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门道语 > 正文

《玄门道语》第四十八期:全真道思想中的人生哲学(六篇)
时间:2023-09-20    来源:八仙宫网络平台整理     作者:琴心悠悠


全真道思想中的人生哲学(六篇)
文\琴心悠悠
 
清静无为,逍遥自在,不染不着
       宋金时期的全真道高士丹阳真人马钰曾对弟子说:“夫道,但务清静无为,逍遥自在,不染不着。此十二字若能咬嚼得破,便做个彻底道人。但信老人言,行之自当有益,必不误尔诸年少。”(见《丹阳真人语录》)
       人若清静,就会正确地立身处世,做人则正派、为官则廉洁、经商则诚信......由此,便会为自己不断积累福德。反之,人心若不清静,为人阴险狡诈、为官贪赃枉法、为商黑心贪财,便是自损福报。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人们会产生各种过分的欲望,从而陷入无休止的你争我夺。对于有道之人而言,这些都是阻碍修道的绊脚石,正道教人要清心寡欲,追求物我两忘,摒弃智巧和思虑。
       有道的人,身虽处尘俗之中,而性却顺物自然,不染不着,不滞不留,正如重阳真人言“得道之人,身在凡而心在圣境矣”。人处在一个纷繁芜杂的社会里,如何达到清静,那就要做静功,当静功做到一定境界时,更要继续坚持下去,即会见到光明。不怨天尤人,不钻营名利,以清静的心态去看待世界万物,以无为的理念对待人生万象。以平静的心态正视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如意,包括各种困难和灾难。
       心无杂念,看事淡然。别让任何事扰乱内心,清静无为在于修身修心,身心一致,才能明己自知,看淡一切。清静无为,逍遥自在,不染不着。若真正能做到这十二个字,必然会理解丹阳真人所言。
 
全真之道,一言可以尽之,曰‘诚’而已
       全真道典籍《甘水仙源录》中,收录有元代先贤张好古的一句话,言曰,“全真之道,一言可以尽之,曰‘诚’而已。诚者,实之谓也。”张好古先生认为,若用一个字来诠释全真道思想的主张,那就是“诚”。诚,就是实。诚,是指诚信、诚实;实,就是实在,不弄虚作假。诚和实,都是恢复人们原初本性的关键修养功夫。
       诚,不单单指人们在求神礼拜之时的“心诚”,而是对应着做人的“实”,对应着做人的“真”,也就是要求我们做人做事求真求实,实事求是,毫不虚假,言行跟内心一致。南宋大儒朱熹更是将“诚”上升到天理的高度,他认为,“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诚是天理之本然,更是人理之本来。做人要诚。心术不正的人,失了德,上天都不会庇护。诚实是人生的大智大慧,也是宝贵的精神财富。诚实的人容易使人信任,因为不做作、不伪饰,纯粹顺着自己的本性轨迹运行生命。踏实做人,踏实做事,将“诚”贯穿到自己的生活和修行中,拥有一个实事求是的人生,收获的必然是实实在在的果实。
 
改非从是,一刀两段
       元代先贤陆道和编集的《全真清规》一文中,有一篇《朗然子家书》,其中有言曰:“改非从是,一刀两段。”这是说,要像快刀斩乱麻一样,改掉自身不对的毛病。改掉敏感多疑、易怒易爆的脾气,放下所谓的面子,不能将原本无关紧要的问题,放大到原则层面。内心戏不要太多,不能因为一句话就想歪想偏,觉得别人对不起自己。想到就要做到,立即执行。不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多思考多动手。如果是思想跟不上就用行动跟上,如果是行动跟不上就思想跟上,总会有一点进步。想的太多,且把每件事都想成了最坏的结果,为了不让自己受到损失,结果什么也不做,这样注定一事无成,没有收获的时候把勤奋奉献出去,宁愿吃点小亏,不要太计较得失。
       人们总是在受到批评后产生厌烦情绪,不肯虚心接受现实,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就抱怨,要学会虚心少言,觉得他人说的对的心里默默记住,说的不对也不反驳。尽快改掉坏毛病,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好事先人后己,待人谦上和下
       道教全真派典籍《晋真人语录》中,崇真真人晋道成有言,“好事先人后己,待人谦上和下”。这是说:遇到好事,要先人后己;对待他人,要谦恭和睦。先人后己,就是优先考虑别人的需要再想到自己的需求,就是为别人多想一点,想得周全一点,对待普通人都能像对待自己的亲友一样,付出善良、真诚。
       不管做什么事都只想着自己,只讲索取,争名夺利,这样的不良心理每时每刻都有可能会伤害到别人,而且也在潜移默化地损害着自己和社会。谦恭和睦,就是发自内心地尊重他人,不伤害别人,不趾高气扬,不对身份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标准去对待。谦恭不等同于伪善,是一个人内在品德的外在表现——不因学问博雅而骄傲自大,不因地位显赫而处优独尊。谦恭的人,学问越深越能虚心,地位越高越能和蔼。
       友好相处,与人为善。人与人之间本来就应当彼此帮助,彼此顾念,这样才能发展彼此间的感情和友谊。假如一个人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甚至还要夺取别人的好处尽归自己,那么就会受到厌恶。“好事先人后己,待人谦上和下”,这不仅是全真道众的必修课,也是普通大众修心炼性的好方法。
 
不贪不争,通其善道
       道教全真派典籍《至真语录》中,长生真人刘处玄有言:“无贪争,则真通其善道也;有贪争,则伪迷其恶俗也”。这是说,人要是没有贪求争夺的戾气,就能走向通往真善美的大道;人要是有贪求争夺的戾气,就会因此陷入虚假粗陋的恶俗圈。贪得无厌,就会好斗狠勇。如果不加以调整,很可能会发展到欲无止境、欲壑难填的地步,终究会自害害人。
       一般人认为,如果不争,反而表示自己缺乏进取心。但是,“争夺”与“争气”不一样,争气是发奋图强,而争夺则是透过竞争抢夺排挤,将有限的资源纳为己用,或是把原来是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而不顾他人的利益。近年来很流行这样一句话——“吃相很难看”。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礼义廉耻,你争我夺,不择手段,造成人与人之间互相残害和争斗的局面。然而,人生一世,不是什么都要去争,不是什么都要去抢,很多东西即使你不去争,属于你的还是会属于你;而不属于你的,就算争了也没用。
       我们是想“真通善道”,还是“伪迷恶俗”?如有省悟,便照长生真人教导,放宽一些,看淡一些,少争一点,生活便豁然开朗。
 
世人憧憧名利场,体便绮纨味膏粱
       成书于元代的全真道典籍《甘水仙源录》里,有一篇《终南山碧虚真人杨先生墓铭》,其中有句赞诗曰:世人憧憧名利场,体便绮纨味膏粱。气不内充性自戕,一真忽焉散微茫。这里是说,世间上的大多数人,不仅因为争名夺利而心神不定,更盲目追求华丽的衣饰和奢侈的饮食。如此一来,身体里面的元气和真性就会因此耗散,得不偿失。
       在名利面前,很多人会变得着急狂躁, 蠢蠢欲动的心让他们在名利面前失去自我,抛弃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一步步掉入欲望的陷阱里。“憧”,有心意不定的意思。世人为什么心中不宁?就是因为执着、贪恋、妄想于名利。而一旦得到名利,绝大多数人便会过起放纵无度的生活。这样的结果就是,真气外散,伤神害身。
       人生最美好的莫过于健康的身体,健康身体需要健康的心态,而追求名利、乐于享受就不是健康的心态,有害于健康。如果人失去了健康,名利也好,物质也好,都是浮云。总之,不过分追求身外之物,保持住纯朴的天性和恬淡的内心,身心一定会康泰。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玄门道语》第四十八期:小故事 大道理(八则)
下一篇:《玄门道语》第四十八期:吕祖故里天然《内经图》考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