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门道语 > 正文

《玄门道语》第十四期:浅释《道德经》中的大同世界构想
时间:2016-12-14    来源:西安八仙宫弘道部整理     作者:了然子

    老子著《道德经》, 为道家理论奠基人。“ 道” 概念的确立, 使人类对于宇宙大自然和生命本体的认知, 有了一个正确的方向和归属。其深邃而博大的思想, 犹如浩瀚的宇宙, 引领着我们去探寻那生命最初的本真。《道德经》给了我们太多的人生启迪和思考, 每读一遍你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收获。
    对于宇宙的起源及万物的形成过程, 道祖在《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中用非常精辟的语言总结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 这是道祖所表述的大道化生天地万物的三个创世纪阶段:即整体统一的道, 化生出了由基本粒子构成的真朴之气“ 一” ; 由“ 一” 续而演化出阴阳二气,有了阴阳,自然天地定位,就是“二”数;有了二数之后, 就开始有了对待, 有对待必有两端, 如左右、升降、生克、善恶二元对立之分别, 有两端必有介于两端之间的中心处, 所以二就开始成为“ 三” 数了; “ 三” 为生成之数, 万物由此而生。阴的一面, 居于幽暗, 相对的是万物所持的正明面, 所以阴以无形而身负其内, 阳以有形而身抱其外。冲气就是阴阳二气的中心,是阴阳之和气,即“三”,“三”乃虚中之气, 也是制衡之机, 它有调理阴阳、左右升降、理顺生克的造化之妙, 大道正是通过这种总理阴阳、调布流变的灵妙玄机, 赋予了宇宙万物以不可思议的生命活力和勃发生机。故冲虚之气是万物由之以生的根本, 虽然虚而柔弱, 但它的作用却是伟大的。人心虚则可参天地之奥, 这一点在《西游记》中有所隐喻,在《西游记》第一回中说道:
    孙悟空云游访道, 来到了灵台方寸山, 拜见须菩提祖师,见菩提祖师住的洞府门口立一石碑,上写“ 灵台方寸山, 斜月三星洞” 。古人将“ 方寸” 喻人心, 人若心中清清静静, 为心而“ 有灵” , 心有灵即能通神通灵悟觉路, 感悟这个世界的真实面目,故曰“灵台”。“斜月”即为心字的弯钩, 此弯钩展开即为“ 一” 字,儒家讲“吾道以一贯之”,道家讲“鸿蒙未判,阴阳未分”之无极,无极用符号表示即“ ”,又称为“ 先天一气” 。《道德经》第三十九章曰:“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 谷得一以盈, 万物得一以生,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此“ 一” 之妙也, “ 三星” 为弯钩上的三点, 此三点即是“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道教认为老子著《道德经》是为代天宣化,将老子奉为道的化身, 在老子“ 八十一化” 中讲“ 老子一气化三清” , “ 三清” 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三清”是道教所敬奉的最高尊神, “ 三清” 境就是清静之境,也就是“ 道” 的境界, “ 三清” 尊神就是“ 道心” , 也即是心字上的“ 三星” ,“ 人心死则道心活” , 人的心境若能达到与道合真的境界, 即可默朝“ 三清” 修成正果, 获不生不灭之身。“ 一切唯心造” , 所以孙悟空到灵台山求道, 求的是什么? 就是自己这个“ 心” , “ 道在心中莫远求” , “ 人人有个灵台山, 好在灵台山下修” 。凡人不能修道、得道为有妄心, 人心一动, 即离“ 道心” 而生万物, 故《清静经》中说: “ 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 为有妄心, 既有妄心, 即惊其神, 既惊其神, 即着万物, 既着万物, 即生贪求, 既生贪求, 即是烦恼, 烦恼妄想, 忧苦身心, 便遭浊辱,流浪生死, 常沉苦海, 永失真道。真常之道, 悟者自得, 得吾道者, 常清静矣” 。是故清静才能正本复元, 回归本真而守“ 虚中” 。
    对于“ 虚” 和“ 柔弱” 在现实中的应用,道祖接下来说;“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 我亦教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 吾将以为教父。” 道祖此段话的意思是, 人们最厌恶的是孤、寡、不谷( 不谷者无食也) , 但王侯却喜欢以它来自称, 这就是以柔弱来自损,如果统治者能做到言行一致的话, 就会得到天下人民的归心, 由此可见, 虚下的作用, 实在太妙了。如果将道祖“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万物” 的宇宙万物生成原理, 应用于对人生命运的理解, 即可得出这样的结论: 一个人的命造八字格局, 是他的天命基数“ 一”,而后天的作为所造的善恶业, 即是生数“ 二” , 将“ 一” 和“ 二” 统一起来的综合数即为生数“ 三” , 也就是你现在的人生状态。由此可以看出, 你先天的生命基数, 加上你现在的心理内涵和修为,会决定你未来的人生走势。所以,一个人的后天作为,会使你命中注定的吉、凶、祸、福发生改变, 故命运有可塑性。
    道祖认为, 整体统一的道, 以它制衡的力量, 调理和制约着相对事物的生存和发展, 故《道德经》第七十七章曰:“ 天之道, 损有余而补不足。”说明道有一种无所不为的平衡能力,如果人不能顺应自然, 企图以人心妄意改变,将会受到大道平衡力的消减和校正, 而归于失败, 从而出现人事上的不顺和灾难。所以, 道祖在《道德经》二十九章中说:“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 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 不可为也。为者败之, 执者失之, 故物或行或随, 或嘘或吸, 或强或羸, 或载或隳,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 , 是积极主动的迎接、参与和担当, 但这种作为不是妄为, 而是时来势迫, 随于其后, 顺应自然而作为,即“不得已”。如果以人心的私欲去作为,即为妄为, 因为它违背了天意自然的运作, 必会为自然所淘汰,故“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所以道祖举例说: 当你想走在前面, 结果还是有人走在了你的前面, 当你想走在人的后面,结果后面还是有人跟随; 当你张开口慢慢地呼一口暖和之气, 后面就有一阵风将你的暖气吹散; 当你想成为最强的人, 总是还有人比你更强, 因为人的身体总有衰弱的一天; 如果你想扛载重物, 不久你就累了, 你又要将扛载的东西放下来。“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意思是圣人明白这些道理之后, 就不会去做过分的事, 或夸大不实的事, 更不去做没必要的事。因为“ 物或损之而益, 或益之而损” , 道祖以他的人生智慧教导我们; 人只要不断减损自己的欲望,复归于“虚极静笃”的无为状态,就能与创造宇宙万物的本源——无极大道相合,与道合真, 可以使你人生所有的灾难和业力被化解, 因为道是圆满的, 它不会有问题, 所以你也就没有了问题, 你就解脱了, 这就是因“ 损之而益” 。如果你想以人心的有为来利益自身时, 不久你就会发现, 你有解决不完的问题, 甚至出现你无法解决的事, 你就生活在苦中, 这就是因“ 益之而损” 。
    在我们所处的相对世界里, 对立的一面,不会独立存在, 当事物的一面出现时, 它的反面亦会相应地产生, 当我们仗持拥有了一方面的优势时,那么它的反面将同时被我们所创造,故欲高则人抑之, 欲强则人挫之, “ 强梁者不得其死” 。譬如走路, 我们的脚给地面一个向后向下的作用力, 地面会根据这种力量的大小和方向, 给我们一个向上向前的推动力。这就是道祖在《道德经》第四十章中所说:“ 反者道之动, 弱者道之用。天下之物生于有, 有生于无” 即存在本身会产生一种反作用力。“ 有”会自然产生一种向“ 无” 的消减与回归, 而“无”又会产生一种向“有”不断递增的生成,当有与无之间的消长趋于自然的和谐和平衡时,其稳定的生机和创造力就会生发。犹如人的创造, 当有形的外在条件和无形的心神之间达到了一种合理的默契和感通时, 创造的动机就会显现。这种潜在的作用力虽微弱而不可见, 但它却是道在事物中平衡力、造化力的一种动机。明白了这个道理, 我们也就明白了人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烦恼和灾难。
    这是因为, 当你以人心的有为和妄动做事时, 你也就同时启动和制造了一种消减和惩罚自己的反作用力。换句话说, 烦恼是自找的,问题和麻烦都是自己制造的, 故道祖在《道德经》第七章曰:“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 以其不自生, 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 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 故能成其私。” 道祖这句话的意思是; 天地所以能长久的存在而不消亡, 是因为天地只生万物,不生自身, 自己不生长自己, 这反而造成了自身的长久存在。圣人效法天地的这种精神, 为人处事时, 将别人的事、众生的事放在前边,自己的事放在后边,反而会被众人拥戴于先;将自己能否生存的事, 放在了意识之外, 自己反而无忧无虑, 性命坚固。这是因为他无私无我时, 也就不会有反作用力来消减自己, 他也就没有了灾难和烦恼。所以道祖说“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意思是说, 这些道理, 都是古代圣人的遗训, 我也就拿它来教导别人。
    道祖以上所说这些言论, 就是天理, 天理是用来称量人心的天平。在这个天平上, 我们能否把握住自己的平衡,这很重要。如果人的行为偏向于自己这一方, 就会受到自然力的平衡。所以人是由天来管的, 天理犹如人间的法律和交通规则, 如果人违犯了这种规则, 就会受到上天的处罚, 因为天有生杀大权。最后你所拼命想要追求、抓取和执着的东西, 还是保不住, 而且还会以疾病和灾难的形式出现在你的面前,这就叫“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所以, 最有能力和权力教化人的是上天, 上天降灾于人, 其实是教人怎样做人做事, 并指给你正确的人生方向。
    因此, 我们应心怀感恩,忏悔自己的过错, 如此用心, 才能使我们在苦难的磨砺中觉醒, 收获到你人生中最有意义的心灵升华带给你的快乐! 如果我们将这些原理推及应用到人生更广的范围就会发现这样一些现象。小时享福了, 中年以后必事业阻滞;年轻时享福, 晚景难得随意; 为人慷慨, 财路必广; 为人吝啬, 事见迍邅。又譬如说: 一个人若是喜欢骄傲张扬, 就一定会有忽然倒架的时候到来; 一个人若喜欢懒惰安逸, 就一定会有极困苦的日子到来;一个人若喜欢悭吝贪财,就一定会有嫖赌浪费之子孙替他破财; 一个人若喜欢机巧算计, 就一定会有糊涂愚笨的子孙被人欺负。如果一个人心底比较善良, 老实厚道, 显得木讷窝囊常受人气, 他的子孙往往比较优秀; 如果一个人内心慈悲, 乐善好施, 常救人之急, 济人之难, 他的子孙往往会出优秀人才, 且大富大贵。这些变幻的人事, 所彰显的就是天理。
    由是以知, 留德于子孙, 子孙可荫其福; 留财于子孙, 实是遗祸于子孙啊! 故道祖《道德经》第八十一章曰:“ 圣人不积, 既以为人己愈有, 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 利而不害; 圣人之道, 为而不争。”利而不害者是天道,害而不利者是人心。人有多重的贪心、私心,他就会有多重的灾难。由人心的不平, 造成了社会的不平, 贫富差距的拉大。有些人只顾自己花天酒地,奢靡享乐,却不肯扶危济困, 有些人见利而忘义. . . . . .人间有多少不平事, 天下就有多少灾难。现在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 天灾人祸频现, 就是人心不平的写照啊!
    所以一个人没有了私心、贪心, 他也就没有了灾难, 他就生活在天堂里。孔子认为, 君子的行为,可以移风易俗,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不仅可以化解自身的灾难, 并能惠及家人, 使家风和乐, 整个家庭没有灾难; 而且他还可以影响他周围的人,人们以他为榜样,勉励向善,会使这个地方的风气改变。道祖在《道德经》第五十四章中说:“ 善建者不拔, 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 其德乃真; 修之于家, 其德乃余; 修之于乡, 其德乃长; 修之于国, 其德乃丰; 修之于天下, 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 以家观家,以乡观乡, 以邦观邦, 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 以此。” 道祖这段话可以这样理解: 天地之间如果建立有形的东西, 容易被拔去, 唯有善于建立道德的人, 才不容易被拔去, 这是因为道德是建立于无形的心中, 所以没有形体让力量拔去, 也没有力量让无形的道德脱落。因此能够在生的时候行持道德的人,他死了之后, 仍然有社稷宗庙, 让子子孙孙祭祀, 代代相传不绝。因为他的德真实的充满全身, 散发着祥和的光辉。
     所以说, 一个有道德的人,必能使家人得到德的余荫, 家风祥和融乐。如果这个有德望的人, 德化于乡里之间,其福德就会充满而长养整个乡村。如果德化于国家的话, 这个国家也必然会得到兴旺。如果德化于天下的话, 也同样能够感召天下。道祖说, 我为什么能知道这些道理呢? 就是以我修道的感悟得到的实惠去感化家人及周围的人,以自己家的好风气去影响和带动其他家庭的好风气, 以这些由近及远的原理推究而来。由此以知, 一个人的修为和心念意识, 会使他周围的生存环境发生改变, 这就是“ 境由心生” 。那么, 由一群修为较高的人居住在一起生活,会创造出什么样的生态文明呢?
    行道立德, 不只是个人的事, 如果人人都能行道立德, 天下将变成大同世界, 这才是我们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家园, 一个没有战争,没有杀戮, 没有流血, 没有灾难, 没有尔虞我诈, 祥和安乐的人间天堂!大同世界的梦想,呼唤着我们每一个人道德良知的回归, 时间不容等待, 一切从我做起! 从我做起,就是要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面对每一天的生活, 做好每一件该做的事。道祖讲“ 道法自然” , “ 自然” 是对现实的认可, 顺应和担当是融入的充实和快乐! 没有妄想分别和执着, 心与自然相合即是空、即是静, “ 天人合一” , 就是在那瞬间真实的融入中去寻找一种心与自然相通的契机。其实快乐很简单, 它无需外求, 觉悟者当下即解脱, 因为道本自然!
    从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来看, 当科技文明发展到它的空前繁荣时, 这种浮躁的文明, 就会走入歧途, 整个人类社会就会陷入混乱而失去发展的方向。就如一个人内心失去了所应有的清静与自然, 而陷入了一种极度的内心纠结和心理矛盾时, 人就会在痛苦中挣扎而感到百体不安。这时, 人才会开始反省自己而急于要摆脱这种处境, 寻求一种解脱之道。现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就是这样,当科技发展到今天,潜藏着毁灭整个人类的危险时,当环境被污染,自然生态系统被破坏, 当整个人类面临巨大的生存危机时, 人类社会就会开始反省。正如科学家们所提出的那样: “2 1世纪的人类要继续生存和发展。就要向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东方文明寻求生存之道。” 在这种大背景下, 我们要迎接的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和发展。传统文明所承载的智慧, 会为解决我们个人的内心矛盾和整个社会发展的生存危机, 提供正确的方向。
     那么, 未来的人类社会将会向什么样的社会形态发展? 道祖在《道德经》第八十章中为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指明了一个方向: “ 小国寡民, 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远徒。虽有舟车, 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 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 安其居, 乐其俗。邻国相望,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道祖认为: 如何能回复到纯朴的世界呢? 应该像人民很少的小国家一样, 大家都过着简单朴素而和谐的生活。在这个时候, 养生文化将会成为整个社会的主流思想,人们会共同遵循一种简单、朴素、自然地生存模式, 并以此作为一种价值观和人生理念。人民安居乐业、无争无斗、和睦相处。人人都注重自己的生命, 守住自己的天真, 没有过多的欲望, 也不想向外去寻求发展。这个时候虽然有船和车, 也没有人去争先恐后的乘坐。虽然有武装的兵器,也不知道要放在哪里。纯朴的风气, 就好像使人民恢复到了上古时结绳记事那样。这时候人们吃饭都觉得甘甜, 粗衣都觉得华丽, 居家都觉得安乐, 风俗都觉得是一种乐趣, 近邻的邦国, 互相远望都觉得友好, 听见鸡鸣犬吠的声音, 都觉得调和。
    这时候人民生活满足, 就是活到老也没有怨言, 虽然有种族和邦国存在, 却不会发生战争。这才是我们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归宿!

相关热词搜索:道德经 大同

上一篇:《玄门道语》第十四期:《云光集》选读
下一篇:《玄门道语》第十四期:道教的戒律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