献:
[1]胡孚琛.丹道法诀十二讲[M].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9.
[2]老子.诸子集成•道德经十六章(第3册)[M].北京:中华书局,1954.
[3]蒋门马,校注.乐育堂语录[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4]青华老人.藏外道书•唱道真言(第10册)[M].成都:巴蜀书社,1992:767.
[5]徐兆仁.天元丹法,东方修道文库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231.
[6]方迪.微精神分析学[M].北京:三联书店,1993:6.
[7]谭峭.道藏•化书(第23册)[M].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589.
[8]金岳霖.论道[M].北京:中国人大学出版社,2005:16.
[9]萧天石.道藏精华•中和集(第2集之2)[M],台北:台湾自由出版社,1976.
[10]徐兆仁.东方修道文库•天元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34.
[11]翁葆光.道藏•悟真直指详说三乘秘要(第2册)[M].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1019.
 
 
310022 杭州市拱墅区石桥路永佳南苑72号:王春华
 

相关热词搜索:道教 道门 哲学

上一篇:《玄门道语杂志》第五期:一方手绢
下一篇:《玄门道语杂志》第六期:西安万寿八仙宫 被评为全国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先进典型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