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门道语 > 正文

《玄门道语》第十期:语言岂可如此娱乐
时间:2016-11-25    来源:西安八仙宫弘道部整理     作者:张永生

    “ 键鼠” 在手、纸笔赋闲, 多少人会提笔忘字, 又有多少人会想想写出来的字是否规范? 当电视里小朋友一笔一画地写出“ 癞蛤蟆” ( 据调查七成人不能准确写出这三个字) , 语言学家指出“ 曰” 中间一横与右边一竖并不相连, 不少人心头一震、后背发汗。一场“ 汉字听写大会” , 几许震撼, 几多思考。
    如果说“ 听写大会” 激发了人们对汉字规范的反思, 那么如今充斥网络空间的“后现代成语” 则引发了人们的另一种担忧。像什么“ 十动然拒” ( 十分感动、然后拒绝) 、“ 人艰不拆” ( 人生很艰难、就不要拆穿谎言) , 看得人一头雾水, 雷得人外焦里嫩。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对成语的“ 后现代解读” , 如“ 不约而同” 是指很久没人约、快成同性恋, “ 语重心长” 是指别人话说得很重、自己怀恨很长时间, 看得人常识颠覆、共识断裂。
    文字是文化的载体, 承载着集体记忆, 传递着文化信息, 连接着价值认同, 本该受到起码的尊重。然而, 消费时代、娱乐至上, 连历史都可以解构、经典都能恶搞, 越是神圣的领地越不能放过, “ 后现代成语、解读” 的出现似是必然。如果这只是某些小圈子里的人彰显个性、标榜自我, 或博关注、赚眼球, 或逗闷子、寻开心, 本也不值得大惊小怪; 但有人视之为文化创新, 更有人奉之为精神寄托, 就该另当别论。从“ 解构历史” , 把历史搞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谬种流传, 到“ 恶搞经典”, 把经典搞成了“ 四不像” 、贻笑大方, 我们吃过这样的亏还少么!
恶搞不是创新。开放的文化必然是创新的文化, 随着社会发展、时代进步、交往交流而不断地吐故纳新, 汉字当然不例外, 《现代汉语词典》历经六次修订就是例子。正因为如此, 我们吸收了诸如“ 沙发” 、“ 咖啡” 等见证历史文化交流的外来词汇, 纳入了如“ 吐槽”“卖萌” 等凝结网民智慧的网络用语, 更新增了“ 杞人忧钴” “ 秋雨含泪” 等记录社会大事件的故事成语。由此而言, 创新首先是思想内容的创新, 没有独立的精神新质, 缺乏深层的意蕴内涵,外表越华丽, 内容越空洞。 乍看“后现代成语”,还真像那么一回事, 实际是字与字的生拼硬凑, 缺乏内涵;“ 后现代解读” 似乎有道理, 其实是个人的随意解释, 难成共识。正像所谓“ 后现代喜剧” ,抛弃了“含着眼泪笑” 的深度, 追求的只是“ 没心没肺地笑” 的荒诞, 不仅离创新相去甚远,与“后现代”的本义也是貌合神离。难怪《咬文嚼字》主编郝铭鉴毫不客气地批评:既没创造力, 也无幽默感, 无趣且无聊。以之为创新, 不免误读;以此求认同,更是缘木求鱼。
    娱乐更不是寄托。现代社会,物质丰盛、收入提高,人们的潜在欲望被激发而精神钙质却流失,价值失范、观念错位。于是乎,有人宣称理性已死、感性当道,有人大喊不在娱乐中爆发、就在沉重中死亡;更有人叫嚣“ 在一个以消费为大爷的年代,只想做一个叛逆的、自我的、追求享受、反抗沉重的恶搞者”。只要感性不要理性,只要娱乐不要沉重,原本严肃的东西成了消遣话题, 应受尊重的规范成了解构对象,崇高与渺小没了界线,经典与垃圾等量齐观。结果只能是,在感官快乐中走向消沉,在恶搞大笑中日渐麻木。有人说:娱乐虽不会致人死地,却是“ 无形杀手”、犹如慢性毒药,无声无息地影响人的生活行为和方式。因此,以之为寄托,既不能为认识、分析、处理问题提供利器, 更不能充实精神钙质、找回精神皈依、催动民族生生不息。
    历史长河,大浪淘沙, 无价值的东西最终被淘汰。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坐等这一刻的到来,而要积极捍卫价值、坚守底线,呼唤深刻、拒绝恶搞,更要警惕紫之夺朱、郑声乱雅。多一份执著、坚守, 就不会分心于繁杂琐事、迷失于杂耍娱乐。
 

相关热词搜索:门道 语言 第十

上一篇:《玄门道语》第十期:小故事大道理(八则)
下一篇:《玄门道语》第十期:开在玻璃上的玫瑰花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