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门道语 > 正文

《玄门道语》二十二期:孙思邈《千金方》中的道教慈善思想
时间:2017-02-15    来源:八仙宫弘道部整理     作者:刘洁

    孙思邈是中国古代著名医学家, 自谓“ 幼遭风冷, 屡造医门, 汤药之资, 罄尽家产” 。幼年嗜学如渴, 知识广博, 只是后来身患疾病, 便立志从医。后见国事多端, 孙思邈便隐居太白山修道专研医术。他一方面下功夫钻研医学著作, 一方面亲自采集草药, 研究药物学。在认真研读《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古代医书的同时, 广泛收集民间流传的药方, 热心为人治病, 积累了许多宝贵的临床经验。孙思邈从理论到实践, 再由实践经验中提炼出新的医药学研究成果。
孙思邈尊古而不泥古, 主张“ 化裁创新” , 在承续古代医学精华的同时, 注重汲取医家之秘要, 收纳民间的良方, 他结合自身的行医实践, 著述了我国医学传世之作《 千金方》。
     《千金方》是《备急千金方》和《千金翼方》的统称。“ 人命至重, 有贵千金” ,所以孙思邈以“ 千金” 命其书名。这两部书各3 0卷,合方、论述近8000首, 包括了医经、医方、采药、针灸、养生等内容, 除伤寒杂痛外, 还首创妇婴疮疡专科。这部著作不但内容丰富, 还蕴含着道教慈善的思想, 是我国道教慈善思想的重要传承之一。
— 、道教以医传教中的朴素慈善思想
道教早期采用以医传教、借医弘道开宗创教, 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传统医学思想在道教教理教义方面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传统医学思想也对道教经典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如《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老子想尔注》
《太平经》等。
以《太平经》为例,“上士学道,辅佐帝王,当好生积功乃长久。中士学道, 欲度其家。下士学道,才脱其躯。”把治国平天下与医身长寿视为一体,二者间可以作为修道的相互比照,但都遵循一个原则就是“ 道”。这个“道”存在是医国还是医身的不同。但是也明确指出了传授道经、弘扬道法有济世、利人之功效,体现了道教朴素的慈善思想。
   “天地病之, 故使人亦病之。人无病,即天地无病也;人半病之,即天半病之,人悉大小有病, 即天悉病之矣… … 夫人有病,皆愿速较为善,天地之病,亦愿速较为善矣。” 以治疗天地大病为己任,使得道教早期也高度重视人身之疾病,并形成了想救世先救人的思想,并指导道教徒开展弘道活动。
    东汉张陵的五斗米道、张角的太平道在创始之初都将传教和治病结合起来, 特别是注重对下层贫民医治疾患, 作为吸纳信众弘道传教的重要手段。《三国志• 魏书》中有明确记载:“光和中,东方有张角,汉中有张修。… … 角为太平道,修为五斗米道。太平道者,师持九节杖为符祝,教病人叩头思过,因以符水饮之,得病或日浅而愈者, 则云此人信道, 或其不愈者,则为不信道。修法略与角同,加施静室,使病人处其中思过。又使人为奸令祭酒,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习,号为奸令。为鬼吏,主为病者请祷。请祷之法,书病人姓名,说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使病者家出米五斗以为常, 故号曰五斗米师。”采用以医传道的创教模式,迎合了民众的
实际需求,很快在民间得以发展,“百姓翕然奉事之以为师” 。
    后期形成的一些道派,如金元之际的全真道、 大道教、太一教等也吸取了以医传道的经验。著名学者陈垣先生就曾指出全真道能迅速崛起,归功于异迹惊人、奇行感人、惠泽德人。其中“惠泽德人” 在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告诫弟子修道的言语中就曾明确阐述了修道必须通晓医术,因为医药可以救人性命,若不通则无以助道。其《 重阳立教十五论》 就曾云“药者,乃山川之秀气, 草木之精华。一温一寒,可补可泄; 一厚一薄, 可表可托。肯精学者,活人之性命;若盲毉者,损人之形体。学道之人,不可不通;若不通者,无以助道。不可执着,则有损于阴功,外贪财货,内费修真,不足今生招愆,切忌来生之报,吾门高弟,仔细参详。”以致后世道教名士皆重视对医学的融摄和创获,道教独特的、朴素的慈善思想也在治病救人的医术传承中得以发展。到唐代孙思邈不但在行医过程中秉承这一传统也在其医学著作《千金方》中将其慈善思想进行了阐释。
    二、《千金方》中的道教慈善思想
    孙思邈在医学研究和诊疗过程中坚守与奉行仁慈至善、赤诚济世, 这是他在医学实践方面的行为指导。 孙思邈在其影响深远的医著《千金方》中就提出, 医者“ 人命至重, 有贵千金” , 应当“ 志存救济” 。“ 若有疾厄来求救者, 不得问其贵贱贫富, 长幼妍蚩, 怨亲善友, 华夷愚智, 普同一等, 皆如至亲之想, 亦不得瞻前顾后, 自虑吉凶, 护惜身命” , 对病人要一视同仁, 竭力抢救。可以说道教慈善思想在《千金方》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1、道教慈善重在“ 贵生” 。
    道教认为生命是神圣的, 无论是天地的至灵— — 人类, 还是遍布山川湖泽的禽兽鱼虫,其生命都是大自然的杰作, 都是“ 大道至德” 的显现。《千金方》开篇讲: “凡欲为大医, 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若不尔者,如无目夜游,动致颠殒。次须熟读此方,寻思妙理,留意钻研, 始可与言于医道者矣。又须涉猎群书,何者? 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 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识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 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至于五行休王,七耀天文,并须探赜。若能具而学之, 则于医道无所滞碍, 尽善尽美矣。”
    孙思邈认为医者要成为“大医” 才能解除人体的病痛,才能达到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的程度。这一思想既表达了孙思邈对医者的医术要求,也是道教慈善“贵生” 思想的直接表述。在《道德经》《南华经》《太平经》中都
    很重视“ 重生”,再到被道教奉为万法之宗、群经之首的《度人经》,其开卷就宣扬“ 仙道贵生,无量度人”的宗旨,所有的道书,始终贯穿着“贵生”的传统。生命在世界上是最重要的,死亡才是痛苦的,因而道教追求修道成仙、长生不死。但为人者又难免生老病死, 这种痛苦在道教看来就应该通过修仙来规避。因为医者能够最为直接也最为有效地祛除病痛,所以道教借助以医传道的方法来实现“贵生”。司马承祯的《坐忘论》中说:“人之所贵者,生。” 在天地万物中, 人命最重; 一切善行中“ 寿最为善” 。《千金方》中也同样有这样的思想: “夫二仪之内, 阴阳之中, 唯人最贵。人者,禀受天地中和之气, 法律礼乐,莫不由人.”人所拥有的一切财富都无法与健康相比较,这样“ 贵生” 思想既是道教的重要思想内容, 也是道教慈善思想的重点。
    2、道教慈善的职业操守。
    《抱朴子内篇》云: “ 人欲地仙,当立三百善;欲天仙,当立千二百善。”道教著名人物葛洪云: “ 欲求长生者,必欲积善立功,慈心于物。”《千金方》指出: “ 先发大慈恻隐之 心, 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并进一步阐释说:“自古名贤治病, 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 至于爱命, 人畜一也。损彼益己, 物情同患, 况于人乎? 夫杀生求生, 去生更远, 吾今此方, 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 良由此也。”
     《太上感应篇》云: “所谓善人, 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想尔注》云: “百行当修, 万善当著。”
孙思邈从“ 心” “ 体” “ 法” 三方面对医者提出了行善的要求,可以概括其为: 志存救济勿念得失, 专心诊疗拯救病人,态度严肃切忌浮夸、誉毁他人不得挟术牟财, 博及医源精通医术。从这一点来看,孙思邈不但开创了医者重医德的先河, 也是对道教慈善实践者提出了职业操守,对现代慈善事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千金方》还提到: 如果疾患“ 其有患疮痍下痢, 臭秽不可瞻视, 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 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 是吾之志也。” 可见《千金方》中关于慈善的内容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均带有明显的利他思想。
    3、“ 承负说” 对道教慈善的影响
    早在汉代《太平经》中就出现了“ 承负”说,曰:“力行善反得恶者, 是承负先人之过,流在前后积来害此人也。”这是道教中一个重 要的观念,是道教报应观念的表现。前辈行善,今人得福;今人行恶,后辈受祸,前人的行为对后世人与自然环境、社会产生蝴蝶效应, 当然,其前提是本人首先在有生之年承担自己的善恶报应。能量守恒,能量转换。现在是过去的总结,未来是现在的投射。这就是事物源头与后来的事物要对产生的现象承担负责。
   《千金方》中也多处提到了“ 承负” 说,老君曰∶ “人行阳德,人自报之; 人行阴德, 鬼神报之。人行阳恶,人自报之;人行阴恶,鬼神害之。寻此二途,阴阳报施岂诬也哉。所以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于冥运道中, 自感多福者耳。又不得以彼富贵,处以珍贵之药,令彼难求,自炫功能, 谅非忠恕之道。”
    “承负说” 是在“积善余庆,积恶余殃”的善恶报应论和天人感应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认为,任何人的善恶行为不仅在自身遭报应,而且对后世子孙也产生影响;而人的今世祸福也都是先人行为的结果。如果祖宗有过失,子孙也要承负其报应。至于善恶相承负的范围是:承负前五代, 流及后五代。“承负说”的提出,不仅推动了道教众徒力行善事义举,而且对中国古代慈善事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千金方》对后世道教慈善的影响
   《古今图书集成》中记载,孙思邈之后至元代的道医名家计3 8人之多,其历史上大多数道士均有一定的医学常识,可以为民众诊脉开方者不计其数,可以说《千金方》功不可没。首先,《千金方》对后世道医的医学学术研究提供了资料。《千金方》集初唐以前医经、方书之大成,孙思邈穷毕生之精力从事医学研究。如其所谓“ 吾十有八而志于学”,“青衿之岁,高尚兹典,白首之年,未尝释卷。”林亿等在《校正千金要方》中说他“ 上极文字之初,下讫有隋之世,或经或方,无不采摭”,从《千金要方》卷首的“ 大医习业” 里也可以看出, 他既重医经,又重方书。清代医家徐大椿在论述孙思邈的《千金方》时指出:“ 大抵所重, 专在于药… … 此医道之一大变也。” 他对《千金方》做出了较高的评价: “ 其用药之奇,用意之巧,亦自成一家,有不可磨灭之处。” 从《千金方》对后世金元明清各医家学派的影响来看, 其功在千秋。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 也间接推动了道教慈善的发展, 提高了道教慈善实践的精准程度。
    其次,《千金方》论曰:“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于冥运道中,自感多福者耳。又不得以彼富贵,处以珍贵之药,令彼难求,自炫功能,谅非忠恕之道。”为日后道医施医施药提供了理论基础。民间俗语言“ 十道九医” ,精于黄岐之术的历代道医便有一独特的慈善义举,那就是为疾患施诊给药。近代,由白云观方丈陈明霦道长为首发起成立中央道教会,开设了各门慈善公益的职能组织,其中就有施医施药;田子久道长发起成立北平道教会,其中应章程规定“办理施诊施药,救济贫病劳苦”专门开设了一处诊所。这一道教慈善思想也深深影响着道教居士,如著名道教居士郑观应就深受这一理念的影响,据其自述:“志在先积阴功,后学神仙,曾在名利场四十余年,见义勇为,扶危救急,如筹赈、设善堂、施医药、保婴、救溺、皆殚心竭力相助。”
    最后,《千金方》对劝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道教劝善思想不仅是弘道的重要支撑,更是中华文化几千年传统美德的积淀,劝人以善为本、求善、行善。在善的背后是忠孝仁义,是对自我品德素质的内在升华和提炼,是关注社会、关注自然以求得和谐平等的生存状态,是建立人与人之间互信体系的纽带。道教劝善不但将善刻画在世人的心灵深处,还不遗余力地在世人的生活中进行实践,对人自我品德素质的内在升华和提炼, 关注社会、关注自然以求得和谐平等的生存状态,建立人与人之间互信体系的纽带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千金方》不但将道教慈善中的劝善思想,如《太上感应篇》中“ 不履邪径,不欺暗室,积德累功, 慈心于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怀幼,昆虫草木,犹不可伤,宜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不彰人短,不炫己长。遏恶扬善, 推多取少。受辱不怨, 受宠若惊。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等内容加以继承并发扬,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劝善思想。
    《千金方》中“ 不得问其贵贱贫富, 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的理念,由被动慈善转化为自觉慈善,这可谓是道教慈善的一大转折点。
 
 
 
 
 

相关热词搜索:孙思邈 道教 千金方

上一篇:《玄门道语》二十二期:陕西省道教协会成立30周年 纪念活动隆重举行
下一篇:玄门道语二十二期:素德真人夏志诚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