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门道语 > 正文

《玄门道语》第三十九期:全真道思想中的人生哲学(五篇)
时间:2021-04-27    来源:本刊编辑部整理    


一、不义之财贪得富,浮云终久待如何?
      吕岩,字洞宾,号纯阳子,道教全真派祖师之一,是八仙宫主祀的仙真,后人多称其为“纯阳真人”、“吕祖”。元代全真道高士清真先生何志渊整理的《纯阳真人浑成集》一书中有言,“不义之财贪得富,浮云终久待如何”?
      不义之财,指不应该得到的或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钱财。《纯阳真人浑成集》认为,即便贪得不义之财达到了富裕的程度,也只是身在虚幻不实中,又能怎样呢?我们立足于世,一定要有自己的底线,千万不要为了某些利益上的事情而放弃了自己的原本守着的底线。面对一些“不义之财”,可一定要正确处理好,不要被其诱惑,做到理性应对。不管钱财从哪里来,如果不是你应得的,就不要起贪念了。毕竟,如果我们被魅惑了,做了不当的事才有这样的一笔“不义之财”的话,那也是损了我们的福德,甚至是做了违法的事,这样可真划不来。因此,对钱一定要做到“取之有道”。没有付出,就想要回报,这样的心理是“不劳而获”。我们应该摒弃这样的心理,要知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如果拿了不义之财,自己有可能就会受人掣肘,这样的生活是不是你想要的呢?要知道,古话早就告诫我们“吃人嘴软,拿人手短”,若是拿了别人的好处却不给别人办事的话,那你是否能够承受这样的后果?因此,千万要理性一点的应对“不义之财”。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面对来源不明、非正常渠道而来的财产,我们需要保持足够的冷静,切忌见财眼开,一个不留神为日后的生活埋下隐患。面对不期而至的“不义之财”,还须牢记祖师垂教,保持一分清醒和淡然。
 
二、从心起,方寸清凉无忧喜
      人生的路上,我们有得也有失,多数时候我们的人生并不会如意。人难逃旦夕祸福,与其苦苦生忧,忧而生惧,不如练就豁达心境。我祖重阳真人在《全真集》中提到“从心起,方寸清凉无忧喜”。不卑不亢心从容,不攀不比心恬静。内心清凉,看是一种平常,实则实在难得。无论身外的世界多么喧闹,都能让自己平静如水,这是高境界。
      心有定力,不畏万难,可以泰然面对各种问题,妥善处理一切矛盾,而不为外因动摇本心,不被杂念侵蚀,不被偏见把持,不被固执左右。心无亏欠,不做违法和昧良心的事,诚信待人,善良处事,乐观向上,懂得感恩。让自己不急不躁地应对人生万事,时刻表现出一种心安与宁静,始终让自己在任何节奏与境况下,都能自如而心平气和。该怎样,就表现怎样的心,既不矫揉造作,又不虚伪处世,完全是一种真实自我的流露,在这种状态里心自然清凉自在了。庄子说:“至乐无乐”。达到极至的快乐是在内心深处,是没有表现的。真正的快乐是与自然相融合、与天地相感应的乐;是虚无恬淡、怡然自得的乐;是无忧无虑的乐,是无声无形的乐。
      风光得意总有时,跌宕起伏才是人生。没有谁的生活一成不变,没有谁的人生年年如一。一年四季更迭,季季不同,一生悲欢离合,样样尝尽。得之不喜,失之不忧。一切顺其自然,才可以在这无常的世界,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安宁。心安,是人生获得的幸福的前提。一颗安宁清静的心,会让人发现并享受生活中的一切美好。
 
三、道以柔弱谦下为本
      据道教全真派先贤、灵隐真人王颐中记载,祖师丹阳真人马钰但凡在路上遇见僧人或道士,无论认不认识都会向对方揖拜致礼。弟子不解,认为师父与这些人素昧平生,为什么要低姿态地向他们致礼?丹阳真人说:“道以柔弱谦下为本,况三教同门异户耳!孔子言‘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未闻一拜之为一过。”
      老子《道德经》一书中有言,“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河上公注解道“圣人法道,匿德藏名,不为满大。以身率道,不言而化,万事修治,故能成其大”。也就是说,有道的人始终不自以为大,所以能成就大事,这告诉了我们谦虚的重要性。其实,当一个人的德行越丰厚时,他就越明白其实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就越会谦卑。经常会看到一些其实水平了了的人却架子很大,而真正的大师却很谦逊,那固然是一种修养,但那也往往是一种真正见过世面的人自然的态度。
      谦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现实社会人人都崇尚竞争,大家都争先恐后的往前冲,好像谦虚是过时了的东西。其实不然,谦虚是每个高士的修养,所谓“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道教常用的早坛功课经中言,“愿慈心下气恭敬一切”,再一次要求我们虚心处下,以平和恭敬的心态待人接物。要把自己放低,别以为自己有多了不起,这个世界上永远都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那山还比这山高。“谦虚使人进步”、“满招损,谦受益”,这些都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四、绝贪嗔,便是逍遥到岸人
      道教全真派典籍《水云集》中,祖师长真真人谭处端有言:“绝贪嗔,便是逍遥到岸人。”《说文解字》解释“贪”字,谓“欲物也”。贪,就是多欲、求多,不知满足。嗔,就是发怒、生气,尤指不满他人而产生的怨愤。绝贪嗔,就是要断绝贪和嗔这两种负面的心绪。
      做人不能贪心,贪婪太多,又怎么能万事顺遂?什么都想要,便什么也得不到。很多时候我们迷茫、痛苦、焦躁,其实并不是因为生活艰难,而是因为自身的不知足,导致失去了感知幸福的能力。生活不是不轻松,而是看不淡;幸福不是寻不到,而是不知足。不要想太多,顺其自然就最好。做人不能嗔恨,人与人交往,难免会产生误会和摩擦。当别人冒犯了自己,我们去怨恨对方,看起来是人之常情,但其实是极其不理智的行为。
      人生很多时候,愤怒与烦恼都是自找的。冷静下来,事情就会翻篇。当你把愤怒看地越重,就越被愤怒所控制,影响自己本该清静的内心。我们生气怨恨,于对方而言并不能带来什么伤害,而于己,一定会陷入不好的情绪,严重地还会伤害自己的身体。常记谭仙善言,不贪不嗔,逍遥物外,便达神仙境界。
 
五、常搜己过心明显
      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我们往往只看到别人的缺点,总是一味地指责别人,然而却容易忽视自己的缺点,奸黠、嗔恨、争斗便由此而来。全真道思想认为,人性在道亡德丧之后,就变得性随情动、情随物移,虚荣、嫉妒、怨恨之心随之而来。这样一来,大家都希望自己才是最好、最强的那一个,又怎么会容忍别人比自己好呢?
      不懂得老子“处众人之所恶”的真旨,自然就会通过发现他人的缺点处处去贬低他们、抬高自己,从而获得令自己满足的虚假优越感。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看见别人有真材实料,就说人家容不了众,有人比他还能干;看见别人事业有成,就说人家能力一般,其实就是靠人提携上位;看见别人顺风顺水,就针对人家的“黑历史”大做文章甚至造谣污蔑......总之,就是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别人的缺点都是缺点,都是非正不义的;自己的缺点都不是缺点,都是无关紧要的,这样的双重标准实在可笑。
      全真道祖师、长真真人谭处端《水云集》中有言“常搜己过心明显,唯见他非性转迷”。这告诉我们,要学会多从自己的身上找问题,而不是一味地埋怨别人。常在自己身上找问题,以谦下的态度及时总结调整,心地会越来越明朗;而凡事只会推卸责任于他人,自己装模作样充当圣人,心性则会越来越迷障。心性既已蒙蔽,又谈何修道呢?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玄门道语》第三十九期:你经常“尬聊”吗?
下一篇:《玄门道语》第三十九期:小故事 大道理(八则)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