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门道语 > 正文

《玄门道语》第三十八期:“道”,就是一种好心态
时间:2021-03-18    来源:八仙宫网络平台整理    


      《庄子·达生篇》讲了一个木匠的故事:在鲁国,有一个名叫梓庆的木匠,他“削木为镶”。“镶”,是悬挂钟鼓的架子两侧的柱子,上面会雕饰着猛兽。“镶”,还有一种解释,说它是一种乐器,上面雕成老虎的样子。木匠把“镶”做成了“见者惊为鬼神”,看见的人都惊讶无比,都说他的手艺真是鬼斧神工,连那上面的猛兽都栩栩如生。
      梓庆的名声大噪,接着就传到国君那儿去了,鲁侯就召见梓庆,要问一问他其中的奥秘。梓庆很谦虚。他说:“我一个木匠,我哪有什么诀窍,根本没有什么技巧啊!我准备做这个镶的时候,我都不敢损耗自己丝毫的力气,而要用心去斋戒。我斋戒的目的,是为了静心,让自己的内心真正安静下来。”
      斋戒的过程是这样:斋戒到第三天的时候,梓庆就可以忘记“庆赏爵禄”了,也就是说,梓庆成功以后可以得到的封功啊、受赏啊、庆贺啊等等,这些东西都可以扔掉了。也就是说,斋戒到三天,他可以忘利。
      斋戒到第五天的时候,梓庆就可以忘记“非誉巧拙”了,也就是说,他已经不在乎别人对我是毁是誉、是是非非,大家说他做得好也罢,做得不好也罢,梓庆都已经不在乎了,也就是说忘记名声了。
      斋戒到第七天的时候,梓庆可以忘却自己的“四肢形体”,也就是说到第七天,可以达到忘我之境。这个时候,梓庆可以忘记他是在为君国庙堂做事了。因为给上级做事心有惴惴,有了杂念,就做不好了,梓庆能够忘记朝堂之任,可以说又上了一个境界。这个时候,他就进山寻找需要的木材,观察树木的质地,看到形态合适的,仿佛一个成型的镶就在眼前。然后梓庆就把这个最合适的木材砍回来,顺手一加工,就会成为现在的这个样子了。梓庆最后说,我做的事情无非叫做“以天合天”,这就是他的奥秘。
      梓庆木匠的故事告诉我们:有一个好心态,就能达到最佳的状态,做到“以天合天”,才能把事情做到最好。这就是“道”。《达生篇》是庄子对通达人生的思考和探索。庄子构建了“与道为一”的理想人生境界,指引人们通过对“道”的追求,达到人生的顺达和通畅。庄子认为,人生通达要遵循“无为”的自然之道,守住真朴这个生命的根,超越物役物累,保持精神的独立和自由,内外兼养,适而不过。
      人要做事,就得劳形,关键在于如何做事,劳形到什么程度。世俗对功利非正常的追求使人陷入了物役,物累。人若如此而生,就会劳形而伤生。“形不劳”强调人的形体健康;“精不亏”则强调人的精神健康。“弃世”“弃事”“遗生”所为,乃是“形全精复”。“形全精复”则可以“与天为一”。
      木匠斋戒七天,其实是穿越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忘记利益,不再想着用我的事情,去博取一个世间的大利;第二个阶段,忘记名誉,不再想着大家的是非毁誉对我们有多么重要;第三个境界,忘记自己,人其实只有达到忘我之境,才可以做到最好。寻找成功并不是只依靠信念和勤奋就能得到的,正如古人所说:舍得,舍得,只有舍才能得。都说人生需要加法,但在很多情况下,更需要的是减法。将复杂的生活简单化,是生活的真谛;让沉重的人生随着悠闲的节奏跳舞,是人生的本源;让复杂的思想返璞归真,是思想者最高的境界。
      梓庆木匠“与道为一”的人生境界,以及他朴素的成功之道实在值得我们学习。在今天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这样一个到处都充满了浮躁和冲动的大时代,要真正做到实现自我、创造自我、超越自我,做一个对社会、对历史有用的人,就要遵循“无为”的自然之道,以“无为”的态度来对待人生。“无为”的人生态度,就是顺应自然,适其本性,不违背自然本真去强作妄为。这是一种“与道为一”的理想人生境界。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以少到多是一种发展阶段,但万物归一却是事物的终结规律。只有清除一切烦恼,将生活简单化才是人生的真谛。从庄子的返璞归真,到现代的回归大自然,这是一个有简到繁,再有繁到简,从无形到有形,再从有形到无形的智慧进步“过程”,它看似个循环,却已在循环中实现了升华和提高。因此,大道无形,大道至简,是人类智慧实现的螺旋式的上升,也是人类思想再一次挣脱束缚在身上枷锁的必然。
      梓庆木匠告诉世人一个朴素而又玄妙的道理:忘利、忘名、忘我。我们称其为“道”,用当今的时尚语言来说,这个“道”就是一种好心态。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玄门道语》第三十八期:重阳节与重阳真人道号
下一篇:《玄门道语》第三十八期:学宪尊宪,争做守法信教公民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