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门道语 > 正文

《玄门道语》第二十一期:除恶扬善,本性立身
时间:2016-12-18    来源:西安八仙宫弘道部整理     作者:冯可珠

    当今社会,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经济在突飞。然而,受利益所熏,受欲念所牵,越来越多的人已失去 “ 人之初,性本善 ” 。发家致富,不择手段;为人处事,善恶不分;见恶不惩,道德沦丧。可谓是善行危机,道德失范。这样的社会问题,这样的生存环境,不得不令人担忧啊!
    而今,我们不妨来重新认识一下何为善?何为恶?善与恶会给人类社会带来什么样的不同效果呢?我们又该怎样从根源上去止恶扬善呢?
一、何为善?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 这是说,上善就像水一样,利益于万物,却始终不图回报。它能随处而安,尤其是别人不愿居集的地方,它却无怨无悔地随方即方,随圆即圆。它默默地、无私地为人类、为万物只是奉献,而不期求私利。更可贵的是它始终不与人类万物争高夺名。当然,这是一种善的最高境界。一般而言,作为一个普通人,能始终言善语、行善事,懂得好坏之分,知耻知荣;不损他人之尊,不夺他人之利;懂得 “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 八个字;不失传统的道德精神。应该说,这样的人就是一个善人了。
    著名高道葛洪说: “ 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 ” 高道王常月在《龙门心法》中说: “ 欲修仙道,先修人道;人道不修,天道远矣。 ” 这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欲想做一个有福之人,做一个长寿之人,就必须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善人,这是一个普通人必须修的所谓人道,而修人道首先是懂得忠孝和顺,修上善之仙道,必须是与世无争,损己利人了。
二、何为恶?
    古人说:“人之初,性本善。”人之初生,根本就无忧无虑,无名无利,无争无斗。那么恶从何来呢?道教经书中,有 “ 境由心生 ” 之说。人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是随着事物变化、生存条件、生活环境而由心念变化的。比如说,一个孩儿手中抓着一块饼,旁边的一只狗,一张口就咬着跑了,孩儿吓得直哭。母亲闻声赶到,一边恶狠狠地骂着: “ 死狗,我打死你! ” 一边拿起棍棒便要打。小孩便对母亲的言行留下了印象,当然,这便是一种恶的起源。如果母亲让狗而去,哄着孩子说:“ 宝宝不哭,狗狗饿了,让它吃去吧!妈妈再给你拿一块。 ” 这不就是一种善的起源了吗?
    因此,人之善恶,完全是由自身的生存条件与环境造就的,当然,也是与自身所接受的教育与引导有着重大关系。我曾从手机微信中看到过,说是有一辆宝马停在路边,一老汉骑着三轮车不小心一下撞在了车侧面,从车上下来一位小伙,恶狠狠地说: “ 你瞎了眼啦,怎么就撞上来了? ” 老汉也不客气地说:“年轻人,如果你这么说的话,那我可就躺下啦。”小伙子一听急了:“大爷,可别,你快走吧!我也不怪你了。 ” 于是,老汉扶起三轮车便走了。这是什么呀?是以恶止恶?还是社会失去了公信度?根本上说,是人失去了诚信友爱,是道德失范,是善心丢失,是社会环境缺乏公正。
    我们还常从微信中发现,说一个人如果在大街上被抢了,你赶紧高喊:“警察打人啦!”立即会有很多人赶来。如果家中发现盗贼,你赶紧喊: “ 着火啦! ” 立即会有很多人来帮助救火。这是为什么?如果说这是善恶不分,有些不太贴切,如果说,这是缺乏正义感,缺乏友爱,缺乏善心道德还更近一点。道教劝善文《太上感应篇》中说: “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其实惩恶扬善,挺身而出,救助于人,是善的体现,按经书所言,必有余庆,会得到善的报应。反之,便也是恶的积累,会有余殃,受到恶的报应。
善与恶有不同的结果。
1、善报。
   “ 善 ” 原意为美好,是指人的言行举止符合道德规范,用动词而言,就是使事物变得美好吉祥。一个人如果充满了善心善意,自然就会流露出善言善行;一个社会如果充满了善的氛围,那么社会就会充满了和谐与友爱。《三官经》中说:“不修片善,天地不容。”可见只有修善才能得到福报,人有多少善,就有多少福,无善不得,失善散尽。老子《道德经》中说: “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 意指上天之道不分亲疏,总是护佑善报与行善积德的人。《太上感应篇》中又说: “ 夫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或心起于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佛经说:“心有善念,必有善行;善念善行,天必佑之。 ” 儒家说:“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 可见,向善、修善,是解决问题、消除罪恶的最好途径,是得到福报最有效的基础。
     善为至宝,一生用之不尽;心作良田,百世耕作有余。总之,福田还需要善来耕啊!
2、恶报。
    《三官经》上说: “ 大斗小秤,明瞒暗骗,妄言曲语,白口诅咒,怨天恨地,不恤己身,不修片善,天不容,地不载,故生恶毒,厄难临身,无处解释。 ” 这里描述了恶人之种种罪行,而有这些恶行的人是难以逃脱厄难报应的,他们一定会有承负。文昌帝君在《阴骘文》中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近报则在自己,远报则在儿孙。 ”较好地体现了道教 “ 天道承负 ” 的教义。现代社会中,很多人都觉得,做了好人善事,未必得好报;做了坏人恶事也未必见之恶报,甚至却过得很好。这是因为做好人善事,一定要真正做到心地善良,再则,有些是会报于子孙后代啊!做坏人恶事,有些未必报本人,但子孙后代会得之恶报啊!
    如儒家圣人孔子、宋代名臣范仲淹,他们的子孙后代经历了多少朝代的更替,而那些帝王奸相,穷奢极欲,不顾黎民生死,虽一时显赫,却不过是枯骨埋在黄土中,甚至遭万般唾弃。因此北宋史学家司马光说道: “ 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这是多么现实的善念、善为、善果啊!这就是文昌帝君《阴骘文》中说的: “ 欲广福田,须凭心地。 ”因此,我们要说,行善之人,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但日有所增;作恶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但日有所亏。福祸无门总在心,作恶之可怕,不在于被人发现,而在于自己知道;行善之可嘉,不在于别人夸赞,而在于自己安心。
    所以,要从根本上除恶。人在世作恶受苦,皆事出有因。道教《三官经》开头就说 “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因为有妄心,不行正道,造恶非善,故厄难临身,无处解释。 ” 救苦大仙怀慈悲之心,欲救拨众生,脱离苦海,就上告于三元天尊并道君,希望求得解救之道。于是就有了“皈依三元斋戒”、“发心转诵此经”,使人“悔过愆戒、断恶修善”,“脱九厄之难,离三途之苦 ” 。
   《三官经》通篇主要讲的是如何修人道,修就是修正自己的过失,修正人心归道心,改变习性换本性。本性当然是指人原有的一颗善心。 “ 人之初,性本善 ” ,但由于后天成长的环境变化因素,很多人就变得 “ 性相近,习相远 ” 了,所以要回归人之本性,就要修人道,人道即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有道德的人,基础至少要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欲修仙道标准当然就更高了。
    如果说恶的产生,皆因生存环境和所受的教育不同造成的,那么,除恶还得先扬善。因为国家之大,人口之多,各种生恶的因素层出不穷。如地区差别、城乡差别、穷富差别等等,造就了诸多人的心理不平衡,心理负担和压力沉重,从而出现偷盗、投机取巧、诈骗、抢劫、谋害、贪污、受贿等等诸恶行径。这就需要社会大力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的民族精神,真正做到 “ 损有余而补不足 ”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解救有苦难的群众,缩小各类差别,树道德模范,扬善行善为之正气。要让道德教育重新走进学校,是人类道德精神从小树立,扎牢基础,固本强体。文昌帝君在《阴骘文》中说: “ 点夜灯以照行人,造河船以济人渡。 ” 诸葛亮说: “ 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 ” 如果人人都能谨记这样的教诲,就如关圣帝君在《觉世真经》中所言“人生在世,贵尽忠孝节义等事,方于人道无愧,可立于天地之间 ” 了。
    最后,引用几句习近平主席的话与大家共勉: “ 未来中国,是一群正知、正念、正能量人的天下。真正的危机,不是金融危机,而是道德与信仰的危机。谁的福报越多,谁的能量越大。与智者为伍,与良善者同行,心怀苍生,大爱无疆。 ”

相关热词搜索:扬善 本性

上一篇:《玄门道语》第二十一期:道教的劝善思想及实践
下一篇:《玄门道语》第二十一期:《大元玄都宝藏》纂修始末

分享到: 收藏