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门道语 > 正文

《玄门道语》第二十六期:道教传统特色的中药园林宫观
时间:2018-04-09    来源:八仙宫弘道部整理     作者:贺信萍

      自古以来, 道教建筑艺术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占据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是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观建筑园林的中药园林更是具有鲜明道教特点、体现道家宗教哲学思想的道教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
      大体来说,中药园林既是道教以贵生贵身为要旨,以服食成仙为成道的道教哲学思想的物化体现,更是阆苑仙囿,阆苑,为昆仑山上西王母的花园,有不死仙草;仙囿, 为东王公的果园,结长生之果。海方仙药在人间的直接象征,具有鲜明的道教特点,值得认真研究、继承和发扬。
      由于道教服食养生的追求, 从东汉末年道教形成时开始,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为盛,寻找奇方仙药,继而培植种植茯苓、远志等芝菌及其他保健中药就成为道教中药园林的起始点——这一特点以魏晋时期《种芝草法》等大量专门性道经的出现为标志;而这一特点的最终形成,大致至唐代完成。由于李唐皇室及公卿士庶向道成风,“舍宅舍庄为观” 的风气甚为兴盛。这直接导致原属贵族私家的部分庭院园林, 直接转为属于宫观的而向大众开放的公共园林;同时由于拥有大量土地的宫观出于崇道需要, 以及与其它宗教争加道教影响力的需要,加之信众的需求,必然需对原有园林花木进行加以培植。在这一过程中,中药药材的种植成为道教园林的鲜明特色。
      唐睿宗时,为金仙、玉真二公主立观,“乃以公主汤沐邑为二观之地”,王建《九仙公主旧庄》诗云:“仙居五里外门西,石路亲回御马蹄。天使来栽宫里树,罗衣自买院前溪。野牛行傍浇花井,本主分将灌药畦。楼上凤凰飞去后,白云红叶属山鸡。”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提到的的“浇花井、灌药畦”都是道教园林中药专门化种植的有特殊意味的史料。
      关中永仙观,原来不过是一座“年代将远,或多颓圯”的左玄元庙, 天宝二年(743),才开始量加修葺,观主田名德“劝勉有方,归化如市”。在他的主持下,“乃于县东缵旧业,创新制,周回数里,垣□百雉,……并植奇树珍林,广芝田兰圃,不可胜数”。天宝六年,玄宗御赐观额,“别新度七人以充洒扫”。永仙观在田名德的主持经营下,道观经济活动昌达兴盛,对于园林更是加意培植,其中“异药千品,名花万类”,中药药草的种植成为永仙观道教园林的最突出特点。使该观景观为之大变,当地“缙绅处士、孝廉秀才先后辈”等为田名德立颂德碑特意指出:“自尊师厥初,既而桂索小山,征太谷,槐移儒市,杏摘仙林...请真君之宅,海榴湘桔,朱柿紫榛,异药千品,名花万类,庶青华之可采,岂秋实之无望。虽因在生成,亦爰资树植,穿畦种予,汲井浇根,昔...七宝,间于三珠缀染,覆院垂门,□座列背,缁成帷、翠成盖,当畏景赫而清杨,尊师是赖”。
     以上史料说明,从唐代开始,对于中药花木的专门化培植,无论从贵族宫观还是普通宫观,都已经是分品别种,特加重视了,中药药材的已经成为寺观园林的的专项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种专业园林,在唐代,已经成为道教宫观园林的突出特点。也是中国道教园林的特色所在。如何在当代道教文化中,如何继承这一优秀传统,我认为是我们继承道教文化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
      此外,“香花供养”——道教斋醮活动中香料的使用,也是从唐代开始至宋代为盛。宋代道教在继续继承唐代国家宗教祭祀职能的同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宋代民间信仰的活跃与道教复兴的时代背景,促成道教斋醮的极度兴盛和向民间各阶层的普及。而自唐代开始,由于中西方交通交流的便利与发达,香料贸易成为中西贸易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大量源自海外的两广、海南的“南香”使得社会大众能够真正接触到香品。也正是此时,道教经过六朝以来的蓬勃发展,亦以将焚香引入借以表达对上圣高真的崇拜。颜氏《香史序》中有云:“返魂飞气,出于道家;旃檀枷罗,盛于缁庐”。自此以后,焚香也一直是道教文化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纵观古典文献,中国古代道教中所用香料约有十种,分别是“返风香”、“七色香”、“逆风香”、“天宝香”、“九和香”、“反生香”、“天香”、“降真香”、“百和香”、“信灵香”。道教对不同场合用何种香料都有规定。例如道书称“檀香、乳香谓之真香”,只可烧祀上真。宋吕太古《道门通教必用集》称其为“奉献诸天无价名香”其来源和制法不详。“九和香”此为道教神仙传说用香,宋洪刍《香谱》引《三洞珠囊》称“天人玉女,持罗天香,按擎玉炉,烧九和之香”。
     “反生香”,又称“返魂香”、“惊精香”或“却死香”,据考证可能是中国古代乳香的一种名称,宋叶廷珪《名香谱》称其是“尸埋地下者,闻之即活”。“天香”,指天上神仙之香也指道教徒敬祀天神之香。“降真香”,道教斋醮中用香,《天皇至道太清玉册》称降真香“乃祀天帝之灵香也。”宋洪刍《香谱》载:“降真香生于南海诸山,亦有称产于大秦国者。该文献特地提到“降真香,性温平,无毒,主天行时,气宅舍怪异并烧之有验”,是典型的道教烧香避秽方法。《仙传》称“烧之,感引鹤降。醮星辰,烧此香甚为第一。小儿带之能辟邪气,其香如苏方木。然燃之初不甚香,得诸香和之则特美。”“百和香”,百和,指百种香料和合而成;《要修科仪戒律钞》卷二引《五符序》云:“然燃百和之香以破秽。”还有一种是“信灵香”,也是道教斋醮中用香,仅次于降真香,《天皇至道太清玉册》说“信灵香可以达天帝之灵所”。
      从以上史料可以看出,道教用香的特点,一是为了信达上真,但最重要的地方,还在于其能去污破秽,净化空气,醒人眼目,着重的是其药用价值。这是与道教贵生养身的宗旨一脉相承的。也是道教用香的基本原则。道由心学,心假香传,道教文化中大量关于香品记载即是道教信徒希望“一柱真香通信去,上圣高真降福来”的最好证明。最重要的一点,我认为,即是道教“心香”观念的提出。
      道教称香有太真天香八种,即“道香、德香、无为香、自然香、清净香、妙洞香、灵宝慧香、超三界香”这八种香并不是普通的真实香料,其实是人的“心”香,属于形而上的修行境界。“道”、“德”、“无为”、“自然”、“清净”、“妙洞”等字都不存在俗意,与超自然的上天或神仙联系紧密。《道书》所载《上香偈》称:“谨焚道香、德香、无为香、无为清净、自然香、妙洞真香、灵宝惠香、朝三界香、香满琼楼玉境,遍诸天法界、以此真香腾空上奏、焚香有偈、返生宝木、沉水奇材、瑞气氤氲、祥云缭绕、上通金阙,下入幽冥。”
      宁全真《上清灵宝大法》解释这种“心”香的寓意为:“道香者,心也。德香者,神也。无为者, 意也。清净者,身也。兆以心神意身,一志不散,俯仰上存,必达上清也。洗身无尘,他虑澄清。曰自然者,神不散乱,以意役神。心专精事,宵苍如近君,凡身不犯讳。四香合和,以归圆象,何虑祈福不应。妙洞者,运神朝奏三天金阙也。灵宝慧者,心定神全,存念感格三界,万灵临轩,即是超三界外,存神玉京,运神会道,不可阙一。即招八方正真生气,灵宝慈光,即此道也。以应前四福应于一身,以香焚火者,道德无为之纯诚也。以火焚香者, 诚发于心也。”
      据此可知,“心香”最诚亦最重,向道之士,只要一瓣心香虔礼天地,“金阙”、“幽冥”等就可到达了,在道教仪式过程中,焚香以安神静心为目的,即着眼于香料的药用价值。而“心”香为最重。道教用香,不在物质与形式。而在精神与境界。
      我国三十多年来,经济呈爆发式高速发展,道教在大发展的同时信众也产生了大量不良现象。一个突出问题即是部分信众们坚持认为只有价格贵、尺寸大的香,才能表示了对神明的无上虔诚,也因此才能获得上圣高真的格外眷顾;而这种攀比的风气常常又与抢头香时的种种不文明行为同时出现,严重影响了宫观的正常的运行秩序。与此同时,不法商贩利用劣质的原料和粗劣的工艺制造不合格的、缺乏基本保障的、尺寸极端夸张的“特大号”香支,来吸引信众盲目攀比、购买,借此赚取利益。更有甚者使用明确违反国家标准、对人体有害的原材料制造“毒香”。焚烧这种“毒香”所释放出的大量有毒有害气体及烟尘颗粒严重污染了环境,同时严重伤害到了宗教教职人员和广大信众的身体健康。事实上,全国各地很多庙宇和宫观的教职人员都有因此患上呼吸道疾病、肺炎甚至肺癌的记录。这些现象与道教道家的宗旨是完全违背的。
      道教因重生而重药,也因重药而重生,道教医药学对中药使用与培植的不同于传统中医药学的一大特点,无论是在道教中药园林、还是道教用香中所体现出的,正是完全使用植物源性类药物而完全不使用动物类药,这是道教医药学的一大特色,也与现在倡导动物保护、环境保护的现代思想有密切的交集。
      因为动物源性药用资源的不合理采集所造成的珍稀物种的濒危是中医药学在国际上屡受责难的与不能真正走向国际的一大原因。为了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加强濒危野生药材资源的保护和合理使用,国内外相关部门和组织,包括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陆续颁布了一些相关法规和规定,对需要保护的濒危野生物种和濒危野生药材资源作了分类和要求。如对含有天然麝香、熊胆、豹骨、虎骨、象牙等濒危野生药材的品种,不批准已有国家标准中药的改剂型及仿制,并严格限制含以上濒危药材的新药注册申请。又如对含有熊胆粉、羚羊角、穿山甲、金钱白花蛇、蕲蛇、乌梢蛇等药材的品种,不批准已有国家标准中药的改剂型及仿制。
      中医学是产生于中华文化土壤之上的一门科学。其核心价值和理念是“仁者爱人”“推己及人”。历代医家在使用中药治疗疾病的过程中亦从爱惜生命的角度保护动物类中药。唐代道教医药学大师孙思邈在《千金药方?大医精诚》中言道:“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呼!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传统道教医药学不使用动物源性药物, 而把植物性替代药品的发现使用作为重点。
      在历史及医学临床实际操作过程中,动物类中药基本可以为功效相近的植物类中药所替代,很多医家尤其是道教医药学家做了这方面的有益尝试,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与替代验方。如治疗温病热入营血的犀角地黄汤,方中的犀角可用紫草和青黛代用;治疗热厥痉挛抽搐的羚角钩藤汤中的羚羊角可用天麻、白芍和葛根代用;治疗肝肾阴亏下肢微软瘫痪的虎潜丸中的虎骨、龟甲可为杜仲、续断、肉苁蓉代换……如何发掘道教医药学传统方剂精华,搜集整理道教医药学成方和历代名方,为替代动物源性药品提供借鉴。探索更多的替代性植物药物,是时代对于道教医药学提出的光荣任务,也是继承与创新道教医药学的动力所在。
      作为一个道士同时也作为一个中医学者,长期以来我一直关注上述三方面的问题,并对此做过一定的思考与研究。目前,咸阳道教协会正在组织恢复正阳真人汉钟离祖师故居:咸阳市渭城区正阳街道办杨家湾正阳宫。在恢复建设过程中,特别是在正阳宫规划建设、植被种植,以及后期持续发展等过程中,如何把建设生态宫观与继承优秀道教文化传统结合起来,同时与我自己思考的上述问题后寻求尝试性解决的探索结合起来,建设一所具有一定特色的现代道教宫观,我准备重点做好以下二方面工作:
      第一: 建设一所道教中药园林宫观,继承优秀特色道教文化传统。一是建立较大规模的药圃,贯彻中医养生理念,对植物从气味、色彩、药性和“五行”相互结合,确定方位,在应用上将木本和草本相结合,常绿和四季相结合。如在西方种植连翘,体现春季花开时金色满目,清爽宜人的效果,秋天采收连翘并采摘连翘叶入药养生;二是与陕西中医学院有关专家合作,在我观葆和堂中医馆在整理道教医药学方药基础上,积极探索植物源性替代药物的种植开发与利用;三是在宫观园林绿化植物的选择上, 也以药用植物为主,体现四季常绿、闻香,实现四季养生理念。
      第二:倡导“药香”与“心香”。积极遵照国家宗教局《文明进香倡议书》及中国道协《关于在全国道教界开展“文明敬香、文明礼神,设生态宫观”宣言精神,采取各种形式,向广大宣传信众道教敬香的文化内涵,引导广大信众形成文明的敬香、礼神方式,倡导拒绝使用不合格香品。在整理道教香料香品文献基础上,与专业人士沟通协作,监制制作合格的道教药香、环保香。同时积极倡导“ 心香” 最敬的观念,探索制作不焚烧、无污染的电子香等新香品。
      知易行难,大美不言。咸阳道协全体道友及我本人,准备从点滴做起,从基础做起,以真功实修,步步踏实作为工作信念,把正阳宫作为中药园林宫观的建设工作做好。务求对继承发扬道教优秀特色传统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相关热词搜索:道教 宫观 门道

上一篇:《玄门道语》第二十六期:向“淡”字要健康长寿
下一篇:《玄门道语》第二十七期:道教进入新时代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