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门道语 > 正文

《玄门道语杂志》第五期:孙思邈与道教养生
时间:2016-11-17    来源:八仙宫弘道部整理    

    道教重生,追求长生不死始终是道教文化的主题。也由此产生了道教医学、道教内丹、道教养生等体系。为了“长生久视”,道士们不辞辛苦地用服饵、食疗、导引、行 气等各种手段养生,因此道教与养生可说是密切联系息息相关的,无怪有“道在养生”的说法。历史上的高道亦不乏长寿者:抱朴子葛洪、华阳隐居陶弘景、扶摇子陈抟……其中翘楚当属妙应真人孙思邈。
    孙思邈,唐代著名道士、医学家,京兆华原人,曾于终南山隐居并积极从事炼丹活动。晚年隐居华原五台山(今陕西铜川药王山),修身养性、著书立说、治病救人。孙氏著述颇丰,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养生铭》等医学养生著作,在医学史和道教史上都占据着重要地位。历代统治者对其都颇敬重,唐朝皇帝曾延请其入京,宋徽宗更加封其为“妙应真人”。孙思邈在民间更受尊崇,被尊为药王,至今在其故乡仍有纪念药王孙思邈的“二月二”古庙会。
  一、孙思邈年寿浅考
    孙思邈究竟活了多少岁?此问题历来颇有争议,从101岁说到141岁说甚至168岁说都各不乏其支持者。现暂从孙思邈的生卒年来浅考孙思邈的真实年寿。
    孙思邈的卒年无论是史料记载还是学界定义都较为统一。《旧唐书》称孙思邈“永淳元年卒”,《新唐书》亦称“永淳初卒”,卿希泰先生因此在《中国道教思想史纲》中推论孙思邈卒年当为公元682年。然而孙思邈的生年历来争议较大,其中较为普遍的有两种说法:一为公元581年说(隋开皇元年),一为公元541年说(西魏文帝大统七年)。公元581年说似乎因为较符合人类正常寿命的极限而较易为人所接受,该说法的依据是《旧唐书》本传所载的卢照邻《病梨赋序》中有照邻癸酉之岁于长安见思邈,思邈“自云开皇辛酉岁生,年九十三矣”的记载。认为“辛酉”是“辛丑”之误。卿希泰先生在《中国道教思想史纲》中指出这种说法不仅与“辛酉”相出入,且与新、旧《唐书》本传所叙许多事实亦不相符。
    笔者较同意这种说法,毕竟只有孙思邈生于西魏年间,新、旧《唐书》中有关北周洛城总管独孤信见孙思邈并叹其为圣童的说法才会成立。独孤信见思邈的说法在《旧唐书》卷一九一《孙思邈传》中有记载。另在原碑刻于北宋元丰四年,金大定九年重刻的耀州华原县五台山孙真人祠记碑中亦记载:“周洛州总管独孤信,见其少而异之。曰:圣童也。顾大器难为用而”。独孤信,本名如愿(503-557),参其生卒,若孙思邈生于公元581年说成立则必定无法与独孤信扯上关系。反之,孙思邈生于公元541年说成立,则史载的独孤信“见其年少而异之”之事才有可能发生。
    尽管孙思邈生于公元541年的说法又与“年九十三”相抵,然而毕竟符合大多数的记载,至于照邻所记思邈自云“年九十三”或许只是孙氏避讳之辞而已。之后卢照邻“询之乡里,咸云数百岁人。”这种民间说法带有一定理想型,虽然不足采信,但已然说明孙思邈的长寿在当时乡众百姓之中已颇负盛名,人们俨然已经把孙思邈视作活神仙了,这无疑是孙思邈长寿的证据。且孙思邈“话周齐间事,历历如眼见,以此参之,不啻百岁人矣。”这个“不啻百岁人矣”显然是卢照邻多方思考后得出的结论。因此癸酉之岁孙思邈“年九十三”的“自云”显然连同时代执师资之礼以事思邈的卢照邻都是存疑的。
    综合种种史料分析考证可得出以下结论:孙思邈生于公元541年的说法较为合理。也就是说,孙思邈生于公元541年,卒于公元682年,共活了141岁。以其高寿事实和道医身份,孙思邈无疑是道教养生的最有力实践者和验证人。
    二、孙思邈的道教养生思想
    孙思邈既是医学界至今推崇的“大医”、“药王”,亦是道教尊崇的妙应真人,其医学养生思想自然与道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作为道士,孙思邈受道教“神仙之道可致”观点影响致力于炼丹修仙等道教修行,可贵的是孙氏认识到“神仙之道”作为终极目标是难致的,提出了“神仙之道难致,养性之术易崇”的观点,把人们从飘渺的成仙目的拉回实际易行的修性养生。
    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专列了《养性》卷,就是针对养生的。内容包括:养性、道林养性、居处法、按摩法、调气法、服食法、黄帝杂忌法、房中补益八卷,涉及了道教养生的各个具体方面,具有鲜明的道教养生色彩。道教是“重人贵生”的,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序》中写道“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踰于此。故以为名”,可见道教的重人贵生思想正是《备急千金要方》的创作作动机。
    关于养生延寿,孙思邈在其著作中讲:“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老人之道常念善、无念恶,常念生、无念杀,常念信、无念欺”。孙思邈认为养生的要义在于全道德,要做到善、生、信,不要起恶、杀、欺之心,如此便能得福延寿。由此可见,孙思邈的养生思想与道教“贵德”不谋而合。简单来讲,就是以平常心接人待物,常怀善念,勿起恶心。他还说:“养性者,不但饵药飡霞,其在兼于百行。百行周全,虽绝药饵,足以遐年;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这是典型的道教修行理论中的“性命双修”“功行双全”的思想。
    此外,孙思邈主张清静自然、无欲无求、心身兼养,抑情养性。他认为养性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精散为五难”,这无疑是告诫人们欲养身,先养心,心身兼养,少思寡虑,方可达到养生目的。孙思邈在他的的养生理论中特别强调要避免思、念、欲、事、语等“十二多”,认为是“丧生之本”。与之相应,他提倡“十二少”,誉之为“养生之都契”。这是孙真人对养生应当无欲无求、清净无为的具体指导,并最终总结“唯无多无少,几乎道也。”可见道教清净无为的思想对孙思邈养生思想的影响至深。
    以上介绍的孙思邈的道教养生思想仅是沧海一粟,是孙思邈道教养生思想中最根本的内容,孙真人富有道教色彩的的食疗养生、服食辟谷、存神炼气、按摩导引、房中养生等诸多养生内容囿于篇幅本文不再多做介绍。
    总之,道士们在追求长生的过程中完善和发展了养生学理论,道教养生思想也因此极具价值。寿命长达141岁的高道孙思邈以其自身实践证明了这一点,他在自身的养生实践中深受道教“重人贵生”、“功行双全”、“清静自然”,“无欲无求”思想和道教修行方式的影响,并为道教养生这门富有宗教特色的生命科学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内容。这些道教养生思想在当今社会仍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关热词搜索:孙思邈 道教 道门

上一篇:《玄门道语杂志》第五期:一棵树的启迪
下一篇:《玄门道语杂志》第五期:像河水那样学会忘记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