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门道语 > 正文

《玄门道语》第二十七期:白云深处传道业 ——佳县白云山张明贵老道长访谈录
时间:2018-04-09    来源:八仙宫弘道部整理     作者:潘存娟

      题记:2013年3月6日到3月10日,笔者因为课题研究的需要,前往陕北榆林市佳县白云山道观调研,主要对张明贵老道长进行了专访。整整六天的交谈,让笔者后来花了很长时间整理出十多万字的录音资料。张老道长不仅阅历丰富、德高望重,而且智慧高超、多才多艺,他的出家、修道、弘教等人生选择,都有着特定的社会历史、人文地理等背景,本报告是对张道长访谈记录的整理和分析,亦涉及白云山道观的一些历史情况。
 
      一、奇病相逼入玄门:风俗与出家
      张明贵道长,陕西榆林佳县人,1931年农历3月17日出生。1989年在北京白云观受三坛大戒,被赐戒号:希仙子。张明贵道长本名张增庆,世居陕西榆林佳县县城,祖上在清代出过两位举人,外祖父也是清代举人。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书香门第的男孩子,为什么走上了出家修行的道路呢?
      但凡皈依宗教的人,多少有一些神秘特异的体验或经历。张道长也不例外。张道长5岁的时候,生了一场大病,一度停止呼吸。当时他的父亲在神木教书,母亲一人无计可施,只好给他穿上新衣准备后事。但是她忽然想起当地有个风俗,为了保证小孩健康平安地成长,人们一般会许愿让孩子作为白云山道观的道士,得到神灵的护佑,到12岁时再用财物赎回家。(当然,被许为道士的孩子并不住在庙里,只是将名字写下来供在神像前。)母亲发愿以后,张道长果然奇迹般地醒了过来。此后,张道长一直安然无恙。
      陕北地处塞北大漠边沿,自古人烟稀少,人们重视人口数量的增加,尤其将男孩子视为家中重要的劳动力,并不易接受完全的出家生活。张道长的母亲出于无奈许了愿,但是一直不敢告诉他的父亲。张道长10岁时,父亲回到佳县教书,母亲借故请父亲为张道长批八字,当时得到两句断语是“若问行藏归何地,竹影深处小禅斋”,父亲分析说:“这孩子绝顶聪明,将来的社会地位,最低也可以当个省级干部,但却是个出家的命。”听闻此言,母亲松了一口气,即向父亲说出了真相。父亲非但没有生气,反而宽慰母亲说:“道士并没什么不好。自古道士,是指有道之士。现在人们轻视道士,是因为道士无道,胡作非为不合格。孩子如果能成器,做个道士也无妨。”
      但母亲毕竟心疼孩子,又期望他长大出人头地,所以在他11岁时就开始积攒财物,打算在他满12岁时将他赎回。没想到,当年5月,张道长忽发痢疾,久治不愈,迁延三四个月,竟至尿血,虚弱到不能站立。母亲这才打消了赎他回家的念头,下定决心送他正式出家。为了张道长健康成长,母亲请求白云山道观善良敦厚的白永厚道长收他为徒,但是白道长以自己年事已高不便教导小孩为由,把自己的徒弟张圆桐介绍给张道长做师父,并给他赐道名张明贵。张师父品行端正,为人和善,对这个体质柔弱的小徒弟爱护有加,经常都是背着他出外做法事。而聪颖伶俐的张道长也是师父得力的小助手,深得师父嘉许。
       二、勤学苦修演道韵:家教与道教
       张道长因为出生在世代书香的家庭中,母亲虽为女性也曾读书识字,所以从张道长三岁开始就以《朱柏庐治家格言》为他开训童蒙。他天资聪颖,四五岁时即能安坐阅读,不像其他孩童贪玩。至八岁入学前他已经学完《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甚至能阅读《聊斋志异》《水浒传》等大部头名著。父亲返回佳县以后,又亲自给他教授《国文》《国音》《算术》等课程,并且带他诵读研习《论语》《幼学琼林》《古文观止》《诗韵全璧》等,直到1943年父亲去世。这些国学基础都为他后来深入道教文化奠定了基础。
       而张道长因为父亲的断语,同时经历过病痛的折磨,从拜师开始就下决心做个有道之士。他说:“当时我想,既然入了道,就要做个像样的道士,高层次的道士。道教最高境界是了道成仙,我当时也那么想的。”他还说:“我本身有个优势条件,认识我的人,对我的评价是:一个是理解力,一个是记忆力,都特别好。什么生疏的知识,一着力就能学会,学过的知识几十年过去了也不会忘记。”这样的决心和天资,大概正是张道长后来有所成就的决定性因素。而道观里所能提供的宗教性教育也为他的成长起到了助推作用。
      白云山道观的经济来源主要是每年的庙会收入、农耕收入以及为当地的人们提供宗教服务的收入,宗教服务的主要方式是“打醮”,也就是道士设坛祭祷的仪式。一般分为两种道场,其一是为丧事所做的法事,其二是为谢神祈福所做的吉祥道场。佳县解放前有125个村,每个村春季求风调雨顺,冬季酬谢神恩,再加上大大小小的丧葬,白云山道士的宗教事务相当繁忙,因此分为两个经师班(民间称音乐队),巡回轮流打醮。张道长与师父所在的经师班也是经常出外做法事,所以并不经常住在庙里。白云山道观的斋醮仪式,一方面是对全真斋醮科仪的继承,一方面又融合了当地民俗特色,所以,其内容既包括诵经、拜忏、礼斗、上表等仪式,又包括放赦、转九曲、摆灯等民俗活动。在跟随师父进行丰富并且繁忙的斋醮活动的过程中,张道长不仅身体逐渐好起来,而且学会了大部分经韵曲调。
      师爷白永厚及其父亲相继去世,也就是1943年以后,师父让张道长与其师兄吕明金常住庙里,开始系统地学习打醮所涉及的道教音乐、舞蹈、焰火、剪纸等具体技能。张道长人小志大,曾经给自己制定了严格的作息表:早晨太阳还未出来就洗漱干净,开始诵经;诵经后上织布机织两张布;早饭后用毛笔小楷抄经书;然后又织两张布;午饭后在藏经阁的方砖地面上写大字;再织两张布后上殿诵经;晚饭后练道教音乐(主要是吹笙)、舞蹈。这样坚持了两三年,张道长就基本掌握了白云山道观的经典和经韵曲牌。
他自豪地说:“这儿的道教音乐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是传承人!”的确,白云山道乐被誉为白云神乐、圣境仙韵,它是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开始逐渐形成的。当时,全真派第六代弟子王真寿将北京白云观道教音乐带到白云山,组建最初的以笙管为主的乐队。清初全真道士苗太稔又将江南正一经韵和笙管乐曲引入白云山道乐,再加上陕西本地秦腔和佛教音乐的影响,白云山道教音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现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围。
      在上世纪80年代整理白云山道教音乐工作中,他与康至恭道长一起演唱了几十首经韵曲调。在近两年补充整理白云山道教音乐工作中,他又唱了不少遗漏的经韵曲调及申派、马派演奏的不同风格的笙管曲牌,特别是详细介绍了白云山道教音乐在白云山道教科仪、庙会活动、民间祭祀活动和民俗丧事中的运用情况,为整理、保存这一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做出了重大贡献。
      工尺谱是中国民间传统记谱法之一,因为使用“工、尺”等字记谱而得名,在民间的歌曲、曲艺、戏曲、器乐中应用很广泛。近代常见的工尺谱,一般用“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等字样作为表示音高的基本符号,可相当于sol、la、si、do、re、mi、fa、sol、la、si。同音名高八度,则可将谱字末笔向上挑,或加偏旁“亻”,如“上”字的高八度写作“仩”。显然,工尺谱比较难记,张道长在整理道乐时,凭借惊人的记忆力,一边学习了现代简谱,一边在1989年配合当时白云山管理局副局长申飞雪,创造性地改造了记谱方式。张道长在白云山道教经韵的整理、传承和保护中,确实功不可没。
      丰富的道教文化知识使张道长后来成为道教界的出众人才,1985年被选为陕西省道教协会副会长,l989年他在北京白云观受三坛大戒。1996年张道长应邀带队前往英国访问交流,期间,他对记者的一系列提问对答如流,巧妙机智,被誉为“东方神仙”。访问结束之际,英国道教协会请张明贵题词留念,他当即作诗一首:“英才济济萃如林,国运昌盛民自宁。道在圣传修在己,教人行善受人尊。协调铅汞金丹就,会遇仙侣指迷津。万卷经书常讽诵,年消九厄贺升平。”此诗为藏头体,每句第一字连读为“英国道教协会万年”,大家都被他的才思和胸怀所折服。
      说到作诗,张道长的文字创作非常丰富。这些与道教修行生活包括生产劳动、研读经典和演唱道乐有关的诗词、唱词等,已经结为《一鳞半爪》《山野流萤》两本诗集出版了,诗集的名称体现着张道长的自谦之意。这里分享两首:《织布有感》黎明健步到机房,自食其力意舒畅。一条飞梭东西越,万缕棉丝上下张。双目注视防线断,两臂轻舒运作忙。每日二匹须织就,矢志不移为自强。这首诗选自《一鳞半爪》,写于1949年,张道长19岁,诗词展现了他朝气蓬勃的情态和自强独立的性格。
     《白云乐师》:同同的管子学恩的笙,珠联璧合怪好听。道教音乐都精通,还唱民歌和道情。白永厚、曹明星,吹打写念样样精。一字重写百张纸,位置笔划像复写成。这首唱词里包含张道长所在的经师班里著名的乐师,也表现了乐师们过硬的吹打写念的功夫。(同同,指的是马至发。学恩,即张圆桐。)张道长的文字作品,其内容丰富多彩,其风格生趣盎然,其精神乐观豁达,颇值得咀嚼品味。
      三、临乱不乱驱邪道:护教与兴教
      张道长不仅博学多才,而且颇有胆识。他对我回顾了与混元教巧妙斗争的往事。
白云山道观每年农历三月三、四月八、九月九举行传统庙会,其中尤以四月八最为兴盛。白云山道观的道士平时的活动都属于“上门服务”,但到了庙会时期,香客都来朝山,人员众多,而道士人少,许多服务就跟不上了。因此,道观委托一些居士帮忙,包括代收供钱。这些居士群体逐渐形成以村为单位的“会”。最初,每到庙会结束,道观举行“赢钱两”仪式,也就是各会把收取的供钱交回给道观。这个仪式包括:在神像前立誓,保证没有贪污;当着各会的面,汇报收支情况;最后,交接账目欠款。也就是说,庙会收入都是归道观的。
      随着庙会规模逐年扩大,这些“会”也逐渐扩展,并形成固定组织。至建国前夕,白云山以县为单位形成了五大会,头会、二会、六会、榆林会和善会,各会下面还设有支会。各会每年三月三真武神诞那天议事,九月九真武成道那天做总结。后来为了方便,各会在道观留一个负责人,帮助日常管理。其中善会由两个民间宗教组织组成,即瑶池道和混元教。
      混元教形成于民国初年,在白云山出现时,刚开始是一个慈善组织,宣扬不吃荤、不杀生,庙会时为朝山的香客施舍茶水。后来觊觎白云山道观的庙产和香火,有一年在四月八庙会期间组织百余名成员上山追打驱逐道士,后来在当地政府出面下暂时收敛,但一直发展成员,干扰道教活动。混元教有一套严密的组织形式,最高领导称为“当家的”,下设8个分会,都称为“一支幡杆”,每个分会下设4个“护法”,分管教务、财务、组织、宣传。并且不定期举办普会。到l957年,其势力范围西至甘肃华池,北至包头,南至延安,教徒多达20余万。他们在白云山立强占藏经阁,并打着佛教的旗号进行宗教活动,掌握了大部分香客和大部分布施。
      当时白山道观的当家人是屈元恩、高至田,他们对混元教的做法非常不满,但是又不敢提出异议,担心再次出现冲突。这时的张明贵道长正值血气方刚的年龄,他认真学习了国家当时的宗教政策,认定混元教不是真正的宗教组织,决定与之周旋,为道教在白云山的发展扫除障碍。
      面对宗教改革的大局面,混元教自知不能保全,希望借助正规的宗教取得合法性。他们一方面拉拢一些道长,包括张道长,给他允诺“最高待遇”;一方面准备派人去北京,骗取中国佛教协会的支持。张明贵道长在白云山以能说会写、善于沟通见长,混元教把他作为代表之一,请他一起去北京。张道长想到,他们可以去佛教协会,我们道教也可以寻求道教协会的支持,于是将计就计,答应与他们同去。
      1957年7月,出发前一天,机智的张道长来到藏经阁,取下了明万历四十六年神宗朱翊钧给白云山住持及道众的圣旨。混元教指使几位会长阻拦。张道长说:“圣旨是给道教的,你们没权力阻拦!”会长们说不过张道长,也就不再阻挡。第二天,张道长揣着圣旨,跟随混元教的两名代表一起前往北京。到北京后,混元教的代表多方活动,但中国佛教协会明确告诉他们:“你们这种组织,按照政策有被取缔的危险,你们应该尽早与他们脱离。”
      两名代表不甘心,又怂恿张道长替他们继续活动,被张道长拒绝。混元教的代表威胁张道长不给报销回去的路费,张道长也未予理会。第二天,张道长借口出去游玩,找到中国道教协会反映情况,拿着圣旨先后见到了副会长陈撄宁、秘书长黎遇航、会长岳祟岱。张道长对岳会长说:“白云山有少数道教徒不好,但道教是正道;混元教也有好人,但他们的组织是非法的。”岳会长非常赞赏张道长为维护道教权益与混元教斗争的精神,肯定了他的做法,鼓励他说:“你说得对,邪不压正。只要你们奉公守法、爱国爱教、行端表正,任何困难都能战胜。”岳会长把道协章程及有关资料送给了张道长,表示支持他与非法组织坚决斗争。
      混元教的两名代表在北京没有达到目的,也不敢再回白云山,各自散去。张道长此时回去,身上只有几块钱,他想起道友曹明全的儿子曹至恺在大同工作,就先买票到大同,向曹至恺借了钱,才辗转回到了白云山。他把中国道协和中国佛协的说法告诉了五大会会长,会长们认清了形势,与混元教脱离了关系。1959年,混元教、瑶池道两个非法组织被正式取缔。
      四、深入信众成神仙:修行与服务
      跟张老道长走在庙内、村内,只要有人见到都会向他打招呼,亲切地称他“张神仙”,而他似乎也非常了解每个人的情况,不是问家中老人如何,就是问孩子回家没有,谁的病好了没有,谁的婚事办了没有,等等……同样,庙里各位道长的门前,都不是那么清净,总有人在和他们聊天。通过几天的观察,这些来客不仅包括村里的居民,更多的是远道而来的香客,即便不在庙会时期。我想,这种亲民的风气,应该是白云山香火旺盛的重要原因。这从张道长的言谈中也得到了印证。
      张道长反对道教界一些故弄玄虚、脱离群众的做法,他认为只有真正地为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才会得到尊重和支持,道教才能顺利的发展。他说:“为啥有的庙经济来源这么少呢?和信徒没有这个共同的语言,信徒无求于他们嘛,有了共同语言,人家来了问啥、求啥,你给人家怎么想办法给神跟前祷告,让人家回去顺利了以后,人家一定支援你这个庙嘛。你看你来了我们这个庙为啥香火旺呢?和信徒亲如一家,这是鱼水关系,人家愿意为你庙上服务,愿意给你庙上捐献。”
      张道长说,宗教改革时,他曾经调查过瑶池道信徒的情况,得到很大启发。他说,虽然瑶池道被取缔,但他们当时为啥也有很多信徒,因为他们中间也有好人,而且服务意识很强。他说:“瑶池道,整个靖边、定边、安塞、吴起这四个县的信徒来了,哪里也不去,都到这个瑶池道这儿,我就对这个问题采访,为什么?去的人家给我介绍哩,使我得到大的启发。我说为甚你们这儿的人去了以后非要找瑶池道不行?人家说人家的人好,我们去庙上了,人家是我们求什么,人家做什么;人家细致地在庙上给我们指导,细致地给我们解签,我们想不到的问题,人家一早就给我们想到了,这是一个。二一个,人家的人到我们这儿来,像一家人。举个例子,瑶池道有一个人叫韩春元,这个人经常走他们那里,实际是宣传瑶池道。有一次,夏季麦子收到了,院里晒麦子着哩,大家就到地里全家劳动走了,突然暴雨快来了,赶紧就往家跑,怕麦子被水推(冲)跑了,跑了没有几步就瓢泼大雨,想着这就把麦子推完了,这下糟了!回去以后,看见麦子都给人家装在槽子里了,谁呢?就是韩春元。他正好看见下雨了,人家麦子晒在院子里呢,就自己找的簸箕,赶快把所有晒的麦子都给人家好好装到这个槽子里面,你说这家人家感动不感动?”
      “所以我得到的启示,人家那么远的路来了,你就站在人家那个角度考虑问题。人家来了以后目的是敬神来了,跑了五六天路,步走哩,有的已经脚上打起泡了,路又那么远。你先站在人家那个角度上,理解人家的累,理解人家的饿。首先来了你必须要把这个吃、住先跟人家安排,让人家吃饱,或者累了,脚上踩起血泡了,你给人家烧得开水泡脚,或者给人家挑血泡,这些问题你都要替人想到。人家敬神来了,你必须要给人家服务周到。人家求什么,你给人家指导地细细致致,比方说人家考大学哩,你给人家祷告考上。就祷告也不一样呢,有的人就只是祷告人家考上,叫我祷告就会多方面考虑,祷祝的话就变了嘛,祷告你考的时候精力充沛,头脑清醒,想得点子正,想得周到,运算得正确,答题全面,在考场内外有好人帮助,然后你考上理想的大学,这也是个祷告方法。你说你是找我找他?”
      “还有些小问题也可以解决嘛!人家来了路那么远,费钱了嘛,出的是麻油,脊背上背的麻油,希望到这里来赚两个路费。来了到这儿情况变了,这儿的人坑住人家,晓得人家马上要走就压低价,赚不了钱很可能还要赔,这个情况你怎么办哩?你把这个油放你这儿,你把公平合理的价给人家嘛。你这个价了,油你有用处,这里需要那个油嘛,过去赶毡,炕上铺的毛毡,非靖边的油不行,你这街上一挂,把这个油给人家销售出去,咱就把人家香客的卖油问题解决了。人家冬季每家要用十来棵大白菜,咱这里的白菜籽好,咱就事先把白菜籽准备下,人家来了既用便宜公平合理的价买到,而且这个籽又保险,不然外面买的伪劣的种子,回去这菜就哈(坏)了。”
      “所以你要对待这个信徒的所想,急信徒的所急,你把神圣的事也办好了,信徒事业发展了,对不对?所以现在要宗教应该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就这个道理,你对人民做下好事,人民就拥护你,做不下好事当然群众不拥护你,所以道教要兴旺,要发展,跟着社会发展,跟着走群众路线,这也是一条,因为光懂这个着哩,所以就发展顺利。”
      “你要叫人家对你好,你要对人家做下贡献,对社会有了贡献,社会自然承认你,白云山2015年交回(道教管理),当地政府很不信任,认为我们管不了,说我们三个月、两个月就管得乱了,可是我们现在管得比他们管得好嘛,他们自然就承认了。就这个道理,怕你做不下好事,做下好事自然人家会承认拥护,所以你事业自然发展。”
      笔者对张道长这些话语未做任何加工修饰,就是想让读者感受到张道长朴素的宗教情感以及虔诚的服务精神。他能够客观地分析瑶池道具体情况,并从中汲取和借鉴经验,深入信教群众,诚心为信众服务,为白云山道教发展殚精竭虑,这实在是一种博大慈悲的胸怀!白云山的信众平时亲切的称呼张道长为“张神仙”,而且在张道长80大寿的时候,为他制作了寿星像,并制成年画,很多人家都张贴着。这正充分印证了道教“功德成神”的理念。
      张明贵道长于2015年初羽化登真,但他却永远活在白云山的信众心中!今年正月正值张道长三年祭期,公布此文以示纪念!

相关热词搜索:白云山 道业 佳县

上一篇:《玄门道语》第二十七期:葆光真人王志明、虚寂真人孙志坚
下一篇:《玄门道语》第二十七期:浅析《太上玄门早晚功课经》形成脉络及其蕴含思想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