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门道语 > 正文

《玄门道语》第十期:孔子论“言”
时间:2016-11-25    来源:西安八仙宫弘道部整理     作者:张海法

    言, 即语言, 也即人们日常交际中所说之话。它是人日常交际和开展公务活动必不可少的能力。高超的言谈艺术是展示自身形象与素质的重要载体, 也是形成良好文风的基础。孔子作为中国的大圣人, 对人们之“ 言” 曾有过精辟、深刻的论述, 它作为中华文化的精华, 今天读来, 对于指导人们交际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孔子有言“ 驷不及舌” , 形容话语传播之快速。讲出的话如泼出的水, 覆水难收。所以讲话要慎重小心, 观点正确, 诚实守信, 不能信口开河, 所谓“ 夫人不言, 言必有中” , 不说则已, 一说就说到点子上; “ 言必信, 行必果” , 说话一定守信用, 做事一定要有结果。孔子发现一条规律:“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那些说话大言不惭的人, 往往很难说到做到。他认为“ 道听而途说, 德之弃也”。听到传言就四处传播,这是无德的表现,应该杜绝这种现象。一方面, 正如我们时常提及的“ 言行” 这一概念一样, “言”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与“行” 密切相关。一个人的言语必须最终体现在他的具体行动上。否则,便成为夸夸其谈的空话, 必然有损于个人形象,也即孔子所谓的君子之“ 道” 。因此,孔子反复强调“ 君子欲呐于言而敏于行”,“古者言之不出, 耻躬之不逮也”,“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其言不怍, 则为之也难”, “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另一方面, 言语的不当则可能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这一点对于有较高社会地位的人而言尤为明显。 在《 论语• 子路》篇中, 定公问“ 一言而可以兴邦, 有诸? ”“ 一言而丧邦,有诸? ”孔子都给予了肯定回答,正说明对言语的理解正确与否事关重大。
    另《 论语• 子路》 篇中子路问“ 为政” , 孔子有“ 言不顺则事不成” 语, 也表达了这一观点。孔子认为说话人一定要注意对象、场合、身份。孔子云:“可与言而不与之言, 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有智慧的人要看讲话的对象,既不错过人,也不浪费言语。他还说说话容易犯三种过失:“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没轮到他说抢着说叫急躁, 该说的时候不说叫隐瞒,不看看对象的脸色便贸然开口叫盲目。现实中确有一些人独霸讲话权,絮絮叨叨,啰里啰嗦,令人生厌;也有的人金口难开, 一言不发,让人费琢磨。所以说话的时机、多少都是艺术是水平,应把握一个恰如其分的度。孔子对那些能说会道、夸夸其谈的人没有好印象, 孔子毫不留情面地说他们“ 巧言令色, 鲜矣仁”;“ 巧言乱德” 。相反他觉得“ 刚毅木讷近仁” ,倡导“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做得好, 政绩突出, 但不善言谈, 没有问题; 反之, 只说不做, 没有成绩, 就会给人不好的印象。所以孔子强调对一个人要“ 听其言而观其行” 。
    在对待别人的言语上, 孔子也有独到的看法, 他认为“ 君子不以言举人, 不以人废言”。也就是说,不要仅仅凭借某人的几句漂亮话就对其做出肯定性的主观评价,也不要因为某人的性格、人格等方面存在缺陷而武断地否定他所说的话。因为一个人的言语并不能完全真实地体现出其品质的优劣, 仅以此为据很难得出客观公正的结果。更何况忠言逆耳,无论对于说者还是听者言语都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和情绪色彩。再者,“鸟之将死, 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以人废言”同样不可取。因此,孔子认为我们对待别人的言论应采取辩证的态度。不仅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还要采取联系的观点,把人的言行结合起来看,根据其言行的一致性作出整体评价。    《论语• 公冶长》篇载: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 今吾于人也, 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正说明孔子对人言行一致的重视。 另《论语• 宪问》篇中有“ 有德者必有言, 有言者不必有德” 语, 也佐证了这一观点甚至, 为了保证言行的一致性, 孔子在《论语• 为政》篇中提出了“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的观点, 也即先做后说。
    孔子虽然离去了那么多年,但他的这些关于“言” 的话让我们今人读来仍感如捧气贯顶,受益匪浅。人活一世,不能不说话,但怎样拿捏说话的分寸,还需要多向古人学习,多用一下心。我们虽然做不到像苏秦那样凭三寸不烂之舌而身挂六国相印,像诸葛亮那样靠经天纬地之言而强于百万之师,像烛之武那样因势利导而存郑于危难,像触龙那样循循善诱而救赵于水火,但如果能做到恭维的话别人乐听而不感肉麻,建议的话能被接受而不觉逆耳,要求的话能被很好理解并得到落实,谦敬得体,不卑不亢, 也许以后就不会说错那么多话了
 

相关热词搜索:门道 孔子论 第十

上一篇:《玄门道语》第十期:愚山谏言选(外一篇)
下一篇:《玄门道语》第十期:“疏”之有理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