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门道语 > 正文

《玄门道语》第三十四期:道统与责任--追忆余宗来道长
时间:2020-02-02    来源:八仙宫网站整理     作者:孙见喜

\

道统与责任
                            ——追忆余宗来道长
                                
      为发展陕西道教事业呕心沥血,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奉献终生。
      余宗来道长,道号昌盛子,1986年在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天柱山(又名天竺山)双峰观出家,凭着虔诚的道教信仰,坚定的信念的毅力,历时三十年漫长岁月,逐步修复重建了双峰观、云盖观、铁瓦殿、朝阳洞等天柱山道场,接续了道教全真派在天柱山的法脉传承。2017年余宗来道长世愿完遂,紫府登真,他以自己的毕生实践成就了圣贤之道,以自己的亲历亲为实现了天柱山的自然之道,以自己的言传身教、珍爱后学修成了为师之道。
      道教及其“三玄”元典是黄老之学的正宗,是我们中华民族原始思维的一个基点,也是我们本土宗教承前启事后的维一链环。我们的文化发展是要不断地创新,但创新的基点在哪里?我们攀登的第一级台阶在哪里?余宗来道长的道教实践和学修之路给我们以广泛的启示和联想。
      余宗来道长一个基本的立场是拥护党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振兴中华传统文化的种种举措,他曾任中国道教协会第九届理事,陕西省第十届政协委员,陕西省道教协会第五届副会长,商洛市第三、四届政协常委,商洛市道教协会第一、二、三、四届会长,天柱山道教第二十三代住持。余道长以自己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奋力推动陕西道教事业进入新境界,又以自己广泛的社会联系为地方建设和道学新秀的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没有他的奋斗,天柱山的仙府宫观不可能复现人间;没有他的悉心教导,天柱山也不可能走出一批杰出的青年才俊。


\

      余宗来道长德配天地,他身上既有修道、弘道的仙风道骨,又有中国传统士子“修齐治平”的担当精神。道学逻辑起点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都在于人间世界的平和与心灵世界的悦宁,先生终生都在追求这一境界,在他的传道、授规、著作之路上,培养或选送道众出山进学深造,同时将自己一生的学道心得著作文稿,辑印成书付梓出版,并主编了大量的经典注释和道志宗谱,使一方道义道理传之后世,光扬往圣,为复兴中华文化铸就了最坚实的基础性工作。祖业,传人,丛林,经典,新知,后学,天柱山一方仙域规模初成,一方山林道炁见旺,这是山阳县和商洛山的祥瑞,更是陕西乃至中国道教界的福祉。
      因为余道长敬天法地、锲而不舍,更由于他勤奋执着、雅怀高致,他的仙踪不仅遍及三秦丛林,他的精神光焰还福慧海外,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都留下了他布道传法的身影。余道长虽已羽化,却增加了我们道统传承的责任,也为我们普通信士升华思想和追真求正提供了借鉴。在当今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新时代,盛世的灿烂前景引导我们戒心实行,促使我们严加修持。天柱山的道众们要继承先生的遗志,光大道统,厚福人间。愿余道长精神永存。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玄门道语》第三十四期:《慈禧万寿碑》译注
下一篇:《玄门道语》第三十四期:大痴道人黄公望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