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门道语 > 正文

《玄门道语》第三十六期:小故事 大道理(八则)
时间:2020-11-30    来源:八仙宫网络平台整理    


王延事亲色养
 
      王延,字延元,晋朝西河(今属山西)人,以能和颜悦色地侍奉父母闻名。夏天天气炎热,王延就用扇子将卧榻的枕席扇凉,让父母不受暑热;冬天天气严寒,王延就用自己的身体将床被暖热,让父母不受寒冷。
      因为深爱父母,才会有和顺的语气和愉悦的容貌对待他们。和颜悦色地侍奉父母,最难能可贵、最难得,但也不容易做到。如果自己不改掉自己的坏脾气和傲慢的态度,就很会伤到父母的心。
 
陶渊明温润待人
 
      五柳先生陶渊明是东晋末年的高士,以田园诗闻名,他除了有着“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精神,也有着温润待人的美好品行。陶渊明曾在江西彭泽县做县令,在任时,他从不把家里的人带到官府来。
      有一次,陶渊明派遣一位佣人回家协助家务事,还特地让佣人给儿子捎来一封信。信中写道,“你日常的花销就自己解决,这位佣人可以帮助你砍柴挑水,人家也是父母的好儿子,你可一定要好好善待他。”
      陶渊明一生最喜菊花,深知一个谦谦君子需要持有的内涵和修养,这与我全真道重阳祖师“见菊花坚操,便将重阳子为号,正好相倚靠”的认识是相同的。不慕荣利,混世不俗,有着坚定的节操,不玩坏心眼,不占人便宜,以真诚、坦率、宽厚的性情待人。
      这样的人,便和“身在凡而心在圣境”的得道之人相去不远了。
 
谢良佐去矜检点
 
      谢良佐,字显道,北宋贤达,人们尊称他为“上蔡先生”。有一次,谢良佐去探望他的老师——已经一年没有见面的伊川先生程颐。伊川先生问他:“相别的这一年里,你都下了哪些工夫?”
      谢良佐谦虚地回复老师:“学生仅仅除掉了骄傲自负的毛病而已”。伊川先生又问:“怎么讲?”谢良佐说:“我通过经事磨炼并仔细地检点,发现好些时候都是因为自己骄傲专横、傲慢自大、好自夸、自以为是才出现了问题,必须克服这个过错才能有所长进。”
      伊川先生听完后微笑着点了点头。
 
程颐叹歧途门生
 
      奸臣邢恕曾经拜在伊川先生的门下为生,但他是一个奸滑狡黠、反诬抵赖、攀附权贵借势招摇、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元代编修的《宋史》将邢恕列入了奸臣传,可见其品行之不堪。
      伊川先生的学生问:“邢恕曾跟随过您很长时间,想必是他在您这里什么东西都没有学到,所以后来才会那么艰难窘迫,甚至与奸恶之人狼狈为奸吧?”
      伊川先生回答道:“说他完全没有学到东西也并不全是。只不过,圣贤的精妙义理在他心中转化不成坚强有力的屏障,抵挡不住他对私利的欲望,因此便沦落到这个地步。”
 
柳仲郢正身率物
 
      柳仲郢(音影),字谕蒙,今陕西耀州人,是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的侄子。柳仲郢历任京兆尹、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官职,即便如此,他也不曾给自己配骑过好马,所穿衣物也很节俭。处理好公事后,他一定会认真读书,手不释卷地勤学苦读。
      柳仲郢从来不说漂亮话来取悦讨好领导,也不宣传神异古怪的迷信思想去误导群众,更不会饶恕那些利用职权违法乱纪的人。柳仲郢还十分关怀贫困家庭,在他所辖地区,但凡有因家贫而无法成家的,他总会亲自做媒人牵线搭桥,甚至用自己的工薪帮助他们成婚。
      俭朴去奢,勤学修身,端正自己的作风,修善自己的德行,每个普通人都能够是圣贤。
 
马援殷切诫侄
 
      马援,字文渊,今陕西兴平人,是两汉之际著名的军事家,被封为“伏波将军”,三国时期的名将马超便是他的后人。
      马援曾南征交趾(今越南),他在战事前线听说了两个侄子马严和马敦平日里喜欢讥笑、议论他人,并且爱跟一些轻薄的人结交往来,便立即写信劝诫他们。
      马援殷切地警诫侄子们要敦笃厚重,周详严谨,品德恭谦。他在信中提到:“爱谈论他人的长短,妄说国法的是非,这是我最憎恶的行为,我就是宁死也不愿见到自家的后辈有这样的行为。”
 
刘安世七年立诚
 
      刘安世,字器之,北宋人。刘安世曾去谒见自己的老师司马光,向老师讨教可以终身行之的要道。司马光说:“一个‘诚’字就够了。”刘安世问:“那么,应该从哪方面开始做起呢?”老师回答:“就从不妄语开始吧!”
      刚开始,刘安世认为,不自欺、不说虚妄的话是很容易做到的,可是在他力行反思的过程中,就会发现自己说出去的话和做出来的事不是那么相同了。换句话说,就是“说的和做的不一样”,嘴里说的是一套,心里想的又是另一套,也就是心口不一、言行不一,矛盾点很多。他这才知道不妄语有多难做到。
      经过七年之久的磨炼,刘安世终于克服了自己妄语的毛病,真正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遇事也能坦然应对了。
 
阳城以孝育德
 
      阳城,字亢宗,唐代贤士,被时任宰相的李泌发掘并推荐至长安为官。阳城曾在国子监(唐代国子监在今西安市城墙南门附近)任职国子司业,教育国家最高学府的学生们。
      有一次,阳城把士子们都叫来,对他们说:“我们求学,是为了学做对国家有用的人,是为了学做对家庭负责的人。”接着,阳老师意味深长地问道:“同学们之中,有没有已经很久没有回家看望过父母的?”学生们听后个个面红耳赤,思亲之情油然而生。第二天一早,就有20多个学生请假回家探亲。
      后来,阳城又了解到,学生里有一些三年以上没有回家侍奉过父母的,他果断地将这些学生开除了。为了各种利益,被花花世界遮蔽了双眼,不顾亲人思念之情、不念父母养育之恩,这样的人权力和地位越高,对国家的危害也就越深。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玄门道语》第三十六期:懂得自省,不断改正自己
下一篇:《玄门道语》第三十六期:清欢如茶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