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门道语 > 正文

《玄门道语》第十二期:生态主义的道家情感
时间:2016-12-09    来源:八仙宫弘道部整理     作者:刘康乐

  过去几百年工业文明的发展,人类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方面走向了极致,人类在享受物质文明丰富便利的同时,也品尝着工业文明所带来的苦果。资源的枯竭、环境的恶化、核阴云下的恐惧、信任危机、情感缺失、快节奏生活下的身心疲惫等问题成为困扰当代人类的又一轮生存焦虑,过度的工业化带来了全球性的环境危机和生态失衡,而物质文明的极大增长并没有同时带来人们幸福感的增加。人类该何去何从?如何延续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的发展、保护我们的身心安康、增加人类社会的福祉,成为摆在人类面前的又一道难题。在此全球性的共识下,生态文明成为面向未来人类社会的崭新目标。   生态文明从来就不是一个新理念,生态的本意就是生物和谐自然的生活状态,因此生态文明的本质就是自然主义的,人类的生态文明就是按照和谐自然的理念创造人类的新文明。先秦时代的道家创始人老子就提出了“ 道法自然”、“ 小国寡民” 的和谐社会发展模式和“ 慈俭让” 的修身处世方式,其在本质上就是生态主义的。我们要研究和探索生态建设和生态教育,就不能不提道家。  
 
生态文明是一个整体系统的文明形态, 是致力于人类身心安康的伟大事业, 这个事业不仅包括人类生存的物质环境的改善, 更重要的还应该包含人类自我的身心呵护, 心灵生态应该成为生态文明的应有之义。时下研究道家生态思想, 多关注于道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自然主义, 却很少关注道家在心灵生态做出突出贡献的情感主义, 以下试就道家的情感主义探讨其在心灵生态教育中的意义。
  
中国的思想文化是重情感的,李泽厚曾说“中国思想的特点就是要讲情感。”并提出了“情本体”的哲学概念。蒙培元也认为,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是十分注重情感的,而道家尤甚。元代燕南芝庵在论三教艺术时所说“三教所唱,各有所尚:儒家唱礼,释家唱性,道家唱情。”这样的论断是公允的,道家包括道教表现了十分浓郁的情感主义色彩,或者说,情感主义是道家的重要特征,对心灵自由的关注和精神逍遥的追求,成为道家人生理想的最高境界。
一、道与情: 道家情感的生态原则
  道家哲学的基本范畴是“道”,《道德经》所阐发的“道”,是遵循宇宙和谐的自然之道,也是具有情感和意志的人性之道。道家认为“道生万物”,《道德经》第十章论述“ 道”不仅生成宇宙万物, 并且养育和成就万物。第七章言“ 道”本质是至善,“上善若水”即说道能够善利万物而并不居功,第六十七章又言“道”的情感特征有三:“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以此来看, 老子所阐发的“ 道” ,具有非常明显的情感意志色彩,可以说,道是宇宙情感的集中体现, 故第二十一章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 其中有信。”

  具有情感特征的“道”是和谐的自然之道,第二十五章言“道法自然” ,这里的自然可以理解为自为,也即是遵循万物其本来的运行规律。宇宙万物和谐共处而不争,不妄作强为而怡然自得。何以情感的道是为和谐之道呢? 按照道家哲学的理解, 情感本身即是和谐的。“情”在先秦文献中具有情实、人情、真情、情感等多种意义,而诸多意义之中,“情”起码具有两个最为基本的涵义:真、生,也即情感具有生养之德和真实原则。先秦文献中性、情连用较为普遍,而“ 性”常作为“ 生”的同义词使用, 据此张杰认为,“情” 可能是从“ 青” 引申而来的, 情从心从青, 青属东方之木, 代表着旺盛的生命力。按照如此的解释,强调情感的意义符合道家哲学的本旨, 因为“ 生生不息”、“长养万物” 为大道之美德,而生养是具有情感色彩的, 情感又是生命之动力,如果说自然主义是道家哲学的一大特征,那么情感主义当为道家哲学的又一重要特征。
 
自然主义的道家是生态原则的最早倡导者,从老子的“道法自然”、“上善若水” 到“ 无为而治”、“功遂身退”,都是道家生态主义的基本原则。道家思想主张“ 慈、俭、让” 三德,其中就包含了现代生态主义所宣扬的人与万物平等、齐同慈爱、顺应自然等理念,甚至还包含了生态女权主义所主张的消除性别歧视的女性立场。道家思想重阴而守雌,尊重和热情赞扬女性,并把具有生养之德的道比喻为“ 玄牝” , 对女性的价值给予充分的肯定。
 
道家认为, 天地之大德曰生,第四十二章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阳和而万物生, 情感是推动万物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在自然界,是天地阴阳两气的相互吸引和融合才产生了万物,这种阴阳两气的相互作用,就是有意志的宇宙之“ 情”;在人类,男女之合必先有情之所动而后阴阳和合。道家所论的情感是出自真实不加造作的意志力,是符合和谐的生态原则的,真实性和自发性是道家情感的基本特征, 人类之情与万物之情具有平等的地位,不以人之情伤物之情;不以人为宇宙之主宰和中心,而是以自然为宇宙的根本, 但道并不作为主宰而是作为模范, 这都是符合生态主义原则的。
二、情感修养: 精神逍遥与物我两忘
 
道家肯定情感的生有价值,因为情感是自然自发的真实情绪和意志倾向,如果人为的抑制和消灭作为生命象征的情感,就不符合道不强为的精神,也必将把世界带入僵硬、阴暗、死寂的境地。故此道家的重精神而轻物质,在个人修养上,强调情感对肉体的超越,追求心灵的愉悦和情感的和谐。从自然之道的生态原则出发,老子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生活状态“小国寡民”,期望人民能够摆脱对物质名利的贪求,在精神情感上有所寄托,“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又一重要代表,在个人修养和认识上,他提出了“逍遥”和“ 齐物” 的主张。庄子认为,真正的逍遥是无所凭借的精神自由,“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就是超越肉体限制的精神遨游。这种重精神而轻肉体的观念,早在老子的《道德经》中就有体现,其第十三章:“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作为物质的肉体存在,总是有所凭借的,肉体不可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只有“无待”的精神才能够至于逍遥之境。从一种相对论的观念出发,庄子提出认识世界的“齐物论”,即人与万物是平等无差别的,人的认识应“齐同万物”,消除人在世界中的中心地位,这是符合生态主义立场的。


相关热词搜索:道门 道家 生态

上一篇:《玄门道语》第十二期:卷首语|平心看世界
下一篇:《玄门道语》第十二期:我国古代的道教饮食文化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