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门道语 > 正文

《玄门道语》第十四期:《庄子》全生思想研究
时间:2016-12-14    来源:西安八仙宫弘道部整理     作者:邵明众 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

    道家道教重视全生保真, 《庄子》一书更是注重全生的问题。可以说作为《庄子》一书思想核心的道论、认识论、修养论都和他的全生思想息息相关。《庄子》认为人要做到全生就要做到去除名利、不以物累、物我两忘、合于大道。
一、去除名利

    人“ 无所逃于天地间” , 生于人世间, 则必有名利之累。正如《庄子· 盗跖》中所说:“ 小人殉财, 君子殉名” 。所谓“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 皆为利往” 。人为何不能够全生呢? 《庄子》认为就在于不能够去除名利。
   在《庄子·逍遥游》中记载着尧即将禅让天下于许由的故事。其中说到“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 偃鼠饮河, 不过满腹。” 而人呢,也不过类似这些小动物一样, “ 纵有千年铁门槛, 终须一个土馒头” , 但是人却被自己的欲望所蒙蔽, 并在自觉或不自觉间受到欲望的驱使。所谓欲壑难填, 名利难去, 其结果呢? 就会像狸狌一样, “ 卑身而伏, 以候敖者, 东西跳梁, 不辟高下” , 最终落得个“ 中于机辟,死于网罟” 的下场。
   《庄子· 秋水》指出“ 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庄子·骈拇》中也说: “ 小人则以身殉利, 士则以身殉名, 大夫以身殉家, 圣人则以身殉天下” , 这些人虽然从事的事业不同, 名声也不
尽相同, 但是在不能够保全自己的身心方面却是相同的, 所谓: “ 事业不同, 名声异号, 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若其残生损性”,即使是伯夷和盗跖也没有什么区别, 更无所谓什么君子和小人了。
    在《庄子》一书中看来, 不仅追求名利“ 残生损性” , 即使是追求所谓的抱负也是多余的行为。《庄子· 人间世》中借助孔子适楚的寓言说道:“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世, 仅免刑焉” , 而在圣人也仅仅只能保存其身的环境下, 还要追求所谓的抱负, 只能是“ 祸重乎地, 莫之知避” , 其结果只能是画地为牢, 自伤行足。对于仁义呢? 《庄子》中也认为这不过是有害于本性的标榜而已。“ 且夫属其性乎仁义者, 虽通如曾史, 非吾不能所谓臧也… … 余愧乎道德, 是以上不敢为仁义之操, 而下不敢为淫僻之行也。” 拿自己的本性去从属仁义,即使能做到曹参和史鱼, 那也不是我所说的善。所以不能执着于仁义的虚名来标榜, 以免落得悲惨的下场。《庄子·胠箧》中还举出关龙逢、比干、苌虹、伍子胥的例证, 提出了“ 圣人不死, 大盗不止” 的观点, 可谓是发人深省。
二、不以物累
   名利难去, 要真正地做到去除名利, 就要明白不以物累的道理。《庄子·达生》指出“凡有貌象声色者, 皆物也” , 但是人所欲求的正是这些外物。《庄子· 至乐》说:“天下之所尊者, 富贵寿善也; 所乐者, 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 所下者贫贱夭恶也; 所苦者, 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 《庄子·外物》更是开门见山地提出“ 外物不可必” , 不然就会陷入“ 有甚忧两陷而无所逃, 螴蜳不得成, 心若悬于天地之间,慰昬沈屯,利害相摩,生火甚多”的境地。在“ 祍席之上, 饮食之间” 蝇营狗苟, 迷失自我。其结果呢? “ 众人焚和, 月固不胜火, 于是乎有僓然而道尽” 。世俗的众人不能做到“ 少君之费, 寡君之欲” , 就会焚烧自己的中和之气, 只能陷入心如火烧的境地。《庄子· 达生》更加清楚地指出“ 达生之情者, 不务生之所无以为; 达命之情者,不务知之所无奈何。养形必先之以物, 物有余而形不养者有之矣; 有生必先无离形, 形不离而生亡者有之矣。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悲夫!世之人以为养形足以存生; 而养形果不足以存生, 则世奚足为哉! 虽不足为而不可不为者,其为不免矣” 。为什么物有余却不能达到全生的结局呢? 就是不能正确地对待外物, 心灵不能做到对世俗外物的超然面对。《达生》篇接着指出“ 夫欲免为形者, 莫如弃世。弃世则无累, 无累则正平, 正平则与彼更生, 更生则几矣。”只有面对外物,能够做到“心不忧乐”、 不与物交” , 才能真正的接近于道。

   《庄子· 达生》还举出了“ 夫醉者之坠车,虽疾不死,骨节与人同而犯害与人异”的例子。喝醉酒的人从车上掉下来,反而比那些平常人在类似的情况下受到的伤害要小得多。这是为何呢?原来喝醉的人“其神全也,乘亦不知也,坠亦不知也, 死生惊惧不入乎其胸中, 是故迕物而不慴。”原因就是醉酒者对外物不喜不悲,不忧不惧, 所以反而达到了全生的效果。“ 彼得全于酒而犹若是, 而况得全于天乎? ” 喝醉酒的尚且能如此, 而能够“ 藏于天” 的圣人更是“ 莫之能伤也” 。正如《达生》所说的那样“ 不开人之天, 而开天之天, 开天者德生, 开人者贼生。不厌其天, 不忽于人, 民几乎以其真! ” 守拙抱朴, 自然能够通达全生。
三、物我两忘
   除了去除名利、不以物累, 庄子更进一步指出全生需要物我两忘的境界。《庄子· 达生》说“ 复仇者, 不折镆干;虽有忮心者, 不怨飘瓦, 是以天下平均” 。人受到伤害, 怨恨的是伤害自己的人, 而不会怨恨伤害自己的器物,就是因为这些器物都是无心的存在。《庄子·山木》也说“ 方舟而济于河, 有虚船来触舟, 虽有惼心之人不怒,有一人在其上,则呼张歙之,呼而不闻, 再呼而不闻, 于是三呼邪, 则必以恶声随之” 。同样是被船撞击, 一个是空船,被撞的人不发怒, 一个是有人的船, 就会发怒并恶语相向, 这是为何呢? 《庄子》解释说“ 向也不怒而今也怒, 向也虚而今也实” , 并由此指出“ 人能虚己以游世, 其孰能害之! ”
   《山木》篇还记载了“ 孔子围于陈蔡之间, 七日不火食” 的故事, 里面借助太公任的口说:“ 昔吾闻之大成之人曰: ‘ 自伐者无功, 功成者堕,名成者亏。’孰能去功与名而还与众人!道流而不明居, 得行而不名处; 纯纯常常, 乃比于狂;削迹捐势,不为功名。是故无责于人,人亦无责焉。”人生在世,被功名利禄所束缚,就是孔圣人也难逃“ 殆而已矣” 的结局。只有去除私心, 才能真正做到“ 可以保身, 可以养身, 可以尽年” 。不仅如此, 《庄子》中还提出了具体的修养办法,例如心斋和坐忘。何谓心斋和坐忘呢?“ 敢问心斋? 仲尼曰: 若一志; 无听之以耳,
    而听之以心; 无听之以心, 而听之以气: 听止于耳, 心止于符。气也者, 虚而待物者也, 唯道集虚, 虚者心斋也。” “ 堕肢体, 黜聪明,离形去知, 同于大通, 此谓坐忘” 。简单地说就是要通过这样的修炼来达到“ 齐死生, 同人我”的物我两忘的境地。通过“心斋”“坐忘”,从而“ 为道日损” , “ 忘乎物, 忘乎天, 其名为忘己。忘之人, 是之谓入于天。” 最终虚静空明, 达到全生的最高境界。
四、合于大道

   《庄子》认为全生的最高境界就是“ 合于大道”。《庄子·山木》可谓对处世之道的观察尤为深刻, 对于如何做到全生更是发人深省。其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 枝叶盛茂, 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 曰: ‘ 无所可用。’ 庄子曰: ‘ 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 之后庄子出山到了朋友家中。“ 故人喜, 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 ‘ 其一能鸣, 其一不能鸣, 请奚杀? ’主人曰: ‘ 杀不能鸣。’ ” 一个因为无用而存活, 一个因为无用而死亡, 庄子的弟子于是产生了疑惑? 那么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全生呢?庄子回道: “… … 材与不材之间, 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 以和为量, 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 则胡可得而累邪! 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若夫万物之情, 人伦之传则不然:合则离,成则毁,廉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谋, 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乎哉 ! ”即使是出于无才与有才之间, 在其中左右逢源, 似是而非, 还是不能够幸免于祸端。但是只要能够做到顺应自然, 合于大道, 自然能够进退自如, 不为外物所奴役, “ 其唯道德之乡乎” !
   《庄子· 至乐》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天下有至乐无有哉? 有可以活身者无有哉? 今奚为奚据? 奚避奚处? 奚就奚去? 奚乐奚恶? ” 天下最快乐的事情是什么呢? 怎样才能做到活身全生呢?在经过一番论证后, 其中给出了答案:“ 天下是非果未可定也。虽然, 无为可以定是非。至乐活身, 唯无为几存。请尝试言之: 天无为以之清, 地无为以之宁。故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生。芒乎芴乎, 而无从出乎! 芴乎芒乎, 而无有象乎! 万物职职, 皆从无为殖。故曰: ‘ 天地无为也而无不为也。’ 人也孰能得无为哉! ”天因为无为而保持清, 地因为无为而保持宁,天地因为无为而保持相合,于是生成万物。道之为物, 唯恍唯惚。万物都是从无为的状态繁衍而出的,能够做到无为自然就能够合天地,归大道!
   《庄子》一书也提到不少养生修炼方术,例如《庄子·刻意》中的“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 为寿而已矣; 此道引之士, 养形之人, 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 , 但是相对于这些养生修炼的方法, 《庄子》更侧重于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的超越, 自由境界的不断追求对全生的作用,这些都实在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反思、领悟。

相关热词搜索:全生 庄子

上一篇:《玄门道语》第十四期:王重阳藏头词 《踏莎行·别道友游白鹿观》考释
下一篇:《玄门道语》第十四期:广度真人王处一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