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门道语杂志》第七期:【道学新论】 道教与伦理的关系(三)
时间:2016-11-18 来源:八仙宫弘道部整理
作者:乐爱国
(三)道教追求的得道成仙与伦理道德具有密切联系
道教修道,追求的是得道成仙,而在道教看来,神仙长生不死,追求得道成仙实际上就是追求长生不死。道教追求长生不死,有其独特的长寿养生之术。道教的长寿养生之术复杂多样,一般认为,大致可分为:服食炼养、科仪祈福、以德养生。这三个方面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由于道教追求的是得道成仙,而得道成仙所得之“道”实际上是与“德”不可分离的“道德”,因此,在道教看来,追求长生不死,只有通过修得“道德”而成为神仙,才能最终得以实现。所以,在道教的各种长寿养生之术中,“以德养生”是道教追求得道成仙、长生不死的最根本的途径。
《太平经》很早就把人的寿命长短与善恶联系起来。该道经指出:“先人之身,常乐善无忧,反复传生。后世不肖,反久苦天地四时五行之身,令使更自冤死,尚愁其魂魄。”又说:“努力为善,无入禁中,可得生活竟年之寿。不欲为善,自索不寿,自欲为鬼,不贪其生,无可奈何也。”《老子想尔注》也说:“治国之君务修道德,忠臣辅佐务在行道,道普德溢,太平至矣。吏民怀慕,则易治矣。悉如信道,皆仙寿矣。”都认为修德为善可以长寿。东晋道士葛洪的《抱朴子内篇》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积善事未满,虽服仙药,亦无益也。若不服仙药,并行好事,虽未便得仙,亦可无卒死之祸矣。”在葛洪看来,要长生成仙,忠孝仁信比道教方术更为根本,积善行德比服食仙药更为重要。北宋道士张伯端的《悟真篇》说:“德行修逾八百,阴功积满三千,均齐物我与亲冤,始合神仙本愿。”把修德行、积阴功看作成仙的必要条件。宋元时期的净明道以“净明”、“忠孝”为基本教旨,并且明确指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要不在参禅问道,入山炼形;贵在乎忠孝立本,方寸净明。四美俱备,神渐通灵,不用修炼,自然道成。”在净明道看来,要得道成仙,忠孝之德要比炼养更为根本。宋代的道教劝善书《太上感应篇》说:“所谓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夫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在《太上感应篇》看来,为善者能够得到神灵保佑;因此,要得道成仙,为善修德要比科仪祈福更为重要。
道教讲以德养生,强调的是,通过修养道德而实现得道成仙、长生不死。但是,在当今社会,人们出于对身体健康的关注,较多地注意到道教在服食炼养方面所做出的贡献,甚至以为道教的长寿养生之术以服食炼养为主要内容,而忽略以德养生在道教长寿养生之术中的重要地位,这实际上是有失偏颇的。无论道教是在怎样的意义上阐述以德养生的思想,也无论道教是否真正能够科学地解释以德养生的医学基础,道教的确把长寿养生与伦理道德联系在一起,把得道成仙与积善行德融合在一起,这应当是不争的事实。而且也正是由于这一点,道教在论述养生学时,往往包含着深刻的伦理思想;在讲得道成仙时,大量地论述伦理道德。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早期道教较为注重生命的长生不死,而后来的全真道则较多地追求人之本性的“长生不死”,所谓“长生不死者,一灵真性也”。清初全真道龙门派道士王常月则更是明确指出:“所说延生,不是却病延年,长生不死,乃是万劫不坏真性。”在全真道看来,修道即是修性、修心,“只求明心见性”。这更是在一定意义上把道教的修道与心性修炼、道德修养合为了一体。
上一篇:《玄门道语杂志》第七期:【道学新论】 道教徒有没有政治信仰?
下一篇:《玄门道语杂志》第七期:【道学新论】 “极真洞天”陕西留坝张良庙建筑的道教人文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