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门道语 > 正文

《玄门道语》第三十四期:馎饦是什么食物?重阳祖师都为它点赞!
时间:2020-02-02    来源:八仙宫网络平台整理     作者:秦川飞鸾集

\

      八百里秦川渭水泱泱,广袤无垠的关中平原不仅孕育了伟大的华夏文明和深邃的道教文化,更造就了陕西人爱吃面、会吃面的饮食传统。biangbiang面、油泼面、臊子面、裤带面、菠菜面、旗花面、软面......凡是一块面团,在陕西人的手中就能变化出千万种花样。800多年前,一位叫做王嚞(一作喆,音哲)的陕西关中汉,记载了一种如今已不多见的面食——“馎饦”(音博托)。
      王嚞还有另外一个称号,即“重阳真人”,他就是道教全真派的祖师王重阳,道教多称他为“重阳祖师”,是金庸先生小说作品中的人物原型。重阳祖师的著作《重阳全真集 · 卷十三》中,填有一首《望蓬莱》的词,对馎饦这种食物大加赞咏:
 
《咏馎饦》
 食店好,馎饦最奇瑰。
玉屑无穷抟作块,琼瑶一片细匀开,须使宝刀裁。
呈妙手,用意稳安排。
碗内梨花新贴样,箸头银线稳挑来,餐了赴(一作“趁”)蓬莱。
 
      宋书《岁时广记·卷五》中记载:“京师人家多食索饼,所谓‘年馎饦'者或此类。”这里提到的“年馎饦”,就是过年吃的馎饦。在重阳祖师家乡——陕西关中一带的乡村,至今还有着馎饦的影子,关中乡党多称之为“烫面饦饦儿”或“饦饦子”。这种馎饦的具体做法是:用烧开的开水和面,将开水倒入面粉中,把面粉冲出麦香后再进行和面。和面时,要加入些许食盐,之后就将面团揪成一块块面剂子,再用手掌拍摔、按压面剂成小饼状,关中人把这个动作叫做“拍”,因此也称“拍饦饦儿”。拍好饦饦后添水开锅,把小面饼投入水中,煮至浮出水面捞出盛碗,或配以油揽菜,或浇上臊子,酱、醋、辣子、盐、香油配齐,这就是一碗正宗的关中馎饦了。当年,馎饦也不是关中乡村天天能吃的食物,逢年过节才会制作这道美食,正应了宋代的“年馎饦”。
      从祖师词中“玉屑无穷抟作块,琼瑶一片细匀开,须使宝刀裁”不难发现,那时的馎饦与现在的馎饦相差不大,只是祖师又提到“箸头银线稳挑来”,以此推测出馎饦中除了小面片,还有面条。宋代士人陆游的诗也写到:“应时馎饦聊从俗,耐久钟馗俨在门。”原注:“俗有年馎饦之语。予贫甚,今岁遂不能易钟馗 。”(《自开岁阴雨连日未止》)陆游也在过年食用过馎饦,可见馎饦在宋金时期的确是一种全民美食,人们有着过年吃馎饦的习俗,甚至有“冬馄饨,年馎饦”这样的谚语。
      日本首都东京西部的山梨县,同样有一道特色美食,即把煮熟的汤面条叫做馎饦,追根溯源还得要寻到我国。但再向前追溯,馎饦却不是面条。北魏农学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饼法》中说:“馎饦,挼如大指许,二寸一断,著水盆中浸。宜以手向盆旁挼使极薄,皆急火逐沸熟煮。非直光白可爱,亦自滑美殊常。”
      可见,北魏时期的馎饦,还是一种煮出来的小面饼,或配以佐料食用。无论是最早煮出来的汤面饼,或是后世演变为的汤面条,馎饦这种面食,早已经成为了家常便饭。
馎饦究竟有多美味,能让重阳祖师有着“餐了赴蓬莱”这样的高度评价?也许,就在于馎饦的质朴无华,简单自然,只需一团白面、几许蔬菜,就能满足自己的味蕾。祖师爷教导我们要薄滋味,吃惯了山珍海味,不如自己动手尝尝馎饦,寻找那平凡中的至味。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玄门道语》第三十四期:大道极平常,不作奇特想
下一篇:《玄门道语》第三十四期:晋朝有位《道德经》的铁杆粉丝,学的好,做的更好!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