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门道语 > 正文

《玄门道语》第二十五期:建国初期的八仙宫
时间:2018-04-09    来源:八仙宫弘道部整理     作者:潘存娟

      八仙宫建国至文革时期还保留着很大规模, 其具体情况, 笔者主要依据薛至杰老道长遗留的一份物品清单和谢兴仁老道长保存遗留的一张平面图, 做了整理和研究。
      根据陕西省档案馆民宗委档案2 2 8 - 1号, 内存有1 9 5 8 - 1 9 6 2年间陕西省几次道教学习会的登记的1 6 6位道长简历表记录:
薛至杰,1 9 1 3年出生, 河北宣化县人, 初 小 文 化 程 度 。1 9 2 4年 因 病 出家河北 张 家 口 大 王 庙,1 9 3 1年 冠 巾 。1 9 3 2年后住北京白云观、 山 东 崂 山 、 西 安 八 仙宫 、 湘子洞、 三角坡,1 9 3 7年 任 八 仙 宫行 堂 、 楼 观 台 巡林,1 9 3 8年 住 三 角 坡,193 9年住八仙宫,1 95 8年任知客。龙门派。
     谢兴仁,1 9 2 2年出生, 安徽阜阳县人, 初小。1 9 4 3年因脚伤由军队开小差出家陕西兴平县解村大庙, 师从庞法三, 龙门派。后住华山王母宫、西安八仙宫、楼 观 台 、龙 门 洞 等 地 。1 9 5 0年后在咸阳御书宫参加土改, 又在西安会真庵当小贩。1 9 5 2年返回华山王母宫当家。文革后, 薛至杰道长常住八仙宫, 卒年不详。谢兴仁道长先是常住八仙宫, 后迁至华山玉泉院,2 0 1 2年秋羽化于华山。薛至杰老道长曾在1 9 7 9年回忆三十年前( 即1 9 4 9年) 八仙宫基本情况时书写了一份物品清单。这份清单共十二页,反映的情况主要有:
      一、殿堂及其他建筑
      清单中提到的殿堂有: 斗姆殿、八仙殿、邱祖殿、吕祖殿、太白殿、娘娘殿、张仙殿、药王殿、瘟神殿、城隍殿、雷神殿、灵官殿等, 其他建筑主要有钟楼、鼓楼、两道牌楼、照壁、祖堂、库房、账房院、厨房院、马房院、工具房等。清单文字不能充分表明建筑位置与庙院格局, 但总之, “ 整个八仙庵以斗姆殿为主, 左右都有跨院”,总的格局与建筑应该还是1938 年唐旭庵重修后的样貌。
      再根据谢兴仁道长收藏的文革前的八仙宫平面图, 可以看出, 与薛道长记录相比较, 庙内少了财神殿、城隍殿、瘟神殿、娘娘殿、张仙殿等殿堂建筑, 大概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逐渐拆除的, 而西北角的古代建筑应该是任由废弃的一部分。
      平面图与现在相比较, 在灵官殿与八仙殿之间, 还有一座雷神殿。在后院西北角除了古代建筑, 还有八卦厅、刘公祠( 据说是是纪念刘镛的祠堂)、华佗殿, 但东跨院没有药王殿, 说明当时供奉的药王不是孙思邈。八仙宫东西两侧都有出入的门, 西侧还有马门。总的建筑比现在还多一点, 但是空间可能更紧凑一些。厢房5 7间, 人员容纳能力还不错。
      二、各种物品
      清单记录了各殿堂、房间里存放的物品, 非常详细。以斗姆殿为例, 记录如下:斗姆殿有: 长条供桌六个, 木头大神阁五个, 黄缎帐子五个, 长条桌围五个, 铺经布一长块, 中间长方供桌一个带桌裙, 供器一堂, 两边瓷香炉十二个, 地上大苇席一个, 地毯一块, 当中跪墩一个, 两边跪垫八个, 下边有跪凳两个。
另有楠木“ 犀牛望月” 铜圆镜子两个, 大明宣德熏炉一个, 木头方桌两张, 板凳四条, 茶盘两个, 瓷茶壶两个, 平碗八个。 另有上供茶壶一个, 供杯三个。殿外有木匾五块, 一块是“ 斗姆殿” , 一块是“ 宝箓仙传” , 题额是“ 文渊阁大学士荣禄” , 此匾很有价值, 亦有历
史性的。 有对联两副, 其字不详。 栅栏六扇左右, 有石碑两个。
     殿前有名花树两株, 一名玉兰, 一名辛夷, 一个开白花, 一个开粉色花。 殿上有斗经、 斗忏各四部, 皇经八部。 法器一堂全套, 大鼓一个, 手鼓一个。 殿门口有云牌一面。有黄缎子法衣八件, 高功衣一件, 上清冠一顶, 单人跪垫八个, 象牙朝筒一个, 烧供荣穿壶一个。 五间窗子都是玻璃, 墙内立石碑两个。
      原门前有铁鼎炉一个, 六棱室灯四个, 四方斗灯两个, 红纱灯两个。 又有一张关公画像带神龛, 下边两个方桌, 清油海灯一架。 大立柜两个, 里边放着《 道藏辑要》《 斗经》《 皇经》《 水忏》《 汉忏》。 铜磬一口, 皇经板, 功课经板。其他各殿清单也都如此详细。其中, 方丈室有多部道教典籍, 包括《道德经》《文始经》
《南华经》《冲虚经》《素书》《易经》《参同契》《悟真篇》《本草纲目》《谭子化书》《吕祖全书》《三丰全集》《盘山语录》《清和语录》等。这些典籍笔者也见到过原物, 原物为谢兴仁老道长所保存, 多数书籍的封皮上写有“ 六骰堂公用” 字样。因谢道长上世纪八十年代迁单至华山玉泉院并羽化于此, 现在这些典籍部分保存于华山玉泉院。
      仅从字面判断, 清单中包括一些有文物价值的物品, 如: 西客堂悬挂的中堂即是慈禧御笔的富贵牡丹, 监院室悬挂的“ 玉清至道” 匾额以及珍藏的圣旨, 账房里悬挂存放有工笔画神轴, 八仙殿前的铜香炉为明宣德年间铸造, 灵官殿殿前六块石碑以及“ 长安酒肆” 半截残碑, 其他如古琴、山水画、乌木桌椅、核桃木家具等为数不少。
      薛道长写道: “ 写此原有之物是三十年前吾所知之, 后来变更, 损失毁坏, 我不知其详也。至于地亩房屋更不明白。”
      三、园林样貌
      薛至杰道长的清单中还涉及到对八仙宫内树木园林的记录。“ 殿与殿之间, 距离相当宽畅, 种有松柏和花草, 两边尽是厢房, 是各职事办事之处。” 其中, 都管寮前有大柏树两株, 石竹两墩; 独立的账房院内有腊梅一株、榆叶梅一株、爬山虎满墙; 八仙殿前有大槐树两株、龙爪槐两株; 灵官殿前有大槐树两株; 西花园有黑色和绿色两株珍稀牡丹, 每年花开时形成牡丹盛会; 后院有大片树林和茶园。这些记录虽然并不完全, 但足以展示当时八仙宫内的绿化环境。
      谢道长的平面图后院标记有5 0亩地, 与薛道长记录的3 0亩相比多出的部分应该就是原有建筑废弃后空出来的。到了薛道长做回忆记录的1 9 7 9年, 后院已经是“ 局面如旧, 但内容变更异样” 。
      四、丛林制度与规矩
     ( 八仙殿) 右边是十方堂, 道友初来必须在此住几天, 然后安排任务。 堂主管理, 最守规矩的地方。 每日在配殿受斋, 观察举动。( 八仙殿) 东边, 寮房三间, 巡照一人纠察, 巡寮八人。 此房主管本庵内务, 一切调动人耕种地、交接手续, 置买一切, 执行清规戒律, 查道众的行为和文化程度,戒尺一个, 以禁道众犯错, 上写着“ 威以戒其过, 尺以量其罪“。两边是迎宾房… … 方桌一个带抽屉,里边放着挂号簿, 全庵所有人员名字、 年龄、 某年某月某日来此, 记载三代是谁, 在哪里出家。 每逢新来的道众, 这是第一道关口。 首先看行动, 其次背诵功课经, 然后盘问来因。
      其中涉及到堂主、巡照、巡寮、迎宾等执事及其职责, 还有挂单的规定、常住的规矩等,说明建国初八仙宫的丛林制度依然井然有序。根据陕西省档案馆民宗委档案2 2 8 - 2 - 3 0显示,1 9 5 7年国务院宗教事务局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宗教事务处关于调查统计各地僧道庙观及佛道教团体时, 长安县的汇报中填写道, 长安县有道教宫观1 5处, 还有一处西安八仙宫的下院, 也叫八仙庵, 属全真派。说明八仙宫的丛林制度至少延续到“ 教改” 之前。
      另外, 根据陕西省档案馆民宗委档案228- 1号, 除了建国前住过八仙宫的1 9人, 在建国至文革期间, 还有3 7名曾住过八仙宫或其下院会真庵、长春堂等。他们是汪宗正、袁宗罡、赵崇岱、周兴真、王明琦、乔清心、刘信山、刘至德、孙崇林、王宗仁、薛至杰、王理仙、孙高苑、张高踪、曾教风、田恒意、何宗海、段至真、吴嘉中、方高瑞、李宗林、华至谕、许信云、吴宗乾、余信禄、姚理一、张兴贤、董诚真、孙明瑞、厚礼全、吕信善、张兴滨、辛崇朴、何至诚、刘明道、张宗玉等, 其中龙门派2 3人, 华山派3人, 遇山派1人, 派系不详的9人。其中, 乔清心道长在1 9 4 9年至1 9 6 6年一直担任监院。王理仙、曾教风在改革开放后分别任过监院及庙管会领导小组组长和副组长。薛道长的清单内还透露出明显的农耕自养的道众生活常态。

      东跨院有厨房院、 马房院、 大东门, 此院有碾磨, 胶轮大车二辆, 骡子十个, 大牛二头, 东头屋里存放小型农具几百件, 有业务一人, 是有农业常识的道友选为业务, 大家听他指挥耕种收割, 庵内农用家具齐全。工具房十间, 放大型农具, 收割机… … 。在土地改革运动中, 人民政府按照实有道士人数, 留给八仙宫126亩地, 进行耕作自养。
      1 9 5 5年, 我国开始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秋天, 八仙宫也组建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次年改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乔监院兼任主任。1957年, 八仙宫粮食产量达到28600公斤, 人均260余公斤, 除道士口粮外, 还完成了向国家缴纳公粮和出售余粮的任务。当年, 八仙宫农业社被评为西安市农业生产红旗单位。
      1 9 5 8年因部分道士去世、 迁走和还俗, 八仙宫道士人数下降。八仙宫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改为兴庆宫人民公社下属的一个生产大队。当年粮食继续稳产, 经济收入总额达到2 6 0 0 0 余元, 其中农业收入1 8 0 1 5元、房租4 2 0 0元、香火4 0 0 0元, 人均4 0 0余元, 基本上达到自养水平。到1 9 6 2年, 道士人数降至5 0人, 各项收入总额近2 2 0 0 0元, 各项支出之外, 年余8 0 0 0 余元。道士生活费收入每月平均最低7元、最高2 1元。
      根据清单, 八仙宫当时还聘有裁缝, 用一台缝纫机, 负责日常缝补。这也是宫观自养的一种体现。同时, 薛道长记录八仙殿左边是斋堂, 白天这里作为用餐的地方, 而晚上就是讲堂了。而东客堂即图书馆, 里面有新时代书籍如科学、医书、化学方面的书籍以及画报月刊, 还有世界地图、全国地图, 并陈列主席像及其他首长像, 连马列书籍、毛主席著作等都应有尽有, 并且外面群众可以来阅读。再加上清单中提到的七弦琴、围棋、鼓乐、书法字帖、各种经籍, 可以看出当时道众的生活不仅充满时代气息, 而且注重学习, 注重文化修养。
      总之, 在“ 文革” 前, 八仙宫道众就这样一面从事正常宗教活动, 一面进行生产劳动自养。“ 八仙宫道众那种终生只讲奉献, 不图享受, 轻物质, 重精神, 自食其力的俭补恬淡生活, 全部继承的是全真风貌。”

相关热词搜索:八仙 初期

上一篇:《玄门道语》第二十五期:王卡先生和他的《道教三百题》
下一篇:《玄门道语》第二十六期:大智知止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