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门道语 > 正文

《玄门道语》第三十九期:小故事 大道理(八则)
时间:2021-04-27    来源:八仙宫网络平台整理    


专注集中,万事可成
 
      董仲舒是西汉时期的大儒,他嗜书好学,专治经典。家人为了让他读书之余心情愉悦,便在书房修了一座花园,花园里四季姹紫嫣红,芳香不断。而他却不一直不曾抬头看过,甚至没踏进花园一步。
      某一天,他无意间走到窗前,发现风光绚丽,很是惊诧,忙问家人,这是何处。家人说是自家花园,已经修筑三年。他不由感叹,时间之短暂,三年中专注于学习都忘了向外看一眼。后来,人们将他的事迹传为了一个成语,叫“目不窥园”比喻埋头钻研,不为外事分心。
      凭借着这股专注的精神,董仲舒将儒学经典一一琢磨透彻,后来建言汉武帝“独尊儒术”,对西汉时期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一个专注的人,往往能够把自己的时间、精力和智慧凝聚到所要干的一件事情上,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
 
积极正确的引导十分重要
 
      北周至隋朝时期有位贤士叫辛公义,他曾出任过今甘肃省岷县的地方长官。那时候当地有一个陋习,人们听信谣言,认为如果有一人患上了病痛,则全家人都会被染上,因此谁也不去关照病人,更不要说看望和治疗了。甚至于父子夫妻之间,也没有什么孝义可言,所以生病的人,大多都硬生生地被放弃致死。
      对此,辛公义深感忧虑,他召集州县官吏,让他们把生病的人都接送到官府大院里,请医生为他们集中诊治。官府里住满了病人,辛公义亲置一榻,放在这些病人中间,他就在这里处理各种事务,不管白天黑夜,天天如此。医治病人需要花钱,辛公义便拿出自己的俸禄用来请医买药。病人们得到了悉心照料,一个个陆续痊愈。
      这时辛公义把病人们的亲属找来,对他们教育道:“死亡是由疾病加重导致的,过去你们对病人丢弃不管,所以他们才会死亡。如果你们听信谣言认为照顾病人就会生病死亡的话,我怎么活得好好的呢?而这些病人又怎么可能都好了呢?”病人的家属们听了,都很惭愧,一再向辛公义致谢。
      从此这里风俗大变,遇到有人生病,亲属们都争着伺候,请医治病。有的孤寡老人家中没有亲属,邻里们还争相收留老人在自己家中养病,地方形成了淳朴、互助的风气,人们相互之间又有了爱心。
 
河伯望洋兴叹
 
      道家典籍《庄子》里有这样一则小故事:秋天来了,雨水使河水全部上涨,众多大川、小溪的水都流入黄河,水流汹涌而宽阔,两岸与河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分辨不清。黄河的河神——河伯便洋洋自得,认为自己就是天下最了不起的了,他顺着水流向东而去,一直来到北海边。
      然而,河伯从北海向东望去,却看不到水的边际。于是河伯改变先前得意洋洋的脸色,望着汪洋大海感叹说:“原来是我自高自大,以为谁都不如自己,今天我看到海洋这样博大,无边无际,要不是我亲自看见,我将永远不会懂得自己的浅薄无知。”
      人外有人,山外有山,你永远不知道别人到底有多强悍。人可以有傲骨,但是不可以有傲气。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要因为自己在某方面表现比别人优秀,就自傲自大;当然,也不要因为自己某方面存在欠缺而全盘否定了自己。
 
投机取巧要不得
 
      《新唐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名叫卢藏用的人,考上进士后却没有被安排官职。于是他便动起了歪脑筋,我国古代素有高士隐居的传统,于是卢藏用便也隐居起来,试图吸引皇帝的注意。唐代的首都在长安(今西安市),卢藏用就住在西安城南的终南山,沽名钓誉。卢藏用这一招果然很灵,朝廷果然请他出山,给他封了个左拾遗的职务,不出几年,他又升到了吏部侍郎。
      卢藏用如愿以偿做了官,却把自己的人格缺陷暴露出来了。做吏部侍郎时,卢藏用面对各路权贵一点办法也没有,只好出卖自己的良心。因此史书中指责他说“趑趄诡佞,专事权贵,奢靡淫纵”。再后来,唐玄宗以他曾是太平公主的男宠为由,把他流放到偏远之地,晚节甚至都不保。因为他的故事,后人就以“终南捷径”为成语,比喻那些谋求名利最便利的路子。
      小聪明的人,总是试图寻找捷径,遇到困难想方设法跳过这一步。但那就像建一座大厦一样,重要环节松松垮垮,有点风吹草动就会坍塌下来。老子说:“民之难治,以其智多”。长春真人丘处机也说“忘伎巧,任淳风坦坦”。人们使用了太多的智巧心机,因此,道家教人需抛弃巧智的小聪明,返回到本真淳朴的本性。
 
公是公,私是私
 
      苏章,字孺文,东汉时期的贤良,今陕西咸阳人。汉顺帝时,苏章升任冀州刺史,负责巡察冀州一带郡县。他的一个老朋友任清河太守,苏章在巡行辖区内郡县时,收到不少检举揭发老朋友贪赃枉法的材料。苏章考虑再三,认为公私要分开,友情归友情,公事要公办。一天晚上,苏章准备了一席丰盛的酒菜,请老朋友来家叙旧。清河太守来后,苏章热情接待,畅叙友情,谈得兴高采烈。
      清河太守见苏章对他如此友好,便放了心,他欣慰地说:“人们都只有一个天,唯独我有两个天,多了一个可以仰赖的。”苏章见老朋友忘乎所以,便严肃地说道:“今天晚上我和老朋友饮酒,是私人友情;明天我以冀州刺史身份办事,是为公执法。”苏章公私分明,他将清河太守的不法行为如实向朝廷报告,要求依法惩办,维护了国家和百姓的利益。
 
不做两面人
 
      三国时期,魏明帝曹叡想要讨伐蜀国,朝廷内外大臣都不赞成。只有大臣刘晔在魏明帝面前悄悄地说可以讨伐蜀国,然而在群臣面前,他却说的是另外一套,附和大家说不可以讨伐蜀国。
      大臣杨暨认为不能讨伐蜀国。有一天,杨暨面见明帝议伐蜀一事,杨暨激烈劝谏。明帝对他说:“爱卿一介书生,怎么知道行军打仗的事!”杨暨回答:“刘晔都常常对我说蜀国不能攻打。”明帝这时感到吃惊,他说:“什么?刘晔明明跟我说的是蜀国可以攻打啊。”因此,杨暨就找来刘晔对质。刘晔来到后,面对明帝询问,始终一言不发。
      有人就对明帝说:“刘晔为人不忠,善于窥探上意而献媚迎合。请试探一下他,和他说话时,全用相反的意思问他,如果他的回答都与所问的意思相反,说明刘晔常与陛下的主张一致。如果他的回答都与所问意思相同,刘晔的逢迎之情必然暴露无遗。”明帝如此这般,果然得到验证,从此以后就疏远了刘晔。
      刘晔少年成名,时人称其才华卓著,谋略出众,不可不谓聪明过人。但由于自作聪明,人前人后玩弄一些心计,结果失去了信任,最后的结局让人唏嘘。因此,为人要诚恳踏实,切莫当面说一套、背后行一套,毕竟时间长了,总会穿帮露馅的。
 
自古圣贤,皆从俭薄
 
      杨绾(音晚),字公权,唐代英贤,今陕西华阴人。唐肃宗时,杨绾官升中书舍人,按照惯例,他因为年龄大而被尊为舍人中的“阁老”,而且中书省的办公官署及官员俸禄等款项,他可以分得五分之四。
      但杨绾却不这样认为,他觉得同一个品级的官员应该享受同样的待遇,不应再以年龄排出等级。这样不利于年轻人发挥才干,也不利国。因此,他便把办公官署及其他俸禄平均分给所有的中书舍人,以示公允。
      唐代宗年间,杨绾又因政绩突出升至吏部侍郎,专门负责考核官吏,实权很大。但杨绾却从不居官自傲,而是公平考选所有官员,精选能人干才,受到众人称赞。杨绾素来俭朴,品德高尚,所用车马的装饰也极为简单。受杨绾的威信和美名,朝廷上下也形成了俭朴的风气,其他官员因为杨绾担任要职而自觉节俭的不计其数。
      杨绾以俭薄自乐,从不留心经营家产,连续担任显贵要职却没有一处住宅,所得的俸禄都散给亲戚故旧。
 
泰伯三让天下
 
      周太王有三个儿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历(周文王之父),三个儿子都十分有德行。按照殷商时期的社会习俗,周族首领之位应该由长子泰伯来继承。然而,周太王却认为三子季历最为贤明,他希望将周族的未来交给季历。
      泰伯十分理解父亲的想法,自己就干脆避让。为了不给三弟继位带来不必要的争端和麻烦,泰伯托辞在外采药,与二弟仲雍一起从今陕西跑到了南方。周太王去世后,泰伯与仲雍回周地奔丧,三弟季历请求他重新即位,泰伯坚决不从,料理完丧事后即返江南,周族首领之位仍旧由季历继承。
      季历不负父亲重托,一步步发展周族的实力,却遭商王文丁的嫉恨被暗害致死。泰伯又一次回周地奔丧,群臣再次请他继位,泰伯依然不从,办完丧事后又立马返回,周族首领之位便传给了季历之子,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姬昌。
      让贤,是古往今来倍受赞颂之为至德。《论语》中称赞泰伯说:“泰伯,可谓至德也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孔子认为,百姓都不知道用什么话来称颂泰伯的德行。谦让,是中华之美德,是中华文明的高尚的思想境界。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玄门道语》第三十九期:全真道思想中的人生哲学(五篇)
下一篇:《玄门道语》第三十九期:有趣的辈分文化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