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门道语 > 正文

《玄门道语》第十二期:一脉道源湘子庙
时间:2016-12-09    来源:八仙宫弘道部整理     作者:王芳妮

    西安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先后十三朝在此建都,历时一千一百三十七年之久, 是我国现存时间最久、经历朝代最多的古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今日的古城,依然留住了昔日的神韵。古建古址、大寺名观遍布城墙内外,特别是大南门地区,为文物景点集中地, 寺观古迹荟萃,尽显着古城的风采。
    踏入古城的迎宾大南门——永宁门,也就走进了厚重的历史,走进了感受人文、体验生活的佳境。伫立大南门内十字四望,北有富丽华贵的钟楼,南有古朴凝重的城楼。由大南门内十字向东,宝庆寺华塔雄踞街首,进入书院门沿路向东,依次有关中书院、碑林博物馆、魁星塔,直到陕西首刹卧龙寺,令人目不暇接。由南门十字向西, 可见“湘子门” 大牌坊,步入湘子门, 即可见到湘子庙。
   
从地理位置上,“湘子庙”与“ 书院门”相照,湘子庙坐西朝东,面东“ 迎紫” 象征道教的紫气东来。书院门街得名于“ 院”,湘子庙街得名于“ 庙”。古城西安的街道犹如棋盘,几乎都是东西经南北纬,相交相垂。唯湘子庙这一处的街道与众不同。                 湘子庙如石鳌卧江,龙踞虎盘于街中,其山门到南大街为大湘子庙街,其南北两侧路面较窄, 南面叫小湘子庙街,斜穿西南而行,北面曲径通幽, 走向西北处,叫德福巷。之所以叫德福巷,是仰德而获福的意思,更确切的讲,就是仰韩湘子之德,以求获得福报。据说, 是先有湘子庙,才有大小湘子庙街和德福巷。应是湘子庙灵异非凡,古人仰韩湘子之德,绕庙而行,捧庙而居, 才形成了如此走势迥异的异景。由小湘子庙街西行,沿途五岳庙、太阳庙、报恩寺等诸街首尾相连,直通昔日豪商巨贾富者云集的双仁府、甜水井。
   
传说南门内的湘子庙曾是韩湘子故居。全国的湘子庙有十多处, 唯此湘子庙是韩湘子出家之地。故而,历代以西安湘子庙为湘子文化的发源地。关于湘子庙创建的时间,颇有争论。据《碑林文史资料》记载:“相传唐德宗年间,韩湘子与其妻林英曾居住在此。因得道成仙,后人在此修庙以敬奉。”在八仙宫的文史资料中,记载其与八仙宫创立的时间相近, 应该是在北宋年间,但具体创建年代不详。在《毛氏关中金石文字存逸考》续修《陕西通志稿》金石卷1 9中, 记载湘子庙庙内有湘子经幢“ 石高五尺四寸, 八面, 每面广五寸,五行字数,不晰。”正题有:“大唐京兆府长安县孝悌九子焦福昌造” 的字样。但现在已不存, 所以亦无可考。元《类编长安志》记载:“ 安上门( 今南门) 内街有唐末迁来的杜祁公( 杜佑) 祠,俗称为嵇康庙。宋志称为杜相公庙。” 后世有人认为,湘子庙就是杜相公庙,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但此说并不为多数人所接受。
    
在众多的传说中,比较为大众所接受的是,湘子庙创建于北宋年间,但在金元时期毁于战火。明代时,在现在的位置修建了湘子庙,街随庙名,形成了大小湘子庙街,而现在的湘子庙建筑格局基本上就是明代的修建格局。在清代的《咸宁县志》卷一、卷二十二中记载的“ 城图” “ 县治东路图” 等资料中,明确的标有湘子庙及湘子庙街的位置。可见,自明代始,湘子庙的历史有很清晰的记载。由此或可以推断,湘子庙始创建于北宋,后或毁于战火,至明代重建,自清代民国初一直保存下来,香火鼎盛。民国年间,因为战乱,其殿堂多被占。解放后,湘子庙后院为清洁队办公室。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香火辄止,改为他用。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各界多商议湘子庙恢复之事。2002年市政府拟建立古城中心旅游区,始有湘子庙恢复之动议。至2002年,碑林区旅游局成立肇始,湘子庙恢复方正式启动,以湘子庙前数百米处矗立“湘子门” 牌楼为序幕,逐步开始修复古建。                   2005年元月二十七日,湘子庙正式交付碑林区政府后,区主要领导倾力关注于湘子庙之恢复,邀请社会各方贤达明哲,商讨恢复之具体事宜。中国道协副秘书长胡诚林道长筹资核计、慎选能工巧匠,后八仙庵又出资助湘子庙修复。修复工程全面启动之后,督造监工,皆尽力而为,寒暑雨雪,均无懈怠。2006年10月,湘子庙修复竣工。修复重建后的湘子庙肃穆典雅,灵官殿堂气势恢宏,铸石、排砖、竖木尽显能工妙法,木刻、石雕、砖雕皆出巧匠神技,体现出了“ 造型精美、高雅凝重、古朴清逸、和谐不群” 的韵味。
    在历史文化长廊中,湘子庙以其独特的湘子文化、优美的逸闻传说,给人以神秘的愉悦,回味之中又有其固有的理性的启迪。在城市文化构建中,湘子庙具有其独特又重要的意义。

 


相关热词搜索:道源 湘子 道门

上一篇:《玄门道语》第十二期:北岳悬空寺
下一篇:《玄门道语》第十二期:【红尘悟道】做一个喜悦的人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