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门道语 > 正文

《玄门道语杂志》第五期:暮春乡景(三题)
时间:2016-11-18    来源:八仙宫弘道部整理     作者:李 晶

  之一:栽秧酒

    “栽秧的酒,割谷的饭,薅秧饿得清叫唤。”这句民谚在我们乡下不知流传了多久,一到栽秧时节,那穿肠醉心的酒总是把苦乐相伴的日子发酵成朝霞般的亮色。
    谷雨一过,小麦一天天黄了,葫豆荚慢慢黑了,洋芋偷偷肥了,锁锁花悄悄谢了,樱桃羞答答红了,小溪水渐渐浑了,蛙声欢乐闹夜了,萤火虫殷勤点灯了,花喜鹊成对登枝了,紫螃蟹嫁女了,乌梢蛇上山了……栽秧时节说到就到了。
    平时热闹的乡场上,闲逛的人少了,而称盐割肉、买烟沽酒、购油赊茶的人多了,只有那些像候鸟一样的蓑衣帮在空落落的街上荡来荡去,他们是嗅着载秧酒香前来卖苦力的。看似闲来无事,实则待价而沽,只要有人上前聘请,几句话即可把他们引下自家的水田。还有添置铧犁、枷担、牵绳、斗笠、镰刀的,大包小担买化肥农药的,用竹篮提些带有露珠带有泥土的青椒、茄子、黄瓜嫩菜苗出售的,偶尔也有在牛市上或亲友家牵一条水牯回家应急的……一律都来去匆匆,不敢逗留,像有一根无形的鞭子在抽打人们的屁股一样,男女老幼都显得有些喜悦,有些忐忑,有些慌张。若遇熟人,开口必问:开秧门了么?
    开秧门是栽秧大戏的隆重启幕,有诗云:“村村户户唱秧歌,男妇齐来插早禾。”开秧门远指周边十里八乡,近指家居一湾一寨,谁家第一个栽秧就算开启了当年的秧门。早年间开秧门要烧香祭神,打糍粑,吃汤圆。秧门一开,立刻像风一样传遍家家户户,让人激动,叫人坐立不安,季节不饶人,庄稼不等人。栽秧是南方所有农事活动中的大季,若错过最佳时日,一家老小的生计就暗藏了危机。其实早在开秧门前的一段日子,人们就忙开了,暮春的风伴着初夏的雨,吹开了庄稼人的心帆,饱胀了庄稼人的心劲,割麦子,收油菜,引水整田,放水耙田,除草施肥,薅包谷,插红苕……样样都需踩着季节的点子,天天都要合着气候的节拍。即使最懒散的人,在这些繁忙的日子也会活泛起来,兴奋起来,勤快起来。难怪千年前的白居易老夫子感叹“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了。
    栽秧的大舞台是蓑衣帮施展武艺的地方,主角是男人,女人一般都在幕后。蓑衣帮的组成,一是近村需求等价换工,二是远乡有人现金雇请。因栽秧季节由沿江平坝向海拔渐高的后山推移,家在山上的庄稼人便利用时间差打打短工,换点零花钱,他们的标志是都会披蓑衣、戴斗笠,晴天雨天一样下田。天刚粉粉亮,蓑衣帮就下田扯秧苗。晴天可轻装上阵,雨天就得蓑衣斗笠全副武装,人人背后都斜插一把整齐的干谷草,以作扎秧把之用。双手分别扯秧,淘尽根须和泥浆,合拢成一把,拍打整齐,抽两根谷草扎一个活结,置于身后,一道工序便完成。栽秧是竞技性劳动,展艺从扯秧开始,手艺高下,一目了然。扯秧的快慢,秧把的大小,根须的整齐度,甚至秧把摆放的形状都是评判标准。高手讲究又快又好,不仅手脚麻利,身后秧把井然有序,或双燕展翅,或独龙戏水,或三凤朝阳,或驷马奋蹄……扎秧的谷草穗尾不得朝天,说那样会把天戳破,会下绵绵雨。那是乡俗,也是行规。
    真正的竞技是栽秧。一般的梯田小块无所谓,若是坝上的大田或大路边上的“门脸田”,主人就非常讲究秧苗的横齐竖直和稀密匀称。每一个蓑衣帮中必有一个手艺高强的帮头和三五技艺熟稔的帮手,否则难以外出混饭挣钱。第一个下田的必是帮头,他瞄好田块的形状,先栽出至关重要的一行丈儿八尺长的秧苗,那叫“打桩”。栽秧是以退为进,能否栽成直线,全靠那一行“打桩”指引。田坎上的伙伴会帮他吊线,看看是否准确。帮头沿着“打桩”添插4行秧苗,叫“正艺”,其余的人依次左右伴行,叫“偏艺”,若栽正艺的人线条栽不直,就会导致栽偏艺的随弯就弯。主人就会挖苦:“忙人火烧胯,栽秧狗打架。”或是:“师傅昨夜被鬼牵,今天栽些狗脚弯。”主人心中有气,师傅脸上无光,那栽秧酒就喝得淡而无味。如果主人只雇了一个蓑衣帮还好,互相照应,一般不会出现太尴尬的局面;如果同时雇请了两个或蓑衣帮,竞争就异常激烈,谁栽正艺便成了一帮人的荣誉所在。照例是先互相推诿一番,实则谁都想拔得头筹,一方正艺出征,另一方必拼命追赶,偏帮左右依次是你方一个、我方一个,互相追逐夹击,试比高低。栽正艺的必须使尽浑身解数,确保又快又好,不让偏艺追上或赶超;栽偏帮的必须动作快,以防别人超过,超过即被“关”,若某人被“关”在了一圈秧苗中间,大家就会嘲笑,一片口哨和叫喊,有的说:“龟儿抱鸡壳,栽秧栽条河。”有的说“秧鸡飞不高,包谷半中腰。”还有人挖苦:“天上太阳明恍恍,懒人掉进牛滚凼!”正艺偏艺雁次推进,点头弯腰间绿毯蔓延。秧在手中凤摆尾,人陷泥淖勤点头,栽下丰收的希望,播撒大地的诗行,那是人对土地的亲吻,也是农耕劳作最辉煌的乐章。一个时辰下来,人们终于依次到达终点,每人脸上都沾满泥浆,浑身上下全是汗水。大家会不约而同地吆喝一两声,以缓解腰疼和劳累。
    这时,女人或孩子会把“打腰站”的酒菜送到田边,招呼师傅们吃喝。酒是包谷烧,菜则是油煎的胡豆、洋芋,偶尔有新麦面混着韭菜、葱末烙成的薄饼。土碗盛酒,菜用手抓。刚才还是竞争对手,此刻成了田间酒友。一碗酒谁先喝,互相推来推去,最后照例是栽正艺的人先喝第一口,然后依次递出,一人呷一大口,再抓一把胡豆、洋芋或一张薄饼快嚼慢咽。那酒香甜醇厚,透骨穿心,有的慢慢卷起叶子烟,有的靠着田坎假寐一刻,以恢复体力。酒下肚,烟抽完,新一轮大战又开始了,直到天黑才收工。晚餐照例是划拳喝酒,殷勤的主人会给每人一个佐酒的咸鸭蛋,多数都会喝得酩酊大醉才罢休。一般三天才吃一回肉,叫打牙祭。十天半月下来,身强力壮的汉子也要瘦掉一二十斤肉,人变得又黄又瘦,腿脚上留下洗不去的水癍,像生了一场大病似的,而右手中指指甲已被磨光,有时还会浸血。
    我爷爷是栽秧能手,每年都外出栽秧。爷爷心疼孙子,他把主人赏赐的咸鸭蛋一天天积攒起来,用干谷草编一个草袋装着,回家时挎在肩上,有如出征凯旋后的战利品。我们几个馋嘴猫一见爷爷回来,马上欢蹦乱跳地去迎接,实则是去抢盐蛋。
当我父亲也成了一个蓑衣帮帮头时,那栽秧酒已变得寡淡,后来干脆没有那些乡俗了,栽秧也已不再需要多少技术,牵绳拉线,密植高产,辈辈代代传下来的开秧门、喝栽秧酒的民风,渐行渐远。

之二:薅秧歌

    “芒种忙忙栽,夏至谷怀胎。”家乡民谚里传达出农人们对季节的敏感。
稻谷怀胎前后正是薅秧时节,薅秧季节的日子是时间的橡皮,可以拉长或缩短,不太催人。如果说栽秧是一部交响乐章的急管繁弦,那么薅秧则是其中最舒缓的慢板,最抒情的乐段。
    夏日薰风早已饱胀了阳光的清纯和热烈,高远蓝天下是蓬蓬勃勃拔节生长的庄稼。密匝的包谷林将汹涌的绿漫过头顶,而南瓜、豇豆、丝瓜、苦瓜一类菜蔬却将藤蔓九曲回肠般地延伸和缠绕。花在嫩节上恣肆地开放,果在绿叶中小心地躲藏。放眼望去,漫山碧韵,草木葳蕤;低头只见,溪泉淙淙,野花照眼。藤枸花洁白,映山红赤烈,扁竹花冷艳,芍药花张扬……一汪清波荡漾着蓝天白云,偶尔有几只鱼虾闪电式的追逐燕影,把无边的徒劳和瞬间的奢望挤兑成童话般的涟漪。梯田,平坝,丘壑,全被秧苗铺成了绿毯,绿毯掩埋了阡陌纵横的小径,也掩埋了高低肥瘦的田坎,充满了“试看今日田野,竞是谁家天下”的豪情。
    在蓝天、白云、绿野、薰风下薅秧,自有一番恬然韵味。挽上裤管,跃进秧田,水的轻凉,泥的芬芳,缓缓沁人心脾。那些挂在秧叶上的露珠,顽皮地朝裤腿腰身滚来,瞬间就把衣裤洇湿一片。抬眼望,绿茸茸的秧田上空有一层若隐若现的雾岚在阳光下蒸腾弥漫,一阵轻风荡来,那雾岚不见了踪影。不远处,一群笨拙的肥鸭领着一窝娃崽哼哼叽叽地在秧田里觅食,只能听见它们的欢歌,看不到它们的身影。几只红蜻蜓轮番冲向秧叶尖,倏忽间又飞走了。远处传来秧鸡清脆悦耳的歌声,寻声追去,它们扑腾地窜向蓝天,留下一两片轻盈的羽毛。成群结队的白鹤在小溪边的树丛上梳理洁白的羽翼,有时也飞落进秧田搜寻泥鳅和黄鳝。而腿长翼宽的青鹳往往形单影只,它从山那边飞来,只见一团黑影在阳光下游弋,犹如一把空中飘来的降落伞。即使落进秧田里,那高高的身姿、长长的脖颈也会雄踞绿毯之上。它警惕地打量周围的环境,度量着安全系数,在确保没有恐怖分子突然袭击后,才将长喙陷进泥水里搜捕鱼虾。别说是人,只要猫狗靠近,青鹳就会扑腾一下升空,有时嘴里叼着的黄鳝还在弯曲呢。
    薅秧主要是除杂草,芋荷、鱼草、水竹叶、水葫芦、稗子等都在清除之列。薅头道秧重要的任务是踩断秧苗的虬根,促进根须更多地分蘖,以便吸收田里的养分;薅二道秧主要是清除稗子。薅秧比较轻松,人的心情也比较活泛,山歌、笑话、荤故事总是弥漫田间,陈谷子烂芝麻,可在田间晒晒,张家长李家短,也在嘴上吹吹,而媷秧歌是这项农活的主旋律。绵长夏日里,高远蓝天下,山歌总是把人心扯得柔韧幽深,或欢乐,或惆怅。“千担哥,脚脚长,爬岩爬坎去望娘,爬一坡,又一梁,走着走着哭一场。”千担哥本是一种腿长的昆虫,俗名猴三,而歌里唱的却是一个母亲改嫁时抛弃的小孩的无尽悲伤。“大月亮,二月亮,哥哥起来学木匠,嫂嫂起来蒸糯米,蒸不熟,挨了婆婆两鞋底。”此歌唱的是一幅农家生活琐事图。当然最出彩的是情歌:“清早起来雾茫茫,鸳鸯飞到田坝旁,蚂蝗缠到鸳鸯脚,情妹缠住十八郎。”“大田薅秧排对排,小屋炊烟冒出来,问声哥哥想些啥,幺妹手中绣花鞋。”“包谷出吊挂红须,要吃粑粑磨子推,情哥有意百年好,何必天天把妹追?”“清早喜鹊闹喳喳,媒人上门吃早茶,我叫媒人莫多嘴,情妹爱我我爱她。”若有女人下河洗衣,就唱:“田头秧子行对行,幺妹下河洗衣裳,天上飞成双燕子,地上变成野鸳鸯。”那女人就会回唱:“哭你的爹,唱你的娘,笑你妹妹扯麻糖,天上飞来画眉鸟,田头藏着黄鼠狼。”男人们会得寸进尺:“黄鼠狼就黄鼠狼,偷鸡摸狗上花床,上山变成矮打杵,下河变成槌衣棒。”女人接唱:“槌衣棒,两尺长,先打你爹,后打你娘”……
    薅秧歌一般都是现编现唱。我印象里最深的是那首《庄稼歌》,从正月唱到腊月,把庄稼人一年四季的辛劳都依次唱了出来,有喜悦,有哀怨,有祈祷,有希望。
薅秧歌从远古走来,代代相传。薅秧歌扎根泥土,高亢嘹亮。
 

之三:打青

    清明前后,包谷点完了,杂豆下地了,谷种发芽了,红苕出苗了,桃红落泥了,梨花飞雪了,这时就该打青了。
    打青就是攒积青草肥,青草肥是上等的有机肥料,将其撒下冬水田,三五天后水就黑了,泥就松了,在阳光照射下,田里会就不断地冒气泡。翻犁耙细后,秧苗栽下去就会一路疯长,庄稼人的丰收希望就会顺风顺水地茁壮起来。
    打青的日子里,太阳一露脸,就有人呼朋引伴欢乐地上山了。每人背个大背篼,手拿镰刀,决定早出晚归的还得带吃的,或冷饭团,或红苕粑,外搭一点酸咸菜。若正偷偷恋爱的青涩男女,总是头天就商量好行动路线,千方百计躲避众人的眼睛。打青人三五一群、七八一伙,多是和睦的邻居。男人们会不约而同地走远,把近处的青草留给女人,乡下男人惜香惜玉往往不靠语言,而在行动。
    春雨是法力无边的魔术师,总是夜里偷偷地下,天亮便遁了身影。草尖树叶上的水滴让人分不清是露珠还是水珠。春雨轻盈,沙沙地下,开初叫散树苞,随后叫醒禾苗,最后叫松土地。打青时节,风轻轻梳头,雨殷勤洗脸,大地如化妆待嫁的姑娘,光彩照人。泥土的芬芳,野花的馥郁,阳光的明媚,春风的轻柔,雀鸟的歌声,都让庄稼人在四季轮回的无边苦涩日子里,一不小心就沉醉在了辽阔深邃的自然界的安乐中。
    虽说见青即是肥,但打青却很有讲究,丝茅草、马儿杆、饭粑藤、猫爪刺、楼梯槁、火炮草等不易沤烂的植物是不能要的,灯笼草、扁竹根、香香草、酸汤梗、苦蒿、糯米藤、泥鳅蒜、花苦麻、牛夹片、牵地瓜、竹叶菜、牛二黄等是上等的青草肥。儿时我们常常离家十多里去打青,一路扯着闲话,背篼里却一根青草也没有。长年累月囚禁在巴掌大的一方地里,只有打青季节才能体会到天地的广阔。一路上,金黄的油菜花和碧绿的麦苗把梯田和坝子分割成不规则的图案,镶嵌其间的水田像散落的玻璃镜片,把阳光反弹回去。竹林似画家水墨丹青中任意涂抹的几滴淡绿。蜿蜒的公路上,几辆汽车如甲壳虫一样爬行。累了,我们仰卧草丛,温暖的阳光在身上打坐,像婴孩的小手在身上抚摸;渴了,我们就随手掐断酸汤梗,去皮,熊猫吃竹子一样地嚼起来;饿了,就吃满山的野樱桃。
    三月三,蛇上山。打青时总会碰到蛇,乌梢蛇、青竹标、菜花蛇、干柴棒、烂草蛇、麻盘子、铜钱花都有,只要不轻易伤害它们,它们也不咬人。但上山遇到蛇却有许多说法,如见蛇上树,是吉兆,或招财进宝,或金榜题名,或添丁进口,或喜结良缘。如遇蛇下树,是凶兆,或有病灾,或遭偷盗,或庄稼欠收,或牲畜不旺。最倒霉的是见蛇绞麻花,那是蛇在热烈亲吻交配,预兆会有大难临头。不过也有祛灾的办法,当事者立即转身,闲上眼睛说:“天看见,地看见,山看见,云看见,我没看见。”据说这样就把霉运转嫁出去了。记得一回我们采摘野樱桃时,遇到一盘懒洋洋的菜花蛇蜷在草丛中,几乎不动,也和我们一样爱晒太阳,因而相安无事。
    在百鸟婉啭中,阳雀的歌喉最美。它躲在山野的某片树叶后,难见尊容,歌声却十分悦耳,“归——归——娘”,亦或是“贵——贵——娘”。相传阳雀原是一对相爱的青年男女,不知何故被棒打鸳鸯散。他们以死殉情,约定死后化成鸟儿在一个叫青滩的地方相见。但小伙子粗心,将青滩听成了青山,于是每到春暖花开,阳雀总是在碧野青山上深情呼唤恋人。这南辕北辙的呼唤当然是徒劳的,但它千年万载地呼喊着,其真诚令人感叹,真有杜鹃啼血之痛。在草坡上聆听阳雀的歌哭,庄稼汉的心也会充满柔情。大家沉默不语,心事茫茫,乡村多数婚姻是靠媒妁之言,但那凄美的爱情故事总是常听常新,也许每人都在追忆苦涩的青春或初恋。也只有在这样季节,在这样悠闲自在的环境里,阳雀的叫声才能触动人们心潭中敏感的神经吧?
    突然有狗狂吠,两个端着土铳的人狂奔得卷起一阵风。狗窜上崖坎,随后听见砰地一声响,狗不叫了,人不跑了,大山又归沉寂。我们追过去问:打到了么?一个猎人讪讪地说:“野獾比阶级敌人还狡猾哩,钻洞了。让它长肥点再来打了熬汤。”有人野笑:“你那铳是驼背造的吧,弯枪不走直路。”另一个猎人说:“不是吹牛,老子要打它屁股就不会打到脑壳。”于是又有人挖苦他们:“有个憨儿他姓张,错把吹火筒当猎枪。”轰地一阵笑声。其实大家都认识,那是邻村的两个业余猎手,枪法很臭,嘴皮却硬。其实我们真心希望他们打中,乡下有“沿山打猎,见人有喜”的旧俗,他们打到猎物了,见者也能分到一坨肉。可空炮让我们空欢喜一场,一问,他们也是利用打青的机会上山的。
    多少年过去了,至今都还记得打青时的快乐时光。
 
李晶,又名李世权,农技师。著有散文集《故园深深》、诗集《鸟落民间》。
 
 

相关热词搜索:道门 杂志 第五

上一篇:《玄门道语杂志》第五期:该倾诉时就倾诉
下一篇:《玄门道语杂志》第五期:人生是一份欠账单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