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门道语杂志》第八期:【玄门仙范】 八仙宫历史上的高道——大名犹列第一行 (连载)
时间:2016-11-21 来源:八仙宫弘道部整理
作者:潘存娟
抗战时期,八仙宫郭静阳、周秋阳两位道长以自己的善念与胆识为抗日、反内战做出了贡献,为八仙宫在中国革命史中写下了光彩的一笔。
郭静阳,又名郭合喜,据说原籍为河南,早年出家庙观现在不得而知了,后来到八仙庵常住。1939年接替唐旭庵担任八仙庵监院,1945年左右羽化。郭静阳精于教务管理,曾经募资把八仙庵原来单道木牌坊改造为双道砖牌坊,使牌坊更为壮观。
周秋阳,又名周明岐,生卒年不详,山东邹县人。周秋阳早年在济宁出家,云游各地后落足在西安八仙庵,没有担任过职务。他是一位虔诚的道士,有积极的入世精神,亲近当时的革命人士,赞成抗日,支持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期间,刘子衡与蔡元培、闻一多、老舍等社会著名学者广泛交往,联合宣传抗日。他还利用给林森、冯玉祥、胡宗南、于右任、何应钦等国民党军政要员讲《易经》的机会,宣传团结抗日的主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后来在国共合作、北京和平解放等重大事件中起过不小的作用。
新中国建立后,他在山东任职,后来选择了隐居生活,潜心于学术研究。晚年的刘子衡在对台工作中还做出过突出贡献。1981年7月在济南病逝,享年76岁。刘子衡先生学贯儒道佛,既有入世济民的精神,又有超脱旷达的胸怀,享有众多美誉,人称“刘神童”、“布衣大师”、“文坛怪杰”、“天下奇士”等。
全国解放前夕,林伯渠曾寄信给刘子衡,他还记挂着郭静阳和周秋阳曾经做过的贡献,建议给八仙庵一名全国政协的代表名额。但可惜的是,此时,周秋阳道长也已经辞世。刘子衡在去世前一年,即1980年的清明节,写下了一首长诗《曳尾行》缅怀周道长:
儒道之理可得兼,孔于昔曾礼老聃。富贵浮云勘易破,蓬瀛飘渺杳难攀。
位高泰盈危将颠,琼楼玉宇不胜寒。帝力何有于我哉,康衢真仙在人间。
周生生于圣之乡,取名明歧字秋阳。志在天下为己任,求名早登明伦堂。
凤鸟不至图不出,弃儒学道伴玉皇。玉皇聩聩等泥土,山虽昌平世不昌。
名山大川别访道,孤鹤闲云足翱翔。晚年退养八仙庵,八仙之居讵妄传。
沧桑历尽栋梁在,久经虎踞与龙盘。退养有洞何幽静,不啻尘世小桃源。
林老爱此频来往,心悦良策胜金丹。爱国岂能限儒道,奔走何嫌骨骼干。
神州一统日重光,道人瑞返父母邦。荐君代表路未果,九九羽化白云乡。
至今戒碑留古庙,大名犹列第一行。我忆道人思慨然,以来万事如云烟。
儒乎道乎理则那,无为有为事难全。曳尾泥深得此生,挑灯再读秋水篇。
在抗战时期,除了周秋阳和郭静阳两位道长,还有一位遗德甚厚的道长被人们刻在了石碑上,刻在了记忆里。他就是1943年到1948年任监院的邱明中道长。邱道长号旭阳,湖南人。他从小喜欢玄学,还醉心于科学研究有十几年时间。因为偶然地闲游道观,萌生了修道之志,后来到白云观拜赵圆善为师,出家修行。民国三十二年,因为八仙庵监院虚位,道众邀请他来八仙庵做监院。四年多时间里,他不仅虔诚敬神、谦和有礼,赢得道俗爱戴,而且增建出租房屋,为道观创造了经济效益。他羽化后,道众立遗德碑一通,碑文中称他“此其慈且勇,信且广,不先为器长之实证也。诚所谓大隐居市,在尘出尘,无为而无不为者也。”这通石碑虽然因风化而字迹模糊,文辞缺损,使得邱监院的具体事迹不十分清楚,但从这句评价中,不难看到邱监院的功行卓越、德高望重。他自然应该与周、郭两位道长一样被人们永远纪念和缅怀。
上一篇:《玄门道语杂志》第八期:【经典研悟】 陈图南的无极图与五代的丹法理论
下一篇:《玄门道语杂志》第八期:【玄门仙范】 蓝采和:醉酒踏歌知我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