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门道语杂志》第十一期:道教与中国传统节日
时间:2014-05-03 来源:八仙宫弘道部整理
作者:王春华
道教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在人们的思想中可谓根深蒂固。中国民俗中的很多传统节日和民间信仰都有道教的影子。中国民间保存有各种各样流传已久、相沿成俗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及其相关的风俗习惯与道教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是源于道教的传说,甚至纯粹是道教节日。
一、春节
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就是春节。春节是我国对旧历岁首第一天的称谓。在春节期间,有丰富多彩的活动,其中有很多源于道教的思想学说。
在传统的春节风俗中,腊月廿四日在宋代称为“交年节”或“小除”,主要活动是祭灶。灶神,俗称灶君、灶王、灶王爷、老灶爷等,是中国民间信仰最普遍的神灵之一。汉代学者一般都认为祭灶神是以老妇为对象的,《史记·封禅书》记载晋巫所祠诸神中便有“先炊神”,张守节《正义》认为:“先炊,古炊母神也。”汉武帝听信方士之言,为炼仙丹而祠灶,加上当时广泛流传的阴子方因祠灶而大贵巨富的传说,都提高了灶神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而据《史记·孝武本纪》记载,当时的方士鼓吹祭灶可以致物炼丹,求得长生。因祭灶而得福的著名例子,是《风俗通义》《后汉书》等书所载阴子方的故事。阴子方积恩好施,经常祭祀灶神。有一天做早饭,见到了灶神,就赶忙把家中的一头黄羊杀掉祭祀,于是发财致富,子孙都做了大官,并留下了腊日以黄羊祭灶神的传统。实际上,灶神对人的控制远远超过了降福。《淮南万毕术》中已有“灶神晦日归天,白人罪”的传说。《抱朴子·微旨》也说:“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大者夺纪。纪者,三百日也。小者夺算。算者,三日也。”可见灶神至迟到魏晋时代,已成为天帝派驻下方的代表,督察人间过失,定期向天帝汇报。人们对灶神毕恭毕敬,有崇敬也有畏惧,正如北京过去流传的一首歌曲中所唱:“一不求富贵,二不求吃穿,好事儿替我多说,恶事儿替我隐瞒。”善良的人们对灶神的敬畏,以及对他所托付的美好祝愿,可以想见。
二、元宵节
元宵节这天要吃元宵,点龙灯。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上元节是道教的一个很重要的节日。
元宵节这天,除了吃元宵外,还要舞龙灯。舞龙灯也有一个与道教有关的传说,唐代有一年大旱,龙王错行云雨,淹死了长安不少百姓,玉帝降旨命魏征监斩龙王,后龙王阴魄不散,夜夜扰闹皇宫,吓坏了唐皇李世民,于是向群臣问计,众臣认为应超度龙王,于是民间乃有元宵节耍龙灯之习。玉帝是道教的一位神灵,虽传说不足信,但道教对此的影响于此可窥见一斑。
三、清明节
清明节也是道教的重要节日。道教奉行的教义之中,就包括祭祖宗、礼神明的内容。道祖老子认为,人们依道而行,就会有“子孙以祭祀不辍”的福报。清明节,又称扫坟节、冥节,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及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冥节,又叫“鬼节”,三者主祭冥世亡者,故名。俗传城隍出巡,系开鬼门关,放鬼出狱,人们常入庙烧香,或到墓前,陈祭品祀亡者,使之得福超生。现在虽已演变成对已去亲人的怀念,但古时人们却相信人死后会有变成鬼神,是以祭奠。曾有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而每逢清明节,道教都要举办祭幽度亡的法会,以满足信众追思、感恩亲人的愿望。届时要在庙内为信众设置“青玄济度坛”或“寒林坛”,安放亡魂的灵位。在坛中,高功法师们面对亡者灵位,举行上供、度桥、解冤释结、散花破湖、燃灯、施食、上表等法事。法会中高功法师们率信众祈求道教神灵太乙救苦天尊,发大慈悲,广开济度之门。高功法师们合神力于自身,用法力赈济鬼魂,使其早生人天,永离酆都之苦。按照道教的观点,使九玄七祖俱得超升,乃是对先人最大的孝敬。
四、中秋节
根据目前所掌文献来看,中秋(农历八月十五日)成为节日,应在隋唐之时。中秋节,又名月夕、月节、端正节、八月十五、八月半、仲秋节、中秋节、团圆节。此节日有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如嫦娥奔月)和丰富多彩的节俗活动。而与道教信仰有关的信俗活动,除祭拜月神信仰风俗外,还有祭祀土地神之举。土地,古称“社神”,为中国旧时信仰的村社守护神,即管理有限地面的神。《孝经纬》曰:“社者,土地之神。土地阔不可尽祭,故封土为社,以报功也”。《礼记·郊特牲》亦曰:“地载万物,天垂万象,取财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故教民美报焉”。春秋时即有祭祀土地神的仪式。祭祀土地神日期,称为“社日”。秦汉以后,社日一般分为春社和秋社。道教形成后,吸收民间信仰,列土地神于神仙谱系之中。其经书中,亦称太社神、土翁神、土母神等。而八月十五,正好是秋收之后,为谢神恩便祭祀土地之神,成为中秋节的活动内容之一。
五、重阳节
每年的九月初九,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自古至今,重阳节在普通民众的心目中都是合家团聚的日子,唐代诗人王维曾有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时至今日,重阳节依旧是在外的游子倍加思念亲人的日子。而重阳节的由来也源于道教故事。据《续齐谐记》所载,汝南桓景随道士费长房游学数年,长房谓桓景:“九月九日家有灾难,宜急去,令家人各做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酒,祸乃可消。”桓景如其言,举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暴死,后重阳登高沿袭成俗。这就是登高饮酒的来历,其中明显有道教的影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