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门道语 > 正文

《玄门道语》第三十四期:大痴道人黄公望
时间:2020-02-02    来源:八仙宫网站整理    

\
 
      黄公望(西历1269—1354年),字子久,号“大痴道人”,又号“一峰”,元代画家、全真道士。黄公望原名陆坚,后过继永嘉府(今浙江温州市)平阳县黄氏为子,收养他的黄公已届耄耋之年而膝下无子,家人不禁万分欢喜道:“黄公望子久矣!”因此给他改姓名为黄公望。
      元代戏曲家钟嗣成在他的著作《录鬼薄》中记载了黄公望的生平:“黄子久,名公望……先充浙江宪吏,后在京,为权豪所中。改号一峰,以卜术闲居,弃人间事,号净墅,又号大痴。”黄公望天姿孤高,年轻时便聪慧过人,他努力想在社会中实现自己的经世治国之才,因此一直锐意进取功名。但他仕途之路并不一帆风顺,直到中年经由官员徐琰推荐,才在浙西廉访司任书吏。后又经张闾推荐到京城任掾中台察院书吏,他的上司张闾为人十分苛暴,办事过程中闹出了人命,引发了江西蔡五九起义。为平民愤,元仁宗将张闾逮捕,黄公望也因此受牵连一同入狱,侥幸得以保全性命。
      获释以后,黄公望断绝仕途之意仕途已绝,遂拜全真道士金月岩为师,正式加入全真道,往来于杭州、松江等地。他在苏州天德桥开设三教堂,完全秉承王重阳祖师的道教宗旨,他著书立说,指点后学,授徒传道,为全真道在江南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黄公望晚年时移居富春江畔的富阳(在今杭州一带),于至正七年(西历1347年)应道友郑无用之请,历时数载在年高八旬之际,精心绘成了长卷《富春山居图》。《富春山居图》描绘富春江两岸初秋景色,近景一片坡岸水色,峰峦冈阜,陂陀沙渚,远山隐约,随着画面徐徐展开,但觉江水茫茫,天水一色,令人心旷神怡。数十个山峦连绵起伏,群峰竞秀,最后则高峰突起,远岫渺茫。山间点缀着村舍、茅亭,林木葱郁,疏密有致,近树沉雄,远树含烟,山水布置疏密得当,层次分明。此画笔墨取法董源、巨然,但较之更为简洁利落,山石的勾皴用笔转折顿挫,随意自然;长披麻皴枯湿浑成,洒脱而颇具灵气。全卷用墨淡雅,仅在山石上罩染一层浅淡几近透明的墨色,并用稍深墨色染出远山及江边沙渍波影,以浓墨点苔点叶,醒目自然。整个画面林峦浑秀,草木华滋,充满了隐者悠游林泉,萧散淡泊的诗意,显示出了黄公望深受道教义理的影响,少私寡欲,追求闲逸雅趣之美。
      黄公望的山水画与他的道教信仰关系密切。有人称他是汉代的隐士黄石公,提到他“尝于月夜棹孤舟,出西郭门,循山而行,山尽抵湖桥,以长绳系酒瓶于船尾,返舟行于齐女墓下,率绳取瓶,绳断,抚掌大笑,声震山谷,人望之以为神仙云。”明代戏曲家李日华也曾记载:“黄子久终日只在荒山乱石丛木深筱中坐,意态忽忽,人莫测其所为,又每往泖中通海处,看激流轰浪,虽风雨骤至,水怪悲诧,亦不顾。”这些文字都在强化黄公望为人、为艺都带有深受全真道义理影响的独特气质。
      黄公望的绘画理论集中体现在他的《写山水诀》一书中,主要讨论的是山水画创作方法,阐述精辟到位。这既是他对前人绘画方法的总结,也是结合自身创作的经验之谈,并对明清的山水画创作和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写山水诀》中谈到:“山水之法,在乎随机应变,先记皴法不杂,布置远近相映,大概与写字一般,以熟为妙,大要去邪甜俗赖四个字。”“夏山欲雨,要带水笔。山上有石小块堆其上,谓之矾头。用水笔晕开,加淡螺青,又是一般秀润。画不过意思而已。”在这里体现出了中国古代艺术的一种悟性思维方式——一种非逻辑推理性的、跳跃或渗透式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立足于画家自身的直觉感悟之中。“山水之法,在乎随机应变”,意思是山水的画法没有固定的形式要求,因此就更不能用简单的语言来概括,即“只可意会,不可言说”。“画不过意思而已”寥寥数字,似使读者隐隐能感受一种自然而超脱的气象。又在提醒人们,技法不过是抒情寄意的工具,这自然地透露出典型的元画的艺术特征。总之,是为了使人们不执着于具体物象的捕捉,而用心灵体悟艺术灵动活泼的内在特征,正如《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所说:“真常之道,悟者自得。”他还强调山水画“亦有风水存焉”,认为山水画要重视水源之根,山峰之脉,这种气脉相连的山水画,也许多少获益于风水之术。
      黄公望的《写山水诀》透露出绘画主意的实践品质,它所体现的思维方式乃是道教直觉悟性思维,尤其注重画面“精气神”的表现,在《纸舟先生全真直指》中也有关于精气神的论述:“道自虚空生一气,一气阴阳万象全”、“形神相顾,入道初真”、“形神相抱,名曰全真”、”“形神双舍,名曰证真”。他将全真道思想论述得详细清楚,而且把这种思维方式运用到了自己的绘画创作和理论之中。
      黄公望的绘画实践和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全真道中靠体悟自性的一种思维方式,对元代画坛一改宋代绘画描绘客观世界的传统,而转为用笔墨抒写个人情感、崇尚画家心灵的自我表现风气的形成,起到了相当大的影响作用。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玄门道语》第三十四期:道统与责任--追忆余宗来道长
下一篇:《玄门道语》第三十四期:谦让处下的马丹阳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