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门道语 > 正文

《玄门道语》第二十六期:略论“道”之“大”与“小”
时间:2018-04-09    来源:八仙宫弘道部整理     作者:王西平

      《老子》多次叙说、描状“道”的形貌、性能、作用是“大”。第十八章说:“大道废,有仁义。”第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第三十四章说:“大道汎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于大矣。”第三十五章说:“执大象,天下往”;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大象”,是老子对“道”的形象化描述。
第四十一章说:“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老子说“道”无形无象,不可捉摸,“随之不见其后,迎之不见其首”(第十四章);它是宇宙的本体、本源,总根据、总根源;它之“大”是形而上的,和人的意识、心性、精神紧紧联系在一起。这些都是人的肉眼看不见的东西,是一种“无”的状态。修道追求的就是虚静空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是“道”之用。
      然而,“道”的另一方面的特性“小”,却是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因而历世以来研究者也罕有论及。实际“道”的实质是“小”。《老子》第三十二章说:“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不敢臣。”“常”,具有道的属性和特征,它显示着道运行、演化的过程和规律,和道共存,却有区别,不能等同。而此处的“常”,非“道”之“常”,是常常、经常之义。“朴”,《说文》释为“木素”。有人说“朴”是未分割的圆木,没有《说文》诠释得到位。“木素”,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木之“质”,是构成木的元素。
     老子说“小”,其实就是微粒、元素,“其小无内”的一种存在。无所不包的“道”是大,但它却常常是以人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朴——小的状态存在着。从河上、王弼本开始的习惯断法是“道常无名,朴虽小”。这样断,表现不出“道常无名”与“朴虽小”二者之间的事理与逻辑关系。很明显,“朴虽小,天下不敢臣”,义理已十分清楚,“道常无名”完全是多余。但此章最后一句“譬道之在天下”,在贯穿这一章文义,显然突出的是“道”,第一句不能没有。
     然而“道”的特征是“大”,由大如何过渡到“朴”之小?从历来的断句中,得不到答案。实则,老子是说“道”常常是“无”的状态;这种“无”的状态叫做“朴”(名“朴”);“朴”虽小,天下不敢以它为臣仆(或“不敢当作臣仆”)。这充分说明以“小”的形态存在着的“朴”,其作用大矣哉!人们不可轻视,不能轻视。
      《老子》第五十二章说:“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习常。”如何理解这里的“小”?老子书中用“小”字十处,五处为“小国”(第六十一章四处,八十章一处),一处为“小鲜”(第六十章),一处为“大小”(第八十章),都没有特殊的内涵。第三十二章“道常无,名朴,虽小”,及本章的“见小曰明”的“小”,不是一般“大小”的小,具有独特的深刻意义。
     《管子·心术上》:“道在天地之间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关尹子·八筹》里也有“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论说。佛家又有“芥粒之中有三千大千世界”之说。“三千大千世界”我们不作详细解释,是言宇宙之广阔无边。根据天文学家的观测研究,确认银河系中,像太阳这样的恒星有一千亿颗之多,而银河系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类似于银河系的星系。真是天大无边,其大无外呀!天文学家用最现代化的望远镜,望出去100亿光年那样远,也还没有看到边。(光年是个什么概念?一光年是946080000万公里。)
     再说“小”,一切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是物质的极小微粒,分子,人的肉眼已经看不到了。分子再分割就是原子。现代科学发现原子有109种。原子是由中间一个原子核和外面围绕它旋转的电子组成。如果把原子放大到十层楼那么大,原子核只有黄豆那么大,围绕原子核旋转的一个或几个、十几个电子仅有微粒那么大,原子内部,空空如也。原子核里有质子、中子等粒子。再分割是所谓的基本粒子。现在已发现有900多种基本粒子……再分割下去的那些粒子,“寿命”通常只存在万分之一秒,甚至百万分之一秒,刚看见,它就消失了。佛家讲“万物本空,空而妙有”,已得到现代科学的验证。道家讲的“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与佛家不谋而合。
      粒子究竟有多么小?用电脑的信息储存就可以说明白。电脑的硬盘能储存大量信息,如一块象水果糖一样大的芯片,就可以把大英图书馆的藏书的内容都全部装下。但这是不是科学发展到了极致了呢?不是!以后还可以生产出更小的芯片,而且可以装下更多的信息,甚至在一个原子的体积大小的芯片中装下一个大英图书馆的所有藏书的内容。
     大英图书馆有多少藏书呢?有三千万册藏书。这三千万册图书该有多大的体积?可想而知。这么大的信息量用水果糖甚至更小的芯片就能储存下,那构成信息的微粒不知要小到什么程度?简直无法想象!这“其小无内”的概括,何其精到准确?“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微粒中有三千大千世界”,古人是如何察知的?那时可是没有任何的科学仪器呀?
      然而,《老子》第二十一章却能为我们解疑释惑。“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老子所说的精,冯友兰先生根据诸多古文献资料证明是“极细微的气”,这和笔者在拙著《老子辨正》第四章解释“和其光,同其尘”的“尘”时说的,“尘”是“比喻构成物质的肉眼看不见的更细微粒,就是现代已经发现的质子、电子、轻子、光子、中微子、夸克之类”,不谋而合。
      “尘”指的是什么呢?尘者尘土,就是空气中降落的细小微粒。汽车驶过,扬起尘土,我们用肉眼看得见。其实每日每时空气中都在降尘,只因微粒极其细小,一般人的眼睛看不见。老子所说的“尘”,是以能看见的“尘”,比喻构成物质的看不见的更细微粒,就是我们现代已经发现的基本粒子。老子当时虽然不知道电子、光子这些名词,但“更细微粒”他肯定是发现了。“和其光,同其尘”,内涵极其丰富,概括极其精准。
      “信”类似于今天所说的“信息”。《庄子·大宗师》曰:“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郭庆藩疏曰:“明鉴洞照,有情也;趋机若响,有信也。”朱谦之解《庄子》的“有情有信”说:“‘情’亦当为‘精’,‘有情有信’即此云‘其中有精,其中有信’。”
      我们综合以上诸家诠解,“其信在中”也好,“信验”、“趋机若响”也好,都包含有“信息”传递的意思。“道”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体,也就是说“道”的实质是物质性的,属于形而下;另一方面,又包含着意识形态,这是形而上。然而,人的意识、精神,皆由人的心脑思维活动所产生、形成。心脑思维活动,实则是心脑细胞、神经组织的粒子活动,这实际就是一种物质性活动。思维活动的结果,形之于语言、文字,显现于书籍、荧屏等载体,也是一种物质性的转化与传递。这其间,意识、精神始终和物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近年,给机器人输入既定程序,具有了人的思维能力,可以和高明的棋手对弈,这无可辩驳地说明了意识的物质属性。
      历来的研究者,大都是沿着《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的思路、定位,仅仅认为“道”是精神性的。没有看到老子的哲学论断是以坚实的科学认知为基础的。道,作为宇宙、万物生成的总根源、总根据,基本方面在于它的物质属性,而不是在于它的精神属性。老子所说的“道”,其所以被古今中外的名流大家所认可,就在于它的高度概括性、玄妙性、真实性、科学性。
      中科院院士、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朱清时近期在“恒南书院”的一次学术报告中说:“科学家们现在已经开始认识到了,意识是种量子力学现象。”“大脑中有海量的电子,它们处于复杂的纠缠状态。意识就是大脑中这些处于纠缠状态的电子在周期性的坍缩中间产生出来的。这些电子不断坍缩又不断被大脑以某种方式使之重新处于纠缠态。这就是现在量子意识的一种基本观念。这个假说在解释大脑的功能方面已经开始有一些地位了,形成了量子意识现象的基础。”朱院士称之为“量子意识”。而“量子纠缠”、“电子的波函数的坍塌”,已经在科学实验中得到证实。
      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彭罗斯(Roger Penrose)和美国一位教授哈梅罗夫(Stuart Hameroff)认为:“在人的大脑神经元里有一种细胞骨架蛋白,是由一些微管组成的,这些微管有很多聚合单元等等,微管控制细胞生长和神经细胞传输,每个微管里都含有很多电子,这些电子之间距离很近,所以都可以处于量子纠缠的状态。在坍缩的时候,也就是进行观测的时候,起心动念开始观测的时候,在大脑神经里,就相当于海量的纠缠态的电子坍缩一次,一旦坍缩,就产生了念头。”“念头”,就是意识。意识是电子活动所产生,电子是构成物质的元素,意识当然也就是物质性的东西了。
      当然,这仅是说意识属于物质性活动的一面,而老子所说的“道”的意识、精神性内涵,以及修炼者的空、无境界中的奥妙,那还是难以尽言的。这也许是当代和未来科学难以探索穷尽的课题。
      “道”的物质属性以及科学性,是可以论说的,“道”与科学,二者可以互参互证,但“道”终归不等同于科学,一个靠科学仪器检测,一个靠心灵感悟,是两股道上跑的车,有本质的不同。“道”包含科学,包容科学。“道”的内涵和境界,有一部分,或者说“道”的物质属性的这一面,可以用科学仪器检测,得以实证。然而,玄奥性这一面,科学是无能为力的。
      人的意识、精神,虽是人的心脑细胞组织系统活动的产物,具有物质属性,但人的意识、精神,却具有科学仪器难以完全检测得到的超强功能,有待于人类通过修炼去开发。这种超强功能,古代一些高僧、高道曾经具有,并不完全是神话。如鸠摩罗什的“吞针”,吕洞宾的随处显形,等等。这些,科学都是无法检测验证的。
      老子说“见小曰明”。修炼要修到“见小”的境地,才能明观一切,明达一切。“明”,就是第十章“明白四达”的“明”,第十六章“知常曰明”的明,知天、知地、知人、知宇宙。宇宙间有形之“物”,无形之“道”,都是由极小粒子构成的。没有极小粒子,也就没有极大之“道”。因此,“道”的根本特质是“小”不是“大”。其“大”,是由“小”粒子构成的天大、地大、自然界大、宇宙大,它的德性大、作用大。“道”之小,是形而下的一面,是“道”之质、“道”之体。“道”既是形而下的小,又说形而上的大,二者的统一即是“道”。

相关热词搜索:门道 第二十六

上一篇:《玄门道语》第二十六期:《上清大洞真经》、《大洞玉经》
下一篇:《玄门道语》第二十六期:崇德真人宋道安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